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6年养老保险金耗尽的说法虽然不靠谱,但确实有不小的麻烦
历来就有养老保险金可能要耗光的传言,甚至好多编成了段子来自嘲。
我想明白养老保险金是保险人的储蓄账户的道理后,大家应该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了。但是问题可能远没有那么简单,这里面还存在很多管理上的困难要克服,历史等造成的麻烦要解决好才行。
首先是养老保险缴纳人数的下降,这个又要分两种情况。一是适龄劳动人员的减少,未来30年,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可能要减少1.7亿。而且以前预测的是2020年才开始减少的趋势,实际是在2012年就开始了,2020年起减幅还将加快。
另一个原因是,职业的情况发生变化,而且会越来越差异化。据相关社会学家计算,在100年前,自由职业者(开店铺和个体经营等)近三分之一。而近几十年,由于大公司的盛行,靠工资收入等的人数达到了顶峰,工资收入等人群才是养老保险缴纳的主力人群。而随着电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的兴起,可能以后工资收入为主的人群又要开始下降,但后续的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在观察。也就是说,就算是适龄人口,由于不是工资收入为主,少了强制要求,可能会相当程度地减少主动缴纳的比例。
通货膨胀速度的影响。比如今年的猪肉价格长期较高,如果不适当上调退休工资,可能对那些保险金收入较低的退休人员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如果只涨这部分最低退休工资的退休人员待遇,又会影响保险的公平性,对后续缴纳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只有希望通货膨胀可控,否则就会左右为难。
成立初期可能的欠账问题。刚建立社保时,当时就有退休人员要领工资,当然财政是进行了大额补助来投入的,但是这是否还存在亏空。也就是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存在首批没有交足投保金的人员,那么就可能存在严重依赖后续人员的保费来用于这部分亏空的弥补。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这种储蓄性的保险就有可能会的缺陷。
保险待遇的社会功能问题。前几年拆迁的人员,并入社保是否存在由拆迁单位等足额补齐了这些人员的保费问题。如果有政策性不交的,那么这个比例的大小,也会影响到账户的结余。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情况的影响。以前受到大家吐槽的低收益,现在通过多元化的投资解决了,但是风险是随收益上升的。如果出现系统性的风险,真还有可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医疗健康等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是不争的事实。这虽然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甚至是全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但是经济数据却是残酷的,多活一天就要多领一天的退休工资,全社会加总,这可不是小金额。
除了延长退休年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还得坚持下去,随着参保人数的降低,可能还需要大额的财政投入。我们只能从工资里扣了交进去,退休时,领的时候再说吧,不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