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真•善•美 ——我观风流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观 风
真·善·美
——我观风流
于传斌
获悉风流君佳作结集付梓,并嘱作文记感,甚兴。
1988年秋,风流君被分派到我已早就的中学任教。他阳光年龄,并不显健壮;文静,露出腼腆的样子。迎新会上,他唱了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歌:“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嗓音低沉,音域嫌窄;但颇标音准,满含韵致,大家都很喜欢。
交流久了,彼此发现有文海弄潮的想法。我只是想想而已;风流君说了,做了。第二年,他的文章首次发表在大学老师编辑的一个本子里。此后不断生产,成果日丰,名文渐显,登上了中国文坛的大雅之堂,屡屡获奖。喜闻仅09年就获得3个全国性奖项,足令朋辈羡慕了。
而今作品结集成书,幸福是自然的。我们的交谈没有涉及过如愿以偿,他那张仍显年轻的脸上也并未刻下思想与劳作的艰辛,文静、腼腆,添了些心之质酝酿的才气——抑或就是堂堂正正的文人之气。显然,创作的路他是走定了。
书成了,我先睹为快。风流君认为我有资格来书评,我赧颜;他更认为我有资格来谈作者,我认同。写书与读书不同:写书,发现后来表达;读书,欣赏后有发现;发现=发现,很难。譬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也保准与子期的认识有参差。那么,只好少谈书,多谈作者。
作者将《清且涟猗》中的文章按类别分为八块,成文的时间顺序被打乱了。然而,作为挚友,我总能于阅读中,伴随跳动着的音符,谛听着军寨洼的蝉鸣蛙声,与光腚娃子“小风流”在清且涟猗的湾崖里狗刨。再一转眼,仿佛看见小风流,不,是我与小风流牵着手,紧跟着慈祥、不辞劳苦的娘,步量着十二年至死难忘的路。编席与缝补的两双手钩织起一只温馨的摇篮,至今仍晃悠着大儿女的童年梦。活跃在贫穷的新中国里,尚不能温饱的童年,率真的心灵里几乎全是朴素的印象。好心眼的好爹好娘,为儿女做了雷锋一样的好榜样。感恩成就了作者,为了成就感恩。为了感恩,道出心声:“再长的人生,用再小的脚也能量完。……母亲除了瘫在床上的日子,一双小脚始终在追赶生活,一步也没有落下。”读到此处,谁不为之动容,谁不为之落泪?赤子的感恩是清纯的啼哭,历经事故的儿女的感恩是缅怀的回首。回首父母牵着自己的小手走过的路,回首父母之养育给歌吟的行者带来的影响,便找到了《清且涟猗》的根。无论写什么,无不是作者的心感身受。思想的小船儿在《清且涟猗》的河流上载沉载浮,记忆的丝线串起了四十多年生活珠玑的链条,仔细检点起来——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唯其真,才是散文的灵魂啊。
书成了,真而且文,便可悦人、教化。风流君曾经教书育人,其作品虽然未固执于鞭策稚子时的思维模式,但其向善、尚善、劝善之念是随处可见的。诚然,因与作者的工作有关,有些作品的思想性是尤为突出的。但身处物欲横流的经济大潮中,属意描绘一抹“黑夜里的彩霞”,倾情吟唱顾惜弱势群体并于分内稍事善举的官与商,这并非“吹喇叭”;这是在弘扬“莫以善小而不为”的传统美德呀!前几天,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作古了,媒体炒了几天。先生事亲至孝,爱物至慈。他养了一只猫,十几年后它悄悄地消失了。老先生以为猫儿不愿让养它爱它的人见到它的死才如此,于是大哭一场。老先生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且仁心与日月同天,说智善同源该不为错。读风流君的《屋檐下》,眼睛有些湿润。燕子来了,孤独着,作者怜悯。燕子成双了,窝儿难筑,作者担忧。燕子窝堕卵破,无家可归了,作者“心里流泪”了。我无心将风流君与老先生相比,然其仁心是一脉相承的。大凡中国文人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它的理论核心则是仁,仁者爱人,爱人即是向善、尚善、劝善。我在想,假如风流君身处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上时,也一定会有范公仲淹的胸襟。虽不居“庙堂之高”,却也处“江湖之远”了,“进亦忧,退亦忧”是古往今来文人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中国文人的行为规范了。为文向善、尚善、劝善,文之质永垂不朽,唯其善,才是散文的筋骨啊。
风流君取此雅号,说是合父母之姓的谐音,而他敬慕崇尚风流飘逸之士,以求志达行遂,文与名齐的心愿是显然的,“是真名士自风流”啊!
大凡风流俊逸之士,多心智超脱浪漫,爱物唯美。无论造化由天,工巧由人,都慧眼独钟。作者爱美,善于发现美,勤于描绘美,笔底《清且涟猗》,细细读来,美不胜收。
祖业地薄,故乡情厚。《编席》、《赶集》、《推磨》、《种麻人家》、《瓜田月下》寄托着一个农民儿子眷恋老家的无限情思,描绘出一幅幅清淡、和美、土气、热闹的乡俗画儿。
风流君之文论也笔卓艺高。《书法家的队伍》大气磅礴,时亘古今。论真理至,气贯长虹。文气之美,大可抽象。
风流君为文尚美,犹在游记。美不在此吗?瞧——
《西溪琴韵》曲高调雅。《泉城诗韵》辞清句丽。《肥城桃韵》情笃味醇。
风流君爱美,美亦风流。唯其美,才是散文的血肉啊!
若非挚友我断不敢贸然说道。献丑。
2009年7月于泰安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
清且涟猗:
清且涟猗 || 最后一叶的绿色 ——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清且涟猗 || 一只不同寻常的茶缸 ——万全的散文《搪瓷茶缸》读后
清且涟猗 || 诗情画意说雁荡 ——周瘦鹃的散文《听雨听风入雁山》读后
清且涟猗 || 震撼人心的一朵奇葩 ——张琦的散文《心中有了您》读后
清且涟猗 || 心灵的回乡之旅 ——读汪汶洋的散文《我磕头的经历》
清且涟猗 || 生命的延续 ——梁圣军散文《父亲是天》的文化视角
清且涟猗 || 领袖泪,凡人情 ——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的毛泽东
清且涟猗 || 看看百年前的教育 ——观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甲午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