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Zack8

2018-07-19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卫生所中医师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器于阴阳五行形象化的学说。比如:肝有病了,要考虑肾;因为肝的象是木,肾的象是水,而水生木。这里没有肝的外部表象‘眼’和肾的外部表象‘耳’的事儿。

错误观念:藏象学说是关于内脏与其外部表象的学说。当然,象的学说,也包括外象,但是藏象学说不能单指内脏和外象。关键是根本概念不能错。

中文名

藏象学说

外文名

Theory of viscera

应用学科

中医学

适用领域范围

中医学基础理论

简要介绍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论形成

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当时解剖所取得的直观认识为藏象学说的形成打下了形态学的基础。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脏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说明在《内经》时代,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而且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

就生活实践而言,如人饮食过饱则腹部胀满,因而认识到脾胃居腹里,胃主纳谷,脾主运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凉感寒则病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从而联想到肺居胸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寒外侵,由皮毛而影响及肺,就会发生这些症状。这就清楚地说明,人体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分工,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医疗实践而言,古代医学家经过多次的重复,从病理现象推论出生理功能,如耳鸣、听觉不敏的疾患,从肾着手治疗而获效,于是得出“肾开窍于耳”的理论。此外,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关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属性及其功能活动,脏腑器官构造与功能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等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五脏六腑的特性以及脏腑间的关系,则运用五行学说加以解释,一方面把五行归属于五脏,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规律说明脏腑间的生化制约,使之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这就使藏象学说更为系统化、理论化。

在《内经》所奠定的基础上,《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中藏经》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对于杂病,则以五脏为中心,分列病证并阐述其证治方药。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颇具匠心,对后世影响很深。金代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提出常用方药,对脏腑辨证作出很大的贡献。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药侧重补中升阳。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的理论和方药,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另一位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并躬身实践,解剖尸体,对传统理论提出某些质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这一矢志实践的精神十分可贵。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藏象学说逐步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奇恒之腑

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脏腑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

(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

(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

(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

(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

(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8)肝与脾: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

(9)肝与肾:水生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关系;肝主疏地与肾主藏精相互制约。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10)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肾阳。

2.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

藏象五系统

心系统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肺系统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系统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系统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系统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0)

相关推荐

  • 藏象学说之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的理论核心是建立在藏象学说.八纲辨证以及脏腑辨证的基础上,通过对脏腑的认识,在相应部位通过辩证来制定调理方案.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基本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

  • 中医藏象学说(下)

    我是中医人:李文龙,前面五篇我给大家介绍了中医的一个基础知识.为什么用了这么些章节去讲中医的基础知识呢,因为中医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种疗病的方法,更是一种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哲学思维,所以看中医,看懂中 ...

  •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贯穿整个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征象和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映象.藏是内在本质 ...

  •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三

    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少阴.肺系统包括:肺藏魄,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与自然界秋气相 通应.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作用,概括为 &q ...

  •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2)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 ...

  •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 ...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的特殊性是由脏腑之盛衰,气血之盈亏所决定的,反映了机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 ...

  • 01、中医《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述—人体脏腑的秘密

    01、中医《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述—人体脏腑的秘密

  • 《中医基础理论》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2)

    前言 由于,之前的<中医基础理论后感_1811>是加了部分笔者的心得内容,为了便于大家学习.现在继续增加<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原版 ...

  • 中医入门藏象学说解析

    阴阳.五行之外,学中医,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理论工具,"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什么是藏象? "藏"有几重含义,既是最宝贵的器物,也喻指人体里面 ...

  • 27中医《藏象学说》第二十七节:肾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27中医《藏象学说》第二十七节:肾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 08、中医《藏象学说》第八节:皮肤粗糙长痘痘都是肺惹的祸

    08、中医《藏象学说》第八节:皮肤粗糙长痘痘都是肺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