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张!私人银行卡经公证“充公” 开启小区“信托化自治”新模式

私卡变公卡。

编  辑  |  赵 莲

城建委家属院是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的一处老小区。10月26日,小区里来了一批特殊“客人”——郫都区公证处的工作人员。

他们此行是对院委会主任王晓玉与居民代表签署的一份协议进行公证。

协议经公证生效后,王晓玉的私人银行卡正式“充公”,成为小区物业管理费的专门账户。

这也是成都首张经公证生效的小区“公卡”。

有了这张卡,城建委家属院也开启了“信托化自治”新模式。

居民掌握查询密码,在银行APP可以随时登录查看账户流水,相关收支明细一目了然。

据悉,郫筒街道现有493个小区院落,其中“三无院落”208个。

从去年开始尝试推行“信托化物业”,并在宝生小区和红瓦一、二期三个小区成功实施。

但是,仍有不少小区因自身条件,暂时无法成立业主委员会,也就达不成开双密码银行账户的硬件条件。

于是,今年郫筒街道因地制宜,创新启动“信托化自治”模式。

这部分小区虽然仍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但因为一张“公卡”的介入,物管费管理上有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居民交的物管费收齐之后,基本存在院落管理委员会主任私人银行卡上。

虽然持卡人谨守公私边界,但居民往往不那样想,常常流露出不信任。

甚至有人“鸡蛋里挑骨头”,说出“钱存你卡上,那利息算谁的呢”这样的话。

话虽难听,但话糙理不糙。

去年,一件突发情况让原本的信任缺乏变得更加脆弱。

“有一个院委会主任意外去世。但小区的物管费在他卡上存着。后来,在厘清账目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多麻烦,哪些是公家的,哪些是私人的,一时半会儿都难以明确,中间甚至还闹过不愉快。”

郫筒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城建委家属院是208个“三无院落”之一,现有居民126户,过去也实行院委会牵头的自我管理。

今年在“信托化自治”上,他们率先“吃螃蟹”。

院委会主任王晓玉将自己的一张工商银行私人卡清空,然后捐给小区公用。

这不是一般的“充公”,法律意义上这张卡是王晓玉的,但她以个人名义与小区居民代表签订了一份协议,经公证生效后,这张卡就成为小区物管费的专门账户。

王晓玉掌握取款密码,而小区居民掌握查询密码,在银行APP上可以随时登录,查看账户流水,对收支情况了如指掌。

财务是居民们最关心的问题,财务不清也最容易滋生小微腐败。

账目收支规范了,居民的疑虑也减少了。

“过去因为(物管费)存在私人卡上,或多或少存在账务不够透明、公开的情况。”

郫筒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专门的账户启用后,居民对收支明细可以随时查询,哪笔资金做了啥、用了多少,看得明明白白。

有了这张'公卡’作支撑,院委会向所有居民交上了一本'明白账’,大家对院委会的信任度自然提高了,凝聚力也就增强了。”

据悉,郫筒街道正将城建委家属院的成功经验在全街道铺开,目前有19个老旧小区在同步推进。“信托化自治”在郫筒街道呈“星火燎原”之势。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