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风情|重见天日的青口天后宫的匾额
周明军
清末,县内有庙宇150多座,其中县城内外24座、青口镇14座, “天后宫”,有三座,东、西“关帝庙”,左轮桥畔的“观音堂”,隆嘉巷内的“锡麟院”,青口河南的“镇海寺”(现在的初级中学附近)北郊的“永济寺”,东门外的“大王庙”,东南庄的“龙王庙”,此外还有“正觉庵”、“发祥庵”、“ 秦山下院”(老东门里小学附近)“ 观音庙”等。这些庙宇建筑壮观,装饰精美。
特别是青口前“天后宫”,颇具规模,在赣榆很有影响。
史料多记载赣榆青口天后宫有二,“前宫船户建,后宫商贾建”(光绪赣榆县志),根据走访青口东还有一座天后宫,位于青口丁庄庄前。
前“天后宫”,又叫“娘娘庙”,赣榆青口老百姓俗称为前宫,在今天的老青口小学的身底。
天后,传说是海上神仙,是船家祭祀的主神。相传,天后姓林名默娘,福建莆田人,生于渔家。一天,随父驾船出海捕鱼,归航时,突遇大风暴,父亲不慎落水,默娘舍身跳入海中营救,风大浪涌,被滔滔大浪卷没。默娘遇难后,化为海神,天气恶劣时,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手擎红灯,引导航船化险为夷。
史料记载,明清时,青口港有商船和渔船300多艘,船行25家。当地船上设备简陋,又无现代的导航和天气测报设备,出海全凭经验和运气,有着极大的风险。因此,船家对海神特别迷信,为了祈求天后娘娘的保佑,青口大小船户集资建前“天后宫”。明万历末年兴建,并每年举行三月二十三前宫大会。
青口前宫门口的石狮子
乾隆五年,青口独家开港,青口商业逐渐繁荣,青口港也较为忙碌。安徽、山西等地的商人接踵而至,在青口设行口店面,建商号。
乾隆十六年六月,由安徽商人在青口建造天后宫,地址在后期的老赣榆公安局,现为赣榆大酒店东面。由于青口在前面已经有一座天后宫,青口人称为后天后宫,这就是延续的现在的后宫路。
据说青口后宫兴建时候,青口人欺负外地人,在盖房子时候用泥挖的沟,不许在别处挖土填埋,山西商人也有个性,说是从山西拉来的煤炭填埋,可见山西商人的财势。
乾隆五年,青口开港,由青口港直达浏河口的豆类运输是源源不断,青口人利用这一机遇,开商号,造货船,山东、山西甚至安徽浙江的客商纷纷在青口设立商号,黄豆,花生等制品被运输到南方,再从南方运回木材,纸厂等,青口成货物的集散地。及嘉庆十八年,浏河入塞,青口人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把对渡到浏河口改为对渡到上海,利润翻倍增长。这样到上海的青口商人多了,为了便于管理,抱团经营,道光二年青口客商集资在上海先典当、至道光五年购置房屋设立了祝其公所。
《光绪县志·续志》:道光以来,吴、越、燕、齐之海舶,麋集于青口。
在这个背景下,经青口的船只日日增多,有众多船户集资在青口东丁庄前修建了天后宫。
而青口东丁庄的天后宫,记载甚少,2016年,我和赣榆文史研究者李亮先生曾专门走访了丁庄村一位老人,据他介绍,清时期有船户集资在而青口丁庄前建有天后宫,本来天后宫在青口河河道北,后来青口河改道,把天后宫后院挖成青口河河道了。经那位老人指点,我们找到了天后宫的遗址。
在新青口河南岸寻访到王庄的村民,他们说有块天后宫的匾额,在一家巷子头,建造水泥地面时候被人拉走卖了。
青口丁庄天后宫遗址
青口东丁庄的天后宫留存闲来的资料很少,许多青口后宫的传说,有一些移植到东丁庄的天后宫上,据丁庄那位老人介绍,五六十年代在开挖青口河时,把丁庄的天后宫的后院挖成河道,还挖出了一沟的煤炭,说是山西商人当年建造天后宫时候挖土填埋的煤炭,挖河的是土城乡某村,挖出的煤炭给挖河的村民一个冬天用煤都没有用完。
这个故事,和青口后天后宫的故事是一样的,可以肯定的是青口后天后宫是属于安徽、山西商人所见,传说是用煤炭填埋的沟,但在后期没有听说在那个地方发现有大量的煤炭。而青口东丁庄的天后宫是船户集资兴建,也是不争的事实,何来煤炭填沟之说?
故事都是扑朔迷离的,但青口天后宫匾额的发现,给赣榆天后宫又增加了浓重的历史气息。
明军教育开展初中数学提优补差,在周六、周日有针对进行辅导,重点难点精讲 ,帮助你提高数学成绩,提分快、稳、狠!
明军教育小学晚辅导班:周一至周五每天晚上,周六下午;提优补差,每周出试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