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24)温病辨证(九)伏暑·疟·痢

【原文】妇人伏暑,舌绛口渴,脉数而涩,经水适来而断,寒热如疟,昼日明了,夜则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宜小柴胡汤加楂肉、归尾、赤芍、丹参、桃仁。

【原文】伏暑但热无寒,一日一发,口干舌赤,多汗脉数,此名瘅疟,宜玉女煎加沙参、竹叶、茅根甘寒养阴也。

【原文】伏暑微寒多热,头痛身疼,烦冤欲呕,宜桂枝白虎汤。

【注释】热多寒少,则热为伏暑,寒为新感,头痛身疼乃微寒之因,烦冤欲呕乃多热之因,以白虎汤清阳明伏暑之燥热。桂枝一味,辛散在表头痛身疼之微寒,然桂枝与白虎为伍,一辛温,一辛凉甘苦,又能宣散热邪,相须而相济也,其他加减随宜。

【原文】伏暑但寒无热,一日一发,汗冷舌白,脉虚溺赤,此名牡疟,宜柴胡桂枝汤扶阳止疟也。

【原文】伏暑先寒后热,汗出则解,小间再发,舌白脉弦,此名阴疟,宜小柴胡汤加草果、知母、乌梅、杏仁、蜀漆等。

【注释】治疟以小柴胡,从伤寒法也。在叶天士、吴鞠通治温热之疟用柴胡十之一耳,但疟疾之因,有暑疟、湿疟、风疟、温疟、牡疟、肺疟、心疟之不同,临证者,凭脉择用。

【原文】伏暑成疟,一日一发,渐发渐迟,此名鬼疟,宜柴胡桂枝汤加龙牡扶正祛邪也。

【原文】伏暑疟发间日,或早或晚,脘胀脉弦,舌淡便溏,此为脾疟,宜清脾饮,青皮、厚朴、柴胡、黄芩、法夏、草果仁、茯苓、白术、甘草加鳖甲、青蒿、神曲。

【原文】伏暑三日发,或发夜分,面黄食减,腹胀便溏,此厥阴疟也,宜吴又可三甲煎:醉地鳖、醋炙鳖甲、土炒山甲、柴胡、桃仁合清脾饮。

【注释】《时病论》谓鬼疟“寒热日作,多生恐怖,脉来乍大乍小,发时寒热不甚分明,语言错乱,半夜后神识遂清,倦怠而寐”,治以苍术、草果、常山、菖蒲、知母、茯苓。

【原文】伏暑转疟,久延不愈,胁下痞块,名曰疟母,宜鳖甲饮或鳖甲煎丸。鳖甲饮:白术、黄芪、川芎、白芍、花片、草果、厚朴、陈皮、鳖甲、甘草。

【原文】伏暑转痢,色白腹痛,里急后重,舌白呕恶,此邪伏脾胃,宜藿香正气散加山楂、花片、木香宣湿以消积也。

正气散

藿香、紫苏、白芷、桔梗、腹皮、厚朴、陈皮、法夏、白术、茯苓、甘草。

【原文】伏暑滞下,色赤腹痛,里急后重,由气转血,宜洁古芍药汤:白芍、 当归、黄芩、黄连、木香、花片、大黄、甘草、肉桂。

【注释】痢之一证,有风痢、湿痢、水谷痢、暑痢、热痢、寒痢之不同,治当别其原委,辨其属气属血属虚属实。

如肠中漉漉有声,腹痛即便,便后病止者,为风痢;内挟积滞,完谷不化,为水谷痢;暑痢多发暑月,身热多汗;湿痢潮热呕恶;热痢口干脉数粘液浓稠;寒痢身凉脉迟,下痢清澈。

属虚者,腹痛喜按,利后痛甚,面白唇淡,脉软苔薄,多因平素不足或久痢。在虚证之中,亦有三种分别:有气虚、血虚、津液虚,在三虚之中,分别夹邪,用补当使邪有岀路。痢久寒热挟杂者,宜乌梅丸;虚寒滑利,其人养脏汤:人参、白术、肉豆蔻、当归、诃子、肉桂、白芍、罂粟壳、甘草、木香;清补者,三参冬燕汤;血虚者,亦有寒有热,如黄土汤:干地、甘草、白术、附子各三钱,阿胶、黄芩各三钱,伏龙肝五钱;驻车丸:当归、黄连四钱,阿胶三钱,干姜二钱,治阴虚久痢,以及吴氏复脉等汤。

编者按:继《伤寒论方解》之后,《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条消息全部发送完毕。从今天起,我们将以《先君温病笔记》为题,继续推送由王东海先生整理的他父亲王济生老中医的笔记体遗著《温病综集》。从“伤寒”到“金匮”再到“温病”,王老先生对经典的深刻领悟和悉心诠释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底层白发医者对医道的孜孜追求。本公众号特别感谢王东海先生把他的家珍无私分享给大家。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