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吴昌硕和他的“吴派”

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一书中,对于吴昌硕为代表的吴派描述非常简单,我们有必要将相关的知识点补充进来。因此,本文除了记述邓氏《篆刻学》所载内容外,另外补充了与吴昌硕及吴派相关的内容。
(《篆刻学》吴派章节)
先说《篆刻学》谈及的内容。
谈到吴昌硕,原书有一段背景知识介绍:“当文、何既敝,浙、歙就衰,邓派诸家骎骎不为世重之际。”骎字读qīn,指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多用以比喻事业进行迅速,所以这一个背景交待的并不完全正确,吴昌硕在印坛活跃之时,正是中国印坛最为鼎盛的时期,此时邓派印风远没有“不为世重”。这一点,实际上,只要我们把篆刻界重要的概念“晚清六大家”的生卒年份列出来就可以知道(“晚清四大家”的扩展,我认为晚清只提四家,不足够代表印坛面貌。):
(晚清六大家的生卒年)
所以这是篆刻史上最繁荣的一段时期,中间几乎没有空白,但说吴昌硕“乃有苍头异军崛起其间,为近代印坛放一异彩者”却基本正确。因为吴昌硕的成就太大了。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硕等,亦署仓石、昌石、仓硕,大约69岁定居上海后以“昌硕”字行,他的别号很多,常见的有苦铁、老缶、缶道人、大聋等。
(吴昌硕像)
邓先生对吴昌硕大师的印风形成这样总结:“初参丁、邓,继法吴、赵,后获见齐鲁封泥及汉魏六朝砖甓文字,遂一变而为逋峭古拙,于是皖、浙诸派为之扫荡无遗。”这个说法基本正确,吴昌硕最初学篆刻也是浙派入手,后转师法邓石如,主要是在吴让之印风上下功夫,进而受赵之谦影响转向“印外求印”,后涉及印文金石文字较赵之谦更多,在泉币、碑版、权诏、镜铭之外又广及封泥、砖瓦,并由此开拓出自己特有的浑朴苍莽的风格。
这实际上是跟黄牧甫走了两个方向的“印外求印”的方向。即,赵之谦开创了“印外求印”,黄牧甫将求印方向向庙堂文字发展,从吉金文字取法;吴昌硕向民间文字发展,从砖瓦文字取法。
至于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工具:黄牧甫选择了薄刃锐刀,吴昌硕选择了厚刃钝刀,是他们在契合自己印风的基础之上选择了更利于表现的工具。吉金文字要求边角清爽,所以刀要锋利;砖瓦文字要求字痕苍莽,所以刀可以厚钝。用吴昌硕的刻刀刻工稳的元朱文是不可想象的,反之,用黄牧甫的薄刃刀也刻不出气息浑厚苍莽的写意印。所以,学印要先确定自己的审美,再想着选定工具。
(吴昌硕用过的刻刀)
吴昌硕“其身享盛名,播声域外,盖有由来矣”,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现在我们提及篆刻必然提及西泠,可见吴昌硕的地位。所谓的域外,主要是指日本篆刻,吴昌硕对日本篆刻的影响巨大,这个是另一个专题,暂且不说。
(吴昌硕与西泠印社社员的合影)
关于吴昌硕的篆刻技法,邓先生这样说:“浙、歙二派始用涩刀切刀大书深刻,洎夫吴氏,易以圆杆钝刃,驰驱石骨,信手进退,罔不如意,论者或病其入石过浅,不知大书深刻亦嫌过犹不及,吴氏盖用佛门旁参法以救其失也。”这段话,也有问题。
歙派基本不是切刀,切成深刻的,大多是浙派。吴昌硕的印多浅刻原因,是因为这样更符合他所要表达的印章风格,他的确是运刀如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只知道用劲刻”。
如果追其根源,吴昌硕的刀法纯熟,多得益于吴让之,其实这不重要,表达自己的风格最重要。好吧,看点作品:
(破荷亭及边款)
(石人子室及边款)
(道在瓦甓及边款)
(吴昌硕大聋及边款)
(吴俊卿及边款)
(虚素及边款)
(海日楼原印印面)
(且饮墨瀋一升原印印面)
我们可以汇总一下吴昌硕印风的组成:
印学理念,他继承了赵之谦“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书法风格对于篆刻的影响方面,他以老辣的石鼓文书风入印;刀法,他深习吴让之,练就了精纯的篆刻刀法;眼界,他曾在大收藏家吴云家任家庭教师,见识过足够多的金石器物与文字素材;旧学功夫,他出身书香之家,旧学功夫非常扎实;人生经历,他是遍尝人生苦难的阅历丰富者。
总之,大师来之不易。
关于吴派的队伍,邓先生只说了两位,一位是王个簃,一位是费龙丁,并说他们“各能略得一二”,陈半丁、陈师曾、寿石工等只在下一章略一提及,其他人略过不提,并说“余子碌碌”,这实在不够说明“吴派”阵容的庞大以及吴昌硕对中国篆刻影响之深远,因此我们又汇总了一下,吴派的阵容,至少应当如下图所列:
(吴派的阵容)
实际上,除邓先生所提及人物,吴昌硕门下有太多响当当的人物,或许只是因为邓先生所处时期,这些人的影响还没有达到顶峰罢,又或者“文人相轻”也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这里所列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
(0)

相关推荐

  • 学术 |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下)——韩天衡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下) 韩天衡 四.印人倾诉于印款里的奇思妙想 印面唯枣栗之地,有作为的印人犹能小中寓大,尺水兴波,印款的篇幅远过于印面,聪慧的印人岂有不大做其文章而尽情发挥的?! 以窄义论之, ...

  • 《吴让之印存》

    <吴让之印存>为社西泠印社藏品,其印为魏稼孙所手抑,魏氏收藏金石文字甚富,精于鉴别,尤好集名人印作谱,当时名家多与友善,对赵之谦.吴让之刻印搜集尤勒,此册多为吴让之自用印,精品精抑,优美绝 ...

  • 零基础学篆刻:吴昌硕的70年篆刻生涯

    从吴昌硕14岁以后,他一辈子都在刻印. 他自己说:"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这也是我们能拿吴昌硕印谱当字典用的原因之一,因为他出版的 ...

  • 民国“吴派”书法·吴昌硕“古朴苍茫,雄强奔放,率放不拘”

    ·晚清民国时期书法流派之吴派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 ...

  • 细读《篆刻学》:深入理解了黄牧甫就是理解了“黟山派”

    在介绍完"邓派"之后,邓散木先生开始转头介绍黟山派,这中间其实漏掉了赵之谦,因为先生将赵之谦简单地归入"邓派"印人了,实际上,赵之谦在篆刻史上的历史地位要重要得 ...

  • 细读《篆刻学》:细说“歙派”

    依照篆刻发展史的顺序,讲完明代需要加强记忆的就是这五个流派,即文彭的"三桥派".何震的"雪渔派".苏宣的"泗水派".朱简的"畸臣派 ...

  • 零基础学篆刻:清代的第一位开派宗师——程邃

    前面我们已经将明代的五大篆刻流派说了个遍,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开始介绍清代的篆刻流派.任何一个流派都不可能脱离时代发展突然出现,所以我们要先复习明代的流派,温故而知新! 回顾明代五大流派 明代五大流派分 ...

  • 学篆刻:吴昌硕还是黄牧甫?

    谈起篆刻学习,篆刻名家陈巨来有一段话,值得学篆刻者参考:"无论读书习字,总觉后不如前:唯独治印,愈后愈佳.因近代时有古鉨出土,后人见识既广,借镜益多,艺之猛进,亦当然耳."(< ...

  •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原图,学篆书的范本,吴让之吴均帖原帖高清

    吴让之(1799-1870)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原江苏江宁人,自父吴明煌起移居仪征,晚年流寓泰州.原名廷飏,字熙载,50岁后更字让之.攘之,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晚学生.方竹丈人.言庵.言甫.难进易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的“款识”

    读<篆刻学>接近技法部分的尾声,是款识部分.款识如书法创作之落款,是篆刻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会刻印,还不算是一个完备的印人,还得学会刻边款.老办法,还是原文照读,另加 ...

  • 细读《篆刻学》:关于篆刻刀和“印床”

    我们的细读<篆刻学>系列已经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杂识". 所谓的"杂识",邓先生有解释: 杂识云者,凡工具之选择,印材之判别,制泥拓款之法则,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