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就是不改”:不是孩子不改,而是父母不知道“三角凳理论”

下面这些话,你一定听过:

  • 你为什么总是不听?
  • 说了多少遍了,就是不长记性……
  • 你每次说改,但是你最后还是老样子!

这些话,相信每一个父母应该都很熟悉,或多或少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为什么说了无数遍孩子总是不听?为什么每次承认错误之后却永远不改?为什么好好的说就是不改,最后还是一顿胖揍解决了问题?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

很多父母都认为是孩子不改正,但其实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没有从一而终的价值观。父母总希望孩子改变,其实真正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伴侣,父母,子女,同事都是如此。不要指望对方改变来符合你的期待,实际上,只有你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与周遭人的关系,其他人也会对此作出反应。教育儿童也是一样的,只有改变自身行为,孩子才会表现得更好。

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结合自己40多年的育儿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三角凳理论”。儿童的教育就好比一把三角凳,三角最稳固最稳定。儿童教育中构成凳子的三条腿分别是: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的合理期待,对自己需求的尊重。

首先,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会导致一片混乱。

你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要坚持,什么时候要通融,以至于不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通融的时候不通融。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朝令夕改,孩子第一次做错事你选择了惩罚,但是第二次你却选择了奖励,孩子就会非常困惑。如果父母是这样混乱的教育方式,那怎么能指望孩子有清晰的规则意识呢?

无论对自己还是孩子,父母都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么。如果父母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会常常莫名地对孩子失望。明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父母区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果父母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也不可能给孩子制定清晰的计划。

明确的价值观完全因人而异,而且价值观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有些时候价值的理念会相互矛盾,但是父母必须要把自己的价值观捋顺,不然孩子就会变得很困惑,什么时候该节约,什么时候该慷慨?什么时候需要服从,什么时候需要孩子独立?父母必须要有一套从一而终的价值观。

其次,无论父母期望什么看重什么,都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无论是同龄孩子还是同一个孩子的不同阶段,他们的行为差异都很大。如果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父母很可能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法实现的事情上。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会感到深深的挫败感。

期盼一定是要有的,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孩子的成就和父母/老师的期望值成正比但是过高的期盼只会导致父母焦虑。父母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学习速度都不相同,必须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最后,如果父母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做事就会非常有效率,所以父母必须学会自我激励,享受生活。

父母不需要绷得太紧,时刻要求,事事要求自己都要做到完美。只有父母感到快乐、放松、幸福,身边的人才会更容易感到放松、愉快。

当父母源源不断地把时间注意力给予孩子时,就会开始空虚,也会渐渐丧失耐心和理解。一味地压抑自己,强迫自己要牺牲,要全部奉献给孩子,只会让父母喘不过气来,而父母这种被压制的状态,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得到。

父母可以通过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来恢复和充实自身的内心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给自己留点时间,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这样才能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有更好的状态,对孩子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当我们明晰了儿童教育中的“三角凳理论”,我们再来看看,在实操层面,父母应该如何管教孩子?说了孩子不仅听,还能改正?父母可以从三个方面三管齐下:

第一,强化好行为

提到强化,我们必须说到斯金纳。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地发展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这一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几种教育方法都是围绕着斯金纳的理论展开的。

斯金纳提到了两个概念,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妈妈对孩子说,“如果你今天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就奖励你看电视15分钟。”看电视是孩子喜欢的,通过呈现孩子想要的愉快刺激来激励孩子做作业,这就是正强化。

“如果你按时完成作业,今天就不用洗碗了。”洗碗是孩子不喜欢的,通过消除孩子不愉快的刺激来激励孩子完成作业,这就是负强化。

当三岁的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妈妈及时地鼓励他,这就是在运用正强化,孩子意识到妈妈喜欢他这么做,孩子就更有可能保持这种行为。

我们应该尽量少用负强化,因为负强化和惩罚有些类似,通常是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让孩子感到害怕,怨恨或躲避,长此以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疏远,产生隔阂,同时,负强化很难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主要运用正强化。

正强化中最普遍的手段就是表扬,我相信很多父母已经无师自通的使用了这个手段,但是表扬不是都有用,必须注意以下五点。

①表扬必须明确

不仅要清楚地陈述孩子做了什么,还要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宝贝,我很高兴你把外套挂起来了”,而不是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后者无法让孩子明白你到底在表扬什么?所以表扬必须要明确而具体。

②表扬要及时

当孩子表现出你所期待的行为时,你要马上表扬,不要拖延。哪怕只是迟一会儿表扬,也有可能起不到鼓励好行为的效果。

③态度要真诚

父母不要以为可以糊弄孩子,孩子总能感觉到表扬是否出自真心。虽然有的时候父母可能对孩子做的某件事情不满意,但又不想打击孩子,那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部分来表扬孩子。

比如女儿画了一幅画,你看了之后觉得不怎么样,你总不可能违心地夸她,“宝贝你画的真好呀。”

正确的夸奖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找出这幅画中你欣赏的部分,可以是线条、色彩,也可以是形状,孩子的努力等等,找出一个具体的,你相对满意的部分来夸奖。

④警惕“夹心表扬”

“夹心表扬”即表面上听起来是表扬,实际上夹杂了负面评价和比较。比如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宝贝,我很高兴你今天把玩具收起来了,希望你下次不要忘记哦。”

这样的表扬只会让孩子觉得,我可能做得还不够好。他会对明天产生一种消极的期望,从而消解掉了当下被表扬的兴奋。

⑤过分的表扬会让孩子厌烦

积极的赞赏对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至关重要,但如果赞赏的频率太高,表扬就没有激励的效果了。孩子终于学会了自己吃饭,父母高兴得过了头,对孩子夸个不停,事实上这样的表扬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

所以,并不是表扬就是好的,表扬必须要明确,表扬时态度要真诚,不要夹杂私货,也不能过分的使用。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最有效的表扬,最有效的正强化,就是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哪怕仅仅只是一句表扬的话,一个简单的手势或者一次亲子活动,就能够让孩子的奇怪要求和不良行为明显的减少。

第二,减少坏行为

孩子表现出坏行为,父母都会很头痛,那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减少孩子的坏行为呢?同样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忽视法

很多孩子会故意做一些让父母很烦恼的事情,前面我们说过了,想要孩子拥有好行为,我们要学会正强化,反之,如果孩子表现出不好的行为,那就选择忽视它。每次出现坏行为,一定要置之不理。

比如,孩子学会了一句脏话,你不想让他说,你就假装没听见,完全不要有任何反应。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很无趣,不会再说了。

当然,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要不因其他的事或其他人而强化,忽视法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忽视法并不能奏效,常常会有外界干扰。有些行为父母特别恼火,孩子还是死活不改,父母最终选择了妥协,那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要换换其他的方法了。

方法二:替代法

替代法就是用正确的表现方式来代替不正确的表现方式。替代法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孩子建议:地点,方式或工具。

比如孩子拿着画笔在墙上乱涂乱画是不对的,但是你可以告诉他,可以拿着画笔在纸头上画。这给孩子更换了工具。

又比如,孩子在家里打篮球是不对的,但是可以到楼下的宽阔处去打篮球。这种替代法是更换了地点。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变换替代物,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引导。随后还要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多次正强化,确保孩子真正接受了。

方法三:调整环境法

有时候很难帮孩子找到合适的替代物,那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解决。

比如当孩子和父母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去公园散散步,或者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这就是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现状。

又或者孩子在睡觉之前总是要和爸爸打闹一番,打闹完之后孩子反而兴奋得睡不着,那么用讲故事来代替玩闹,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早点入睡了。

两个孩子为了争一个玩具而大吵大闹,你可以拿走玩具,再给一个相同的玩具,或者给孩子提供其他的玩具。这些都是通过调整环境来改变孩子当下的不良行为。

我们通过忽视法、替代法、调整环境法这三种方法来减少孩子身上的坏行为,但是这三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一定要学会灵活使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培养新行为

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行为?我们也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亲自示范,身教胜于言教

孩子会模仿他所看到或听到的一切,如果你希望孩子心平气和地讲话,你讲话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喝饮料,你自己就坚决不能喝,至少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喝。

也就是说,你想让孩子怎么做,你就必须严格地怎么做。亲身示范是培养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他只会看你怎么做。当孩子表现出你所期待的行为时,要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强化。

方法二:指令简单

父母通过语言和手势对孩子发布命令,都必须简单明确。

你希望孩子收拾玩具,小孩子可能还不能理解收拾是什么意思,你可以告诉他,先把车放进车库里,然后再把积木放进箱子里,最后给橡皮泥盖上盖子。

孩子做完一步,完成一个指令之后再接着告诉她另一个指令,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指令,再配合一定的手势,孩子就能逐渐明白收拾玩具是什么意思。

方法三: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即把你所期待孩子习得的行为拆解为若干步骤,并且在孩子一步步做到之后及时进行强化。当然行为习得必须在父母和孩子双方情绪都正常和稳定的时候才能进行。

如果父母或孩子其中一方气急败坏时,要教孩子学会新行为,势必不可行。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如你想让孩子学会自己穿长裤,但他怎么穿也穿不进去,你应该怎样帮他呢?

①把裤子摊开放在地板上

②坐在地上把裤腰撑开

③把一只脚放进裤腰、裤腿

④拉裤腿让脚露出来

⑤另一只腿重复前面的第3和第4个步骤

⑥站起来抓住前腰把裤子提起来

⑦手伸到背后,抓住后腰把裤子提起来

通过这7个步骤,多次练习,孩子就能学会穿裤子了。有些父母要问,花这么多时间还不如我自己来,更快更省力,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当下花时间是为了以后节省更多的时间。孩子如果一直学不会穿裤子,他自己也会产生挫败感,你也会失望和难过。

行为塑造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培养技巧,父母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假以时日,孩子的成长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结语:

如何有效管教我们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大的方向来努力:强化好行为,减少坏行为,培养新行为。通常使用正强化来强化孩子的好行为,在使用表扬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表扬要明确、及时,态度要真诚,不要过分表扬。

我们可以通过忽视法、替代法、调整环境法,来减少孩子的坏行为。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行为,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亲自示范,指令简单,行为塑造。

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组合使用。在培养新行为的时候可以减少坏行为,同时强化好行为,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积极而有幸福感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