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的元老级装备,一战FK16型77毫米野战炮

在19世纪90年代,德国研制了新一代77毫米野战炮FK 96,该炮本质上只是对原有FK 73野战炮的简单升级,技术上并没有创新的地方,该炮问世的第二年,跨时代的法国M1897野战炮问世,FK 96瞬间过时。

FK 96野战炮

意识到问题的德国人在1904年左右着手对FK 96进行升级,保留了基本的炮管结构,增加火炮复进装置,新的火炮被称为FK 96 n.A,它们是一战初期德军主力野战炮。

FK 96 n.A与同时期M1897或者QF 18磅炮等相比,该炮的重量更轻,对于强调机动作战的德军而言很合适,而且火炮射速也不错;它的缺点在于射程太短,最大射程5600米,不过要达到这一水平必须挖个坑把驻锄放低,辅助提高火炮仰角。

FK 96 n.A野战炮

一战没打多久就进入堑壕模式,这时候FK 96 n.A野战炮机动性优势得不到发挥,反倒是射程短的缺点被充分表现出来,时刻都处在敌方火炮覆盖范围内作战,而自己却对射程外的敌方火炮阵地无可奈何。

一战爆发后不久,莱茵金属公司就着手对FK 96 n.A野战炮进行升级,一种被称为KiH的野战炮问世,它使用FK 96 n.A原本的24倍径炮管,安装105毫米榴弹炮的炮架组合而成。通过这种改进,火炮炮管能够上扬到40°,炮弹射程能够达到7800米。

FK 96 n.A野战炮

KiH在1915年6月投放到战场上,作为一种临时方案该炮被证明是成功的,在它的鼓励下,德国随即大刀阔斧的修改设计,这就是随后出现的FK 16野战炮。

FK 16野战炮最大的改进就是炮管,更长的身管将倍径从原来的24倍提升到35倍,同时扩大后膛,以容纳新设计的弹药。设计师为这种火炮设计了两种弹药,对近距离目标射击的时候可以使用减少装药量的炮弹发射,能够有效地降低对炮管内壁的烧蚀,提升火炮寿命,当然缺点就是降低了射速。

FK 16野战炮

FK 16野战炮总重1.318千克,炮管长度约2.7米,使用卧式炮闩,火炮俯仰角度-10°~40°,炮口初速度能达到545米每秒,最大射程提升到10700米,射程上超过了M1897。

初期FK 16故障率较高,一方面是德国受到大战的影响,使用替代物代替了一些比较紧缺的有色金属,这导致火炮的零部件不合格。

FK 16野战炮

另一方面是火炮炮弹的问题,新式的炮弹经常出现炸膛等问题,经过调查发现问题有两个。一是弹壳质量不过关,有的炮弹直径过大,在出膛时与炮管内壁摩擦剧烈;二是火炮装填的苦味酸爆炸物,它原本是用来替代TNT增强威力的,但是它会在几天内就在弹壳上形成苦味盐,苦味盐在射击的时候受到剧烈冲击就会引爆。

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是加强质量把控,还有就是在炮弹内壳上喷涂上松节油和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和苦味酸防止它产生化学反应。

FK 16野战炮

FK 16成熟后被大量运用于一战战场上,是德军野战炮的主力之一。这些火炮在一战结束后,一部分被德军继续保留,一部分则分配给芬兰、立陶宛等国家,这些火炮基本都服役到了30年代。

只有德军中装备的FK 16,它们被更换炮管将口径改为75毫米,重新命名为7.5cmFK 16nA。这些火炮在二战爆发时仍然在德军中服役,属于元老级的野战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