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善对
汪业盛
对联是汉语独有的一门语言艺术。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这在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仅此一家。对联正是在神奇的汉字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而每个汉字大多不止一层意思,有的还不止一个读音,汉语的神奇精妙之处,就在于往往言此意彼,声东击西,意在言外,言尽而意不尽。对联又是汉语里最言简意赅的一种文体(对联现在已经从诗里独立出来成为了一种新的单独的文体),要用最精简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境,那么就必须善于运用汉字的多音多义的特点。而运用之妙,在于一个“借”字。古往今来的对联大家都是善“借”的高手。
一、借意
一个字有两种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联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字相对仗,这就叫“借意法”。
1、单借(或单转)
一句中某词借用另一层意思与另一句中的词之本义相对。
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 “行李”一词中的“李”字并不是“李”字的本义李树,但诗人在这里借用李树的意义来与“茅”字相对。
王维《济上四贤咏·崔录事》“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晚节”一词中的“节”字是操守的意思,但诗人在此借用“节”的表时令的意思来与“少年”的“年”字相对。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诗人在这里借用其古义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以量词与数词“几”和量词“度”相对。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借用“寻常”古义以量词与数词“七十”相对。
李商隐《令狐绹见招》“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 “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诗人借用“星汉”的意思来与“云”字相对,都是天文名词。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牵牛”是星宿名,但诗人在此借“牵”与“牛”的本来意思,与“驻”和“马”字相对。
刘长卿《观校猎上淮西相公》“师事黄公千载后,身骑白马万人中。”“黄公”在诗中指历史名人黄石公,“黄”是姓,但诗人借用其表颜色之义,来与下联“白”字相对。
明朝吉水县二忠祠联“后死须知无二道;先生岂愿有忠名。” “先生”一词是对人的一种尊称,其中的“先”不是“先后”之“先”,“生”也不是“生死”之“生”,但在这里借用此意相对。“二”在此也借“忠贞不二”之“二”与忠相对。本联虽然有两处借意,但都属于单借。
2、双借(或双转)
上下联中相对仗的词都借用另一层意思相对。
祝寿联“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赤子”中的“赤”是纯真的意思,“玄孙”中的“玄”也不是表颜色的意思,但在联中,作者同时借用了“赤”表红色“玄”表黑色之义,使“赤子”与“玄孙”形成工对。
温庭筠《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甲帐”中的“甲”字为“兵甲”之“甲”,“丁年”中的“丁”字为“壮丁”之“丁”,在联中诗人同时借其天干甲乙丙丁之意,形成工对。
夏承焘挽沈祖棻联“白下人归武汉;黄初诗到文姬。”沈祖棻,程千帆先生的夫人,曾在南京(又名白下)求学,后到武汉任教,长于诗词,有《涉江词》,章士钊、朱光潜等学者大师都称其为“易安以后第一人”,后车祸丧身。当时很多文人都写了挽联,但以夏承焘此联最佳。黄初,曹魏年号。文姬,三国时著名诗人蔡文姬。上联叙述死者生平经历,下联借蔡文姬来赞颂死者诗才。“白下”是地名,“白”在此并不表颜色,“黄初”是年号,“黄” 在此也不表颜色,但在本联中同时借颜色之义相对;“武汉”中的“武”字并不是文武之武的意思,“汉”字是地名,“文姬”中的“文”字也不是文武之文的意思,“姬”字是人名,但作者同时借“文”“武”的本来意思相对,借“汉”字的另一词义“男人”与“姬”字的另一词义“女人”相对。而且,本联还运用了另一种借对法--借典。
二、借音
在联中,有时候借用某字的同音字来与另一个字相对仗,这就叫“借音法”。
1、借颜色
借音法运用得比较多的是借颜色。如:杜甫《秦州杂诗》其三“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上句借“珠”字的同音字“朱”,来与下句的表颜色的“白”字相对。
杜甫《独坐》“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上句借“沧”字的同音字“苍”,来与下句的表颜色的“朱”字相对。
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上句借“皇”字的同音字“黄”,来与下句的表颜色的“白”字相对。
刘长卿《江州别薛六》“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上句借“沧”字的同音字“苍”,来与下句的表颜色的“白”字相对。
白居易《西湖留别》“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下句借“皇”字的同音字“黄”,来与上句的表颜色的“翠”字相对。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句借“沧”字的同音字“苍”,来与下句的表颜色的“蓝”字相对。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上句借“鸿”字的同音字“红”,来与下句的表颜色的“白”字相对。
洪觉范《天厨禁脔》“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下句借“子”字的同音字“紫”,来与上句的表颜色的“红”字相对。
林逋《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借“清”字的同音字“青”,来与下句的表颜色的“黄”字相对。
贾岛《寄武功姚主簿》“卷帘黄叶落,开户子规啼。”下句借“子”字的同音字“紫”,来与上句的表颜色的“黄”字相对。
崔峒《山行》“因寻樵子径,偶到葛洪家。”上句借“子”字的同音字“紫”,下句借“洪”的同音字“红”字相对。这也是借音法里的一种双借法。
崔峒《送侯山人赴会稽》“且归沧海住,犹向白云看。”上句借“沧”字的同音字“苍”,来与下句的表颜色的“白”字相对。
2、借数字
《宿柏岩》“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下句借“柏”字的同音字“百”,来与上句的数字“一”相对。
“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下句借“迁”字的同音字“千”,来与上句的数字“十”相对。
汪业盛《题安监局联》“发展犹如一后零,总求零再多些,失彼零来何益;安全恰似零前一,莫道一无是处,舍他一切归零。”上联借“益”的同音字“一”与下联“零”相对,且与前面的几个“一”字形成规则重字。
3、借动物
杜甫《恶树》“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上句借“枸”字的同音字“狗”,来与下句的“鸡”字相对。
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下句借“杨”字的同音字“羊”,来与上句的“鸡”字相对。
4、借时令
张乔《试月中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上句借“下”字的同音字“夏”,来与下句的“秋”字相对。
“五峰高不下,万木几经秋。”与上例一样,上句借“下”字的同音字“夏”,来与下句的“秋”字相对。
5、借其它
唐卢汝弼“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朱耶是李克用的祖姓。这里既用到了借意对,又用到了借音对。上句借“耶”字的同音字“爷”与下句的“子”字相对。
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下句借“楠”字的同音字“男”,来与上句的表性别的“母”字相对。
“云总多情萦楚岫,风常有意揭湘裙。”上句借“岫”字的同音字“袖”与下句的“裙”字相对。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明代的唐伯虎与张灵一块饮酒整日,都喝醉了,于是张出了上联,唐对了下联。酒喝得一干二净,一点不“留零”,人也真个醉倒而非“假倒”。有人把此联归到谐音双关里,我认为此联没有双关,双关是话中有话,一句话几层意思,而本联只有一层意思,只不过借用了“贾岛”与“假倒”、“ 刘伶”与“留零”同音而已。
三、双关
借此而言彼,产生一种似此又似彼,似彼却是此,言外有他意的双重语言效果,这种方法就叫双关法。
1、借意双关
一词既有表面一层意思,又隐有另一层意思,叫借意双关。
摇破彩舟一片帆,皆因浪荡;
烧残银烛两行泪,只为风流。
浪荡表面上是写舟行水中因浪而飘荡,但又隐有行为放荡之义,风流表面上是写烛因风吹而流泪,但也隐有行为放荡之义,均是一语双关。
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
这是一副应答联,有人出上联讽刺老师,联中“杂种”、“先生”语意双关,问得可谓尖酸刻薄;但“先生”不急不恼,以“正经”、“老子”的双层语意,堂而皇之地回敬了讽刺者,可谓妙语天成。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子路,孔子的弟子,在这里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颜回,也是孔子的弟子,在这里又指“面颜的真容”。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庄子,在这里指庄园,但又隐有“庄周”或《庄子》之义;汉书,在这里“汉”指人,“书”指写,但又隐有史书《汉书》之义。子是虚词,书是动词,本来是没法对仗的,但作者借用其隐义《庄子》与《汉书》作书名对,就工整了。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
这是苏轼挽侍妾朝云联。这里一语双关,上句的朝云既指侍妾,又指早上的云。
皓月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是宋代苏东坡和黄山谷的对联。一天,苏东坡邀黄山谷出门郊游,直到明月悬空才回转。路上,黄山谷看见农民耕作归来,就出了上联。上联中的“普天乐”,既指当时农夫唱歌,又是词牌名。苏东坡也马上对出了下联,下联中的“满江红”既是晚霞映水的实景,也是词牌名。
2、谐音双关
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多件事或两种、多种内容。谐音修辞法的作用,可以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这种方法叫谐音双关。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需梅。
明朝的李贤很赏识程敏政之才华,欲招为婿,于是即兴出句,以试其才智,“因荷(何)而得藕(偶)?”此句既实写因为有荷方有藕,又谐音“因何得偶”之意,可谓非常巧妙。程敏政对出下联,“有杏(幸)不需梅(媒)。”此句亦运用谐音手法,含蓄地回答了李贤的问题:很幸运,无须媒人介绍,愿做女婿。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上联“荷”“藕”均为草字头的字,下联“杏”“梅”均为木字旁的字。既谐音又同旁,令联语妙趣横生。
月朗星稀, 今夜断然不雨;
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评释古今巧对》中说,秦观与苏小妹成婚之夜,苏小妹不知何故生气,不理秦观,并出一上联“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联用双关法,月朗星稀者,无云也。无云加不雨,即不会云雨也。不雨亦谐不语。秦观会意,对出下联:“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成霜,既实指天气,又谐音“成双”。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明末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不屈而死。兵部尚书洪承畴,降清苟且,朝野不齿。有人遂撰此联。成仇,谐承畴,语带双关。联嵌史可法与洪承畴之名。此联后被扩展成为: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联语虽有扩有改,基本意思和手法未变。
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按插”谐“按察”,“布阵”谐“布政”。“两膀”谐“两榜”,“尽是”谐“进士”,“汗淋”谐“翰林”。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上联“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下联“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这是解缙、李调元互嘲联。“锯、蹄”谐“句、题”。
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上联谐诸葛亮字孔明,下联谐李太白字长庚。
风落鹊巢,二三子连窠及地;
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上联“连窠及地”谐“连科及第”,下联“金膀啼鸣”谐“金榜题名”。
民国万岁;
天下太平。
上联“万岁”谐“万税”,下联“太平”谐“太贫”。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这是四川内江三元塔楹联。“江围”“旅步”“槽巢”谐“姜维”“吕布”“曹操”;此外还有含有人名诸葛孔明、关羽,张飞 。
3、形意双关
在字面上并没有双关,但眼前形景与言外神意形成双关,叫形意双关。形意双关实际上有时可以看作是一种暗喻或借代。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枕眈典籍,与许多贤哲并头。
陶安是明朝的大臣,博涉经史,是朱元璋十分看重的政绩卓著的官员。一天,朱元璋突然驾临陶安家里,见其家到处放的是书,陶安睡觉连枕头也没有,头下垫的都是书。朱元璋感慨万千,吟出一句下联,“枕眈典籍,与许多贤哲并头。”陶安看见朱元璋手里摇的折扇上画了幅山水画,就以此为题材,对出了上联,“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这里朱元璋称赞陶安品格好,却没有直说,用陶安拿典籍作枕头,说他与“许多贤哲并头”,这自然称赞他是古圣先贤一流的人物了。陶安也拿朱元璋折扇上所画山水,称赞朱元璋是开国明君。他俩或借扇上“江山”来代大明江山,或借典籍来代古圣先贤,委实对得天衣无缝。
仙子吹箫,枯竹节边出玉笋;
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
《解人颐》记载,明代解缙七岁时,随父外出,见一女吹箫。父出句命对,“仙子吹箫,枯竹节边出玉笋。”枯竹,代箫也。玉笋,喻歌女之手也。解缙应对道,“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新荷,喻伞也。金莲,乃女子脚之代称也。
芍药花开,红粉佳人做春梦;
梧桐叶落,青皮光棍打秋风。
清曾衍东《小豆棚》记载,王梅读书有过目不忘之功,但二十年穷愁潦倒,只能于上肖寺寄读。一日外出,遇到一老翁约至家中进食,老翁的女儿嘲讽他说“人不患有司之明,当患吾学不成耳”, 王梅很不服气。女出句令对曰:“鸟惜春归,噙住落花啼不得。”王梅对不上来,说我也给你出一个你也不一定对得出。王出对云:芍药花开,红粉佳人做春梦。女知其借芍药花嘲谤自己,应声对道:梧桐叶落,青皮光棍打秋风。两联皆用比喻。梧桐落叶之后,即成青皮光棍,在秋风中摇摆。光棍,乃无家无室之人。打秋风,旧指利用关系向人家取财物。下联影射王梅,同上联一样,皆语带双关。
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
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
传说,一日乾隆看见池边岸上的蓖麻,出了一句,“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让纪晓岚对下联,纪看见池中荷花初放,对得下句,“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上联以“蓖麻”“伸绿掌”之形关“要啥”之意,下联以“莲藕”“攥红拳”之形关“打谁”之意,妙趣横生。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上联借绿水“皱面”之形关“本无忧”之意,下联借青山“白头”之形关“原不老”之意。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虚心”“低头”“ 傲骨”“仰面”本来是人类才有的神和意,但却与“竹”“梅”之形态相暗合。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这两联与上同,“虚心”“劲节”“有节”以“竹”之形双关人之意。
笋因落箨方成竹;
鱼为奔波始化龙。
这一联借用了“笋成竹”的过程这一形,以及“鱼化龙”这一典故,双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
4、音意双关
这种方法例子不多,如: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上联“劈栗扑簏”,既是“山童”将栗子放箱时的象声词,又是其动作的描摹,同样下联“倾菱空笼” 既是“野老”将菱角倒出时的象声词,也是其动作的描摹。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这就是音意双关。
四、借典
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各种典故浩如烟海,巧妙的借用典故,则可以让对联更加丰富更加出彩。
只以菊花为性命;
本来松雪是神仙。
《楹联丛话》载,北京宣武门外赵象庵家,菊花最盛。一日刘金门等借园赏菊,主人求题新联。问主何好,答曰:“无他好,惟爱菊如性命耳。”金门信手书云:只以菊花为性命。一时无对。又问主人何姓,答曰姓赵,于是得下联:本来松雪是神仙。松雪,既为自然物与“菊花”相对,又为赵孟頫之号,是隐切赵姓无疑,对主人亦甚恭维。这就是借典法。
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相传宋代刘少逸幼时,一日随师往拜名士罗思纯。罗出对曰: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少逸对道: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虞廷,指舜的朝廷。相传舜为古代明主,故常以“虞廷”作“圣朝”的代称。十六字,指《书·大禹谟》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儒将此十六字视为尧、舜、禹心心相传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尼山,本为山名,在山东曲阜,此代指孔子。联语用了用典和借代二法。刘少逸小小年纪在前辈面前竟有此种气度,令人震惊。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这是罗润章题桃花源联。联中广泛用典。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 ;渊明记,陶渊明有《桃花源记》;辋川行,王维墅居兰田辋川,人称“王辋川”,有《桃源行》诗;太白序,李白有《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昌黎歌,韩愈有《桃园图》诗;鹿亡秦,《汉书·蒯通传》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之句;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有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鲍照《芜城赋》有“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之句。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五、借言
尔小生论命莫论文,碰!
咱老子用手不用眼,摇。
相传清代一捐官,不通文墨。到某地担任主考,不能阅卷,便将考生号码写置筒中,先出者为第一,依次类推,直到名额检满为止。有人作此联嘲之。联语仿主考官的口吻来写,是为假称,也叫借言。采用借言法往往可以使对联变得更加诙谐幽默风趣。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该联是一书生替一穷苦百姓家写的一幅春联,对联以穷人的口吻而写,写出了穷人过年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