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传说故事之陶朱公“创陶”
最早记录紫砂的文字出现在宋代文人的诗篇之中,把紫砂做成茶饮器具,用来鉴赏把玩的记录最早见于明代历史典籍。可是关于紫砂陶的起源传说却可以追溯到两千四百年前,民间普遍认为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也就是那位功成身退,与美女西施一起泛舟湖上的“陶朱公”才是紫砂陶的真正始祖。
相传春秋末年,太湖沿岸的吴越两个诸侯王国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494年,吴越战于太湖,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吴王奴役。越国大夫范蠡献美人计,送西施给吴王,换回了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表示不敢自安,不求甘味,以喻刻苦自励,充分准备力量。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功灭吴,雪去前耻。
在灭吴兴越的过程中,范蠡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的功臣,理应加官晋爵,得到嘉赏。可是聪慧过人的范蠡深知越王此人只能共患难,难以同安乐,于是,他主动弃官离职,带着西施出走。据说,经过五里湖时,曾夜宿湖边,后人改五里湖为蠡湖。蠡湖位于无锡东南境,附近还有蠡园等古迹。
相传范蠡弃官潜行后,经常出没于太湖之滨,先在无锡鼋头渚落脚,最后来到宜兴丁山一个叫台山的村子隐居。一次,他发现宜兴鼎蜀山区附近的泥土具有很强黏力而且耐于久烧,非常适宜做陶器,于是便发动当地人开始着手生产。可是,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范蠡发现,他虽然能把陶器烧出来,但是烧出来的陶器不是变形,就是没有烧透,而且还有很多裂纹。这让他很是恼火,但一时又想不到对策。
一天,西施正在生火做饭,范蠡见火苗很旺,很高,觉得太浪费柴火了,便把垫在锅底的石头拿掉。西施见了说,锅若压在火上,火就烧不旺了。果然,石头拿掉没多久,锅底的火就萎了。见此情景,范蠡灵机一动,心想,若是烧窑的时候,把泥坯垫空烧,那不是就容易烧透了嘛。于是,他按照此法实验,结果陶器果真被烧透了。后来,人们称这种石头为“脚石”。
又有一次,范蠡和西施一起生火做饭,范蠡见饭锅烧滚后,西施便赶紧把灶里的柴夹出来。对于此举,他非常不解。西施告诉他,饭烧滚后要焖一焖,这叫“还火”。如果一直用大火烧,时间短了饭煮不熟,时间长了,饭就会烧焦。范蠡听了此言,顿时茅塞顿开。他想烧陶和烧饭同理,他之所以总是把陶器烧裂,不正是因为忘了“还火”吗?于是,他按照西施煮饭的方法再去烧陶,果然解决了之前陶器烧裂的问题。
就这样,在范蠡一步步的摸索实践下,鼎蜀窑厂渐渐兴盛起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范蠡对冶陶业做出的贡献,都尊称他为“陶朱公”,并且在鼎蜀镇蠡墅的崇福寺里塑了他的像。每逢九月九重阳佳节,宜兴的陶业工人都要举行集会纪念陶朱公,这个礼俗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