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对宝玉真是情难自禁?错!你不懂她的情怀
妙玉系列解读之二
妙玉跟贾府非亲非故,她为什么能住在大观园里,得到贾府长期供养?
其实她住在大观园里是有工作的,负责家庙栊翠庵。全面了解了清朝的家庙文化,你才能明白曹雪芹刻画妙玉这个人物,是何用意。
在家庙圈里,妙玉可是妥妥的明星,更可贵的是,她能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对八旗贵族而言,她就是个高规格的文化符号,足以匹配大观园。
以上是妙玉系列解读一的主要内容。那么,她这个文化符号,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文化?本文来为你解答。
01 姑苏情怀
要解析妙玉,不得不先说苏州。
假如你用心体会过红楼梦中那些精神世界特别超凡的女子,你会惊奇的发现,她们都来自苏州!
首先第一女主林黛玉,就是苏州人。黛玉有四大副角:妙玉、香菱、晴雯、龄官,其中三个都写明了是苏州人。唯有晴雯,书里说她不知道自己家乡何处(跟香菱说的话一样),然鹅,作者用了很多暗线来隐写她也是苏州人。
黛玉和她的所有副角聚齐了,原来都是姑苏女子!你知道作者曹雪芹有多爱姑苏吗?
即便晴雯存疑,暂且不论,其他几个毫无疑问都是各自领域的奇女子。妙玉在最油滑的角色里,保持着高中生的单纯无染;龄官在最低贱的群体里,保持着高昂的头颅;香菱在极度蹂躏的命运里,保持着心灵的馨香。
他们性格各异,出身各异,地位各异,但对物欲都那么无感且无知,对纯净心灵的追求都那么执着。
这便是姑苏强大的文化基因!
【注】苏州的文化美妙而深厚,难以细述。向大家强烈推荐一个文化记录片《苏园六纪》,一定能令你陶醉。
那么,姑苏文化到底有什么魅力,如此吸引曹雪芹呢?
02 魏晋风骨
苏州以园林独步天下。追溯其历史的话,最早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在甪直古镇枫村建的梧桐园。这个因为太久远,不着痕迹了,于是西晋时的顾辟疆园,就被称为苏州园林的开山之作。
自北宋南迁开始,残存的华夏文明也随之南迁,苏州地处江南要地,成为保留和继承华夏文明的不二之选。而这文明中最璀璨的部分,就是魏晋文化。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风骨的核心。
士子文化跟政治需求,一直都有很多难以调和之处,所以文人常觉压抑。而魏晋文人把士子情怀发挥到极致,他们强烈的追求心灵自由、生命自在、天性自然。
既然想超越物质的束缚,那就不可能没有精神洁癖!
中国传统士子历来就推崇清雅绝俗、目无尘滓、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魏晋文人更将骨气视为生命,蔑视权贵、不畏强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他们的标配。
这些特质在黛玉、龄官、探春身上,多多少少会有所体现。但最最最具有这些禀赋的人,无疑是妙玉。
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高卧堂上,让他久立廊下以弟子之礼相待——这才是知识分子所需要的尊严。这种人物,宋朝之前屡见不鲜(魏晋最多),其后越来越少,到了清朝只有遍地奴才,连人格都没有,还谈什么师格?
而妙玉就比诸葛亮还牛掰!
整个红楼梦里,没有人敢明着驳贾母面子,但妙玉敢!世人只看到妙玉不待见刘姥姥,却看不到她对贾母硬生生的态度,甚至撂下老祖宗,转身回屋去。如此应付贾母,即便给她端了一杯茶,跟不端又有多大区别?
【注】妙玉慢待贾母,自有合理原因。请参看《从栊翠庵原型,到清朝家庙文化,看世人如何误读妙玉》
放在清朝高强度的奴化背景下,藐视权贵实属匪夷所思。再放在她那尴尬的身份里,就更不可思议了!无怪乎李纨深恶其为人,因为李纨秉承的是奴化后的儒家文化,跟满身傲骨的魏晋文化必然冲突。
让贾母带一群不速之客来霍霍栊翠庵,这个安排独具匠心:
1、只有以贾母之尊,才能劳动得起妙玉,迫使其委曲求全一次。这也是唯一的一次,除此外无人能踏足栊翠庵。
2、只有以贾母之尊,才足以反衬妙玉之傲。
3、贾母对妙玉的不敬态度,不以为意,这又反衬了贾母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她不尚魏晋,但却可以接受魏晋文化。
妙玉的傲骨,实在无法归结于某个情节,而是时时时刻、在在处处的体现。那是渗透在她灵魂里的东西。
黛玉虽清高,但清高的很受限,她是在清高里不断妥协。而妙玉的清高,才是一根铮铮铁骨,对世俗毫不妥协。
她分辨这世界,只以文化昌明、心灵纯净为标准。符合的待为贵客,甚至引为挚友;不符合,一律敬而远之。这样的世界观,真是文人性格的极致,妥妥的魏晋才子。
除了鄙视名利、颠覆物质堆砌的高贵、高度推崇文雅生活之外,魏晋才子放浪形骸、不拘一格的作风,也全被妙玉演绎出来。而且,又是全书唯一的一个!
世人都以为她几次三番对宝玉另眼相待,是情欲难禁,其实真是小瞧人家了——她毕竟是出家人,难道低劣到连清规戒律都不懂了?静虚还会装大慈大悲,她比静虚的规格高一百倍,反而不会装?
真是情欲难禁时,反而有一万种美其名曰的方法去接近宝玉。不要忘了,她可是家庙管理者,手握信仰利器哦!
所以她对宝玉的种种,或许有那么一丝未察觉的情,但这点情,早就融化在她的思想、她的信仰中了。
宝玉心灵深处的平等、民主、博爱,那才是文明最璀璨的火花。在这火花面前,诗文反而退居其后。因此妙玉最欣赏的是宝玉(远超黛玉)!唯有宝玉,堪当她的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她既认了宝玉为知己,就绝不在乎什么清规戒律,也不在乎世人评说。黛玉早期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为的是我的心”。
而妙玉是用一生去实践这句话!她行走世间全凭本心,毫不掩饰。
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放在清朝人眼中的惊世骇俗,正是魏晋士子“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最佳诠释!
03 老庄思想
苏州园林纯属私家,不沾皇气,不受官方左右,其核心是受到归隐文化的影响。
园林的主人或为官被贬,或当权下野,或告老还乡。他们都有某种“厌世”特点,自晋到明清,苏州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精神疗愈之地。
他们推崇隐逸,推崇“拙政”,推崇物质的知足少欲,和精神的潇洒解脱。总之,老庄思想是园林之根,魏晋文化原本也秉承于老庄思想。
妙玉身在佛门,可她竟然不把自己当佛教徒看,她真正的信仰是老庄思想。
她出家却不走常规僧尼路线,隐藏在大观园中与世隔绝。她自称畸人,也是模仿庄子。
63回里邢岫烟说:
“(妙玉)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
畸人就取自《庄子·大宗师》,世人眼中的残缺和癫狂,是自然眼中的完整和超越。这种逆向辩证法,是庄子哲学的典型特色,也是庄子对世俗固化意识形态的强力反讽。
妙玉还说:
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是范成大的诗文,恰好对应了贾府家庙铁槛寺和馒头庵。因此,这诗句也埋伏着贾家的兴亡。
是妙玉有提前预判的能力吗?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这不重要,因为妙玉只看好这一句诗,这就是她的思想!她以这种思想看待一切事物。
这样强大的清醒必然使她遗世独立,成为绝对的孤僻者。正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妙玉性格之孤僻,几乎众口一词,孤癖的背后,却是超凡的才华和智商。二者共同支撑着她的精神洁癖。
尽管万人不入其目,但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足以心领神会。一个神会,就足以让这个孤僻者倾注她深藏的热忱,乃至她全部的生命能量。
04 屈原的玉碎精神
要论中国文人精神洁癖最高代表,非屈原莫属。
屈原的精神洁癖,既有内在心灵的净化,'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亦有入世创世的无畏,为了楚国的前途,为了唤醒世人,明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却仍要'上天入地求之遍','虽九死而犹未悔'。
他最终投江自陨,以生命之毁灭来对抗世之污秽愚浊。这种精神洁癖,可以称为玉碎精神,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极为巨大。
妙玉想做畸人,但只在太平盛世之时。她不是个彻底的无为主义者,一旦到了危机时刻,她做不到“长伸两脚卧”,反而会歃血明志。
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是贾府最后一个中秋夜。甄家已被抄家,贾府岌岌可危。
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亲戚客套已无人关注,没用的面子也不那么重要了。许多人露出了真面目,还有许多人在考虑出路。这样的背景下,大篇幅的凹晶馆联诗,有极为深刻的寓意。
黛湘两人自幼与贾府结下不解之缘,她们最美的青春时光留在了大观园。这里有她们的争吵,有她们的浪漫,也有她们的成长。
贾府就是一艘即将沉没的腐朽之船,黛湘就像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坚持在甲板上演奏的小提琴手一样,她们要把所有经历过的美好和感伤,用最后的华彩篇章呈现出来。
也就是说,她们是为大观园谱写挽歌。
然而神奇的是,一向绝尘离俗的妙玉,竟在此时出现了!
这是迷之神幻的一段故事。妙玉竟主动邀请黛湘进栊翠庵,绝对破天荒吧。期间还说:
“如今老太太都已早散了,满园的人想俱已睡熟了,你两个的丫头还不知在哪里找你们呢。你们也不怕冷了?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只怕就天亮了。”
我的天啊,感觉眼前是个老妈妈啊!老太太散席、丫头找人这些俗事,原来也能被她记挂着。
“你们也不怕冷了?快同我来.....”被湘云长期寄予厚望的姐姐(宝钗)销声匿迹,上天马上补给她一个姐姐。
”只是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
看这口气,大气淡然中威慑力十足,有种无形的控制力,黛湘在她面前瞬间变成乖小妹。
能在最后时刻激昂演奏的,才是真正的演奏家。大观园里曾经那么多“锦心绣口”之人,但到了这个时候,作者想告诉你,内心真正拥有诗魂的只有黛玉、湘云和妙玉!
更关键的是,黛湘是谱写挽歌,妙玉却想改变颓败基调!
这一集里,妙玉完全变了样,让读者无所适从。她的主动热情、她的温情体贴、她的家长里短、她莫名其妙出手续诗......这是怎么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为啥如此突兀,如此不合理?
因为这一切,都是作者精心安排,他不为故事合理,为的是暗示:妙玉的真面目,要到大厦倾倒时才展现。她会试图力挽狂澜!
平时隐世,乱时却下山;平时高冷,乱时却热忱;平时无为,乱时却独占满篇.....所有这些,都说明她最终一定会“我以我血祭轩辕”!
屈原的《离骚》曰: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滓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妙玉判词是: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这两者的意境是多么相似!我相信曹雪芹就是比对着屈原,塑造的妙玉。她的一生,用前半生实践'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后半生必将是'虽九死而犹未悔'。
76回里黛湘的行走路线,从凸碧山庄,下到凹晶馆,再上到栊翠庵,这是影射她们的命运。从山顶跌落谷底,是世俗福报意义上的遇难;再登上山顶,是心灵意义上的超脱。
而主宰最后那一步的人,是妙玉!
按这个设计,妙玉会在黛玉生命的最后时刻出现,会试图去解救她、帮助她。虽不成功,但会令黛玉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后的净化和升华,无憾回归太虚。
当然,黛湘这些人不足以让妙玉拼尽全力。宝玉一旦获罪枷锁、下落不明,她会如飞蛾扑火一般,不顾一切。
为了打听搭救宝玉,她会散尽积蓄,还会违心地与衙门、官宦、权贵去斡旋。至于其中所受的侮辱,一言难尽。
在肮脏世俗面前,寸步难行的妙玉,用尽了全部的气力,却什么也挽救不了。最终的她,一定和屈原一样自沉江底,用生命完成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05 结论
所有富含哲理、能引发人思考的小说,一定都具有神反转!不到最后,你别想看出作者的本意。然而红楼同时又能雅俗共赏,高明人可以去思考它的神反转,市井们可以醉心于环肥燕瘦。
在红楼十二钗里,妙玉最不易被大众接受,因为她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实在曲高和寡。可是对知识分子而言,却是最熟悉的味道。
黛玉和妙玉是两个标杆人物,作者把极致的纯净无染赋予黛玉,把极致的高蹈独立赋予妙玉。
心中保有纯净的读者,自然能读出黛玉的好。但要理解妙玉,比接受黛玉更难,那必须是骨子里的知识分子,深深浸润着屈原的玉碎精神才行。
我们人类很奇妙的。个个都想做女神,人人都羡慕神仙,但真来个神仙在我们生活里溜达,呵呵,绝绝对对会令万人侧目、深恶痛绝!
我们可以年年过端午,祭祀屈原,各种歌颂他、赞美他。倘若他活过来,嘿嘿,你知道他什么结果吗——当然还得跳江啊!而且连当初干净的汨罗江也别想找着了。
世人看待妙玉,大体分为几种:
市井对其深恶痛绝;雅士虽不厌之,但亦难理解,只能以怪癖视之。
若看出她坚韧强大的内心力量,那必是心理专家。然而这类解读者,却解释不了她哪来的滔天自信,于是就大胆猜测:她肯定出身不凡,你看她用的器具,又是一个遗落民间的公主吧!
好吧,只要解释不了的,都是公主,贾府就是个收容所。也不知这算是高看满清皇家,还是低看。
世人总以为权贵是自信的源泉,殊不知文化带来的自信,才最真实、最恒久、最强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便生命消逝,亦永存世间!
#红楼梦# #妙玉# #苏州园林# #端午屈原和酒# #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