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文人填写一首词,惊艳了千年,苏轼是最有名的粉丝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点之后,就进入了瓶颈期。不是后代的文人墨客水平不行,而是再也没有那种气势恢宏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宋代,文人们转而推动了词,也让其辉煌一时。

然而,词作不是在宋朝出现的,那是建立在唐朝人的探索,特别是花间派的大力提倡之下,再加上五代十国词人的竞相努力之下,才使得涓涓细流汇集为巍巍壮观的大海。包括李白在内,都为词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朝的词,虽然没有宋词那么成熟,却也不乏佳作,比如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词很短,却意境优美,能够惊艳千年并成为现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常客,不是没有理由的。首先,它的作者张志和虽然现在的名气不够响亮,但其实是足够神奇的全能文人。

张志和六岁的时候便能作诗,有神童之称。关于这样的说法,在许多文人身上都曾有过,真伪莫辨。但张志和肯定是实打实的神童,因为名气太大,先是惊动了翰林院,后来又让唐玄宗所知并亲自召见。张志和面对天子的出题考问,不慌不忙,冷静沉重,对答如流,小小年纪就被送入翰林院学习。

奇绝的是,这样的文学天才,却是在16岁的时候因为道学而被李亨赞赏,特地批准游历太学。说起道学,并不见得都是炼丹算命的那些神神叨叨,还涉及到人生观、哲学观,张志和的素养可见一斑。

更神奇的是,21岁的张志和回乡省亲,不仅看望了家人,而且还协助当地官府擒获了当地的巨匪。他的文武全才震动全国,当时就被称为“神张”。在安史之乱时,张志和更是展现了军事才能,他和舅舅李泌一起,向唐肃宗献计,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此后的张志和,因为受到排挤,逐渐心灰意冷。他隐身于湖州一带,结识了皎然和尚、陆羽等名士。这首词,也是在这段时间所作,西塞山就是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这首词的相当朴素自然,没有可以的雕琢,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它描述了西塞山的美景,白鹭自由飞翔,两岸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江上渔翁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的美景之中,悠然垂钓,根本不急着回家。

这首词是张志和隐居时,听说颜真卿担任了湖州刺史,便前往拜谒。当时张志和唱和了五首词,这首最为出名。可惜在唐宪宗时期一度散佚,后来硬是宰相李德裕亲自到湖州一带寻觅,才终于找回了它。

它构建了一个绝美的江南烟雨的场景,画风足够柔和、宁静却又不缺乏动感。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对于隐居生活的极度满意。特别是我们细细体会,还能从中品读到那样超脱于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态度。

后世对于这首词,给予了极度的褒扬,无数文人雅士都爱不释手。然而,要说谁是它的头号粉丝,那还是北宋最为杰出的文学家苏轼。苏轼极为喜爱这首词,生怕浪费了词中的美意,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它的痕迹。比如这首《浣溪纱》几乎就是描绘了该词的同一场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仅如此,这首词在日本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和《枫桥夜泊》一起,开启了邻邦学习中国诗歌的大门。当时的嵯峨天皇甚至举行了宴会,赋《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全部是以此词为背景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