北京人去鹤岗:带一年口粮、35匹牲口、10副农具、2辆大车、老羊皮袄

鹤岗有个“北京庄”,在萝北。

萝北,黑龙江鹤岗市东边的一座小县城,它北以黑龙江主航道为界,与俄罗斯相望。当年这里还有一个名字“北大荒”,“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好地方。

萝北很美,2018年的时候,就与临近的嘉荫、逊克、乌伊岭和汤旺河联手打造抗联红色旅游项目、跨境体验游项目。

但是,最近一段时期,真正让萝北出名的不是刻意打造的这条线路,而是萝北名山岛上的黑龙江流域博物馆。2020年的时候,那里举办了一次中国青年志愿垦荒队北大荒(萝北)记忆展,继而拉开了太多老北京人的萝北寻梦之旅,搅热了沉寂已久的萝北旅游。

萝北的传奇故事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5年,苏联以城市青年为主体,动员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在西伯利亚建设了共青城,既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也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

受到这个案例的启发,1955年9月的北京,从800多名报名人员中挑选出67人,包括男队员48人,女队员19人,每人一件老羊皮袄,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向着祖国北部边陲黑龙江省萝北县出发了,火车开了三天三夜。

那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北京青年人,当时他们口号是“不要国家一个钱,为国家作贡献”,当时,前门车站聚集了1500多名欢送的群众。

他们带去的还有35匹牲口、10副新式农具、2辆大车、3000亩耕地的种子,以及全体队员一年的口粮。这些都是全市青年捐助的。

当时的萝北是黑龙江省五大荒地之一,一片广阔无边的荒草甸子,人烟稀少、地域荒凉、亟待开发,全县75万公顷土地,却只有16000人。

最初来的时候是夏天,蚊子、小咬、瞎虻“三班倒”;

冬天一下子降到零下40几度,措不及防之下很多人冻伤了手脚;

更头疼的是没自来水,甚至没有水井,只能把泡子里的水烧开了喝;

蔬菜就是到处挖来的野菜,主食告别了北京的大米白面,换成了苞米面大楂子。

当时的这群北京年轻人还真就坚持下来了,用马拉大车、肩挑背扛的方式,开垦出一片片耕地,头一年就垦荒3000亩,生产粮豆140吨。

在他们带动下,又从北京、天津等地方陆续来了14批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达萝北,垦荒队员达到2602人。他们先后建起了8个以自己城市命名的农庄,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批青年集体农庄,号称“萝北八大庄”。

“北京青年集体农庄”简称“北京庄”,建在萝北县凤翔镇北山脚下,七栋住房、一个大食堂、一个马棚。此后,又搬到离萝北县城西北7公里的白云石山下,庄前是凤鸣河,后面是鸭蛋河,依山傍水,土质肥沃。这个庄址一直沿用了半个世纪,就是现在的“北京庄”——萝北县共青农场7队。

如今,这面保留下来的队旗,成为美好的记忆。

如今,当年意气风发的姑娘、小伙都已年逾古稀。

如今,老人们的子女很不理解当年父辈们为什么要离开北京,把最好的年华放到最荒凉的地方,甚至扎根一辈子。

如今,萝北推出6个“红色旅游”打卡地,有时间的话,或可追梦。

参考资料:北京日报《拓垦荒原——1955年首批北京志愿者开垦北大荒纪实》作者: 刘可

中国青年报《共青农场:垦荒三代人心底最珍贵的回忆》作者:金卓

中国青年网《青年志愿垦荒队——向荒地进军》作者:杨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