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皖北农村的“顶梁柱”,如今跌至低谷,中药材芍药还能种植吗
“越是行情处于低谷,越是能触底反弹”,近期,很多传统中药材种植户都纷纷议论,中药材芍药行情已低至“白菜价”,加上农村人的种植惯性(行情好时跟风种植,行情低时无人问津),因此,很多人都一致认为,芍药已经触底,反弹指日可待,2021年应该是可以大力发展种植的时机了。
除此之外,前些年“滥种”的芍药,也都陆续到了收获的时候,面对跟风种植的惨痛教训,绝大多数种植大户恐怕都已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应该都失去了继续种植的勇气。
2021年选择种植,到2025年才能收获上市,经过4-5年的库存消化,势必会迎来市场行情上扬的积极信号,大家看好明年的种植发展,貌似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芍药是我国种植最普遍的中药材之一,由于它适应性极强,无论是温带、亚热带气候,还是湿润、半湿润,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南到长江流域,北至东北三省,都能看到芍药生长的身影。
有人问芍药在沿海各省能生长吗?当然,生长是没问题的,但由于芍药开花需要零度以下的低温春化阶段,而年平均气温较高或四季不分明的省份,管理起来也是比较麻烦的。
正是因为芍药对土壤、环境的强适应性,这就为原本在中原地区生长的芍药(亳州地区及其周边各省份),打下了向全国各地蔓延的基础。
在安徽省亳州市谯东镇闫窑村,村民闫大叔正在和雇请邻居整理刚刚收获的芍药,不过,他家的芍药长势可不怎么样,按照当年行情,估计是挣不到什么钱了。
对此,闫大叔也不避讳,坦言道:“芍药行情从前年开始就走下坡路了,四年生长期的,从每亩10000元,降到5000元,再到今年的2000多元,压根就没法卖了,如果我采取传统方法,按地块出售,收购商只给2000元/亩,这样算来,平均每年只有500元的毛收益,别说赚钱了,化肥钱都挣不回来,你说这不是“白菜价”还能是什么价格?
你也别笑话我家的芍药长得差,这样的行情,谁还愿意投入管理呢?我们村的种植户,大都和我一样,从前年就开始放弃管理了,即便有些舍不得放弃的邻居,投入力度明显也都减少了,就连镇子上卖农资的老板都感觉这两年生意难做了。
看来芍药的行情下跌,造成的负面威力还是蛮大的。”
面对芍药当前的现状,闫大叔提及不免唏嘘不已,他表示,芍药种植曾是咱当地的顶梁柱,是当地农民的传统种植作物,咱亳州的芍药,从东汉时期就有种植、加工及经营的记载了,一直流传至今,不能说历史不悠久吧,芍药又被冠以“亳芍”的称号,咱这里的产地不能说不道地吧?
咱当地的药农,世代种植芍药,经济效益一直很稳定,哪知道互联网世代信息及其发达,从前几年开始,亳州芍药就开始向外蔓延,由于它有好种植、好管理、好行情的特点,再算上种植成本低、销路没有问题及药用和观赏双重价值的加持,芍药开始被两大群体所吸引。
一是种植大户,都是数百或数千亩的种植面积,他们的盘算是,芍药种植经济效益虽不是高利润作物,但比较稳定,按照四年生长期计算,市场行情稳定的年份,每亩毛收入在12000元上下,平均每年毛收入3000元,去掉种植成本、管理成本及人工费用1000元左右、包地费用500元、收获加工运输费用500元,净利润为每年1000元左右。
这样的收入虽然不是太高,但和种植小麦玉米相比较,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种植管理,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关键是,芍药种植前两年,田间还可以套种玉米、辣椒、芝麻、苔干、菊花等常规作物和经济作物,加上套种收入,经济价值又提高了不少。
二是相关部门作为扶贫项目引进,当然,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大家认为,引进芍药种植,不但可以收获中药材根茎,花期还可以打造旅游项目,花蕾及花瓣还能加工成芍药花茶及沐浴花瓣,再通过前期的套种,又能为农户增加种植收入,像这种一举多得的好事儿,不积极引进简直就是不作为。
因此,芍药在短短几年内,就开始风靡全国大部地区,当大批量芍药开始陆续上市之时,市场容量饱和,烂市就成为必然,毕竟中药材不是蔬菜,不是每顿多吃一些,就能帮助消化库存、解决种植户难题。
所以,市场供求平衡才是衡量一种农作物利润的基础,一旦平衡打破,要么涨价、要么跌价,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