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迹】蓝山塔下寺:护佑一方的灵光

【永州古迹】蓝山塔下寺:护佑一方的灵光

陈瑜
中国人讲究风水,自古就有镇宅之宝、镇馆之宝,自然也会有镇县之宝。
在蓝山县城东面,在舜水河边,有一片圣土圣地回龙山,依山傍水建有耸立的古塔,香樟古槐虬枝漫展,苍松翠柏挺拔如盖,将古塔缠绵,绕古塔掩映,宁静肃穆,更有一份祥和幽雅,犹如仙境。
登山入口处有一厚重古朴的两重单开门,青砖结构牌坊式建筑,上书“塔下寺”,望文而疑,是塔乎?是寺乎?是寺衬塔?还是塔衬寺?寺叫回龙山寺,又名净住寺,塔叫传芳塔,塔和寺结合为一体。正面门柱上书楹联:“源流舜水,道衍湘山(道就是阿弥陀佛,衍指繁衍人类,湘指湖南,山指蓝山)”,北面门楣上书“境胜祗园(祗园是释迦牟尼当年在印度最大的传法基地)”,左右有联曰“举足登阶,便抵乘灵飞锡杖(弥勒佛来时众生很容易成就,灵就是龙,“乘灵”就是男人乘龙飞升。“锡杖”有九环,就是指九天玄女之分身,就是凤凰,“飞锡杖”指女人骑凤凰飞升);回头是岸,未妨送客过溪桥(认罪悔改,认祖归宗就能入天国永生,将来就能毕竟成佛。这里的“溪桥”就是《西游记》九十八回里唐僧上灵山见如来佛时孙悟空过的那个凌云渡的独木桥)”。
据民国《蓝山县图志》载:塔下寺传为唐代古刹。明万历以前称净住寺,寺宇座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传芳塔,东侧有观音阁、观浪亭、厢房,西侧有小山门、戒堂等,除西北角新建的解放军烈士纪念亭外,形成为塔寺并重,浑然一体的古建筑群。
据现存碑刻和县志记载,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对塔下寺均有修葺之举。现存传芳塔为明嘉靖四十二年至万历八年(公元1563-1580年)重建,历时十六载竣工,塔门“峻塔凌霄”四字,冠名传芳塔。
登塔远眺,群山重峦如黛、平畴铺殿如画,城郭村庄尽收眼底,与距约四公里的童峰塔相映成趣,别具秀丽风光。
塔以天然岩石为基,基底周长32.3米,塔高40.18米,七级八角,全部青砖砌就塔中砌有宽0.55米,高2米余的内族式阶梯186级直达塔顶,塔内各层供奉佛像,一层为寿佛(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二层为玉皇(玉皇大帝,也称昊天上帝),三层为真武(王母娘娘或加百列,道教称真武或玄武大帝,主管九天北门),四层为星主(道家称为紫气东来的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也称火龙真人,佛教称大势至菩萨),五层为龙殊(骑龙的文殊),六层为文殊(文殊菩萨),七层为观音(观世音菩萨又称滴水观音,所以观世音就是水龙)。还有数十幅壁画,以祷以游,其乐融融。
塔左有戒堂,为封山顶式建筑;塔前是大雄殿,硬山顶式殿堂建筑,占地一百九十二平方米,内原供设如来佛祖,左右立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门首悬“大雄殿”匾额;再前是山门,为砖构牌坊式建筑。
山门左侧有观浪亭,四角攒尖重檐回廊式建筑,上奉奎宿,称魁星楼,底层悬“观澜亭”石刻匾额,在石门框上阳刻联曰:“层出云亭光翼轸,环吞舜水化鱼龙”,亭与山门之间有观音阁,内原供千手观音,门前联为:“度一切苦,现千手身”。该寺原有记述塔寺的碑刻数十坊,现只镶嵌在墙中的十三块幸存。
塔下寺的南面紧靠舜水河,据说因为舜南巡至此而得名,舜水流到蓝山毛俊镇与俊水合流就是钟水(钟水也称岿水,岿从山从归,即指妙光山归来之意,妙光山即须弥山,指大势至菩萨,代表佛性。“钟者终止也,末日也”),即湘江的源头。据传说,舜帝又称俊帝,舜帝的“舜”小篆里面有两个火字,舜帝就是火龙大势至菩萨下凡,而其妻子娥皇就是观世音菩萨。舜为火,水为观世音,合一称舜水。
登临游憩,宝塔高耸,寺庙错落,寺前钟水奔腾,寺后古木参天,遥望西南群山,一片深蓝,城郭村庄,炊烟缕缕,别具秀丽风光。
进入寺中,清幽宁静的庭院,古朴典雅的古建筑,令人心清如水,不染一尘。向上望,则传芳塔耸入云霄。大雄宝殿旁两棵桂花树亭亭如盖,郁郁葱葱,宛如两个丰腴的少女,挽着一头绿云鬓,在婆娑起舞。沿着青石板下去,便是观谰亭,亭前有一大片空地,还有数十株苍虬有力的古树,有的斜倚,有的相偎。
塔下寺,充满着德与福的灵气,像这位千年老人,静静的站在舜水河畔,护佑着蓝山这一方子民,睿智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过去与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当今老百姓和平、富足、欢乐的生活,见证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昌盛,也将会见证蓝山的未来更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