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
摘要:对于小学生,音乐从来不是考试的内容,只是一项所谓的“杂科”,在教学内容上,音乐教科书里的课程编写是为了让孩子更多的聆听儿歌、古典、民族的经典作品,但是对于喜欢猎奇的学生来讲,那些都是平时就听过或者认为是老掉牙的东西。学生学习兴致不高,他们更喜欢的是现在当代的流行音乐。既然不是考试内容,教师压力也小,不用出太大成绩,所以工作热情也会减小许多。如果孩子过多的喜爱音乐或者听歌,家长也会认为不误正业,喝令禁止。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多多学习艺术来陶冶情操,从小学习钢琴、舞蹈等各种乐器和技能,但是仅限于对技能或者浅层次的乐理的了解,像音乐史之类的基本不会学习。现在的音乐教育,尤其是我国小学的音乐教育处于如此尴尬的现状,要改善这种现状就要让师生充分认识音乐的意义。
关键字:音乐教育 音乐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整个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获得了难得的良好发展机遇,小学音乐作为中国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型学科,虽然是一门学科,由于长时间人为的不重视,在理论知识和技术层面没能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科学的、权威的体系。而现今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拼图的一个重要板块,已经得到教育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同。理想化的状态与学科发展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从而产生出当下儿童音乐教育“外强中干”的势态,外表空前繁荣,内里有些“虚火旺盛”。尽管在外力干预下,统一了学校儿童音乐工作者的思想和认识,教育教学逐步向理性和有序过渡,特别是1994年高中开设艺术欣赏必修课,更是结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不开设音乐课程的历史,至此涌现了一大批中小学优秀音乐教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编写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中小学音乐教材,音乐教学器材配备在部分地区也已初具规模。
但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长期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小三门”学科观念问题还依然存在,供养小学音乐老师成长的教学环境还比较贫瘠,音乐老师自身重专业轻教学现象依然是那么普遍。还有就是各种功利性的儿童音乐赛事和无政府状态下繁荣昌盛的“另类”校外儿童音乐培训,在另一方面冲击了校内学生的音乐教育,对老师们的教学思想造成很大的影响,部分校外音乐教育强大的舆论宣传常常会左右老师们的教学思想,本来就缺少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就显得更加手足无措了。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包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仍不健全;音乐课开课率不平衡,有的还很低,音乐师资缺额大,教师素质以及学历达标率和岗位合格率低,外流情况严重;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投入少,整体上教学设备奇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科学全面;教学水平及教材质量不高等等。显然,这些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二、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
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伴随许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有客观原因,也有很多的主观因素,最主要的还是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的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直观性显现。人们对美的欣赏也就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人在闲暇无聊时,一旦有了一项高雅的、有意义的消遣,那生活就变得丰富而充实。一旦穷极无聊时缺少正当的消遣,那就容易循着人性的阴暗面去寻求一些低级趣味,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现在很多小学生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甚至对一些有低级趣味的歌曲也如痴如醉。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使小学生增强抵制能力、摆脱这些歌曲的影响,我们就利用课堂教学以乐育人,教唱和欣赏一些富有朝气,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比如:教唱歌曲《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摇啊摇》、《小酒窝》等歌曲有丰富多彩的画面,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热爱,通过教唱使小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教唱《同伴进行曲》时,体现了好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感悟美,塑造美。所以小学音乐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小学艺术课参小学生进行审美艺术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判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审美。
(二)培养合作能力
这里的协调不仅是情绪情感的协调,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情感具有情景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学生需要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营造“情意共鸣,信息传递,思维活跃”的和谐融洽而紧张有序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小学音乐教育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合唱过程中,增强协同合作能力。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彼此间的交流,他们从熟悉的家庭一下子进入了陌生的集体,是急需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同伴关系,而音乐教育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大胆的表现自己,小学生们在聆听《玩具兵进行曲》和《口哨和小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不由自主的想唱、想跳、想表演,恰恰增大了同伴之间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协同合作演唱一首歌曲,可以拉起手来跳同一支舞,是完全无需老师插足而自发形成的这种同伴关系。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包括组织音乐课外活动,小组之间的合作评比,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培养小学生珍惜集体荣誉,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协作能力的发展,让小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三)培养想像能力
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想象。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在音乐课中利用一些简短的音乐旋律让学生想象一些画面,这种联想练习,不仅刺激着学生去主动想象周围的事物,还丰富了儿童的音乐生活,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在音乐课上有了这些想象力的训练,学生的音乐世界就丰富多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的心插上翅膀,打破常规,产生奇妙的火花,创造出音乐的奇迹。例如在学习歌曲《大草原》时,要求小学生要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勾勒一幅“蓝天”、“太阳”、“马儿”、“羊儿”等美丽的草原画面,既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力。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使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教育对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反映生活。通过视唱、练耳使小学生听觉的训练科学化、系统化、规律化,使他们的听觉能力积极发展起来。音乐的这一系列的参与活动都要求小学生精神专注,而且要引起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反应,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好处。由于音乐旋律处于不断产生和变化之中,理解音乐就需要感受正在产生的东西,用记忆把握已产生的东西。因此,音乐学习和活动处处要依靠记忆。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想象常常引起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一首好的歌曲它给人的感觉除了有好听的旋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小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歌声激发学生心灵最真实的东西,从而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
(四)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使课堂充满了创造性的学习气氛。
如音乐教材《小熊请客》这首歌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歌词是“喵喵喵,真呀真快乐,今天过节小熊请客。我们到它家里去,又吃又玩又唱歌。喵喵喵,喵喵喵,真呀真快乐。”另外两段歌词除了动物的叫声换成小狗和小鸡的叫声外,其余的都不变。在教完歌曲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创作一段歌词,唱出别的小动物快乐的心情。于是学生很快地把小羊、小鸭的叫声填进去创造了新的歌词。
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的听音乐,而是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做动作或边欣赏音乐边做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积极地发挥创造力。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及智能的开发,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小结
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以人本的今天,倡导音乐教育的新观念,适应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是近几年来音乐教育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注意音乐课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三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度之间相符相成,融为一体的辨证关系,使学生的天性、灵性、悟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把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