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fucking what!

最近集中看了《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然后一边继续看《金瓶梅》。这种感觉确实很有意思。越看越恍惚。

其实过去几年看过不少佛学典籍,都忘了。果然是和尚念经,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字,空。

围绕这个“空”字诞生了一堆颇具智慧的语录,比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两三句话任谁娓娓道来都可彰显出一种别样的洞见,特别适合装大智慧逼。就汉字组合看起来也颇神秘高级。

六祖慧能最知名的这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有点过于流行了,相当于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说出来就俗。不够亮眼。六祖后来跟他人辩论时的这句“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属于无法用理性去理解的诡辩,令人回味无穷。

几年前突然爆红的“佛系”,是粗暴的“恶意蹭佛”。我的意思是,“佛系”跟佛学几乎无关。“佛系”是一种期待落空,欲望没能满足之后的放弃。然而我佛根本不支持有期待,一日无常万事休,有期待就有痛苦。都是虚妄。

“佛系”是比较消极的自我调侃,但真正的佛学关心众生福报,强调当下和此刻,比较积极。尽管看着有些虚无,实则教人接受“无常”自然会产生的拥抱当下。

简单说“佛系”是因为不能,所以干脆不想,但凡有那么一丁点达成目的的苗头,这些自嘲“佛系”的人马上就能精神起来。

佛经特有意思,充满了逻辑矛盾,但它会说,大智慧靠悟,直指人心,超越逻辑。

如果说内容都差不多,水平也都差不多,有的经就比其他经更流行,更广为人知。其中自然有传播中说不清的运气成分,但只要稍微读一下也能发现基本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必定是做了一些有利于传播的工作。比如《金刚经》内容本身就有非常硬的营销内容。摘个片段如下: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六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祖不装逼,不含蓄,直接推销:更多人读《金刚经》更多人有福德。

这里同样也是矛盾的。佛祖都亲自软文硬广了,敢问是不是有期待,是不是虚妄了佛祖?当然,我佛云里雾里,总能自圆其说。说啥也没用,都是空。一边“不立文字”,一边佛经没少印刷。但佛祖肯定会说,所谓“不立文字”是说不必执著于经文。事实上,佛学经文就是充满了辩论,也是佛学的重要特点。

不光是《金刚经》有直接的软文营销,为了更好给芸芸众生普及佛法,六祖的《坛经》里有几首打油诗,称之为《无相颂》。

整个佛学理念里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对善恶是非的无分别。我只能理解是善和恶说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邪念,或者一些道德和审美上的东西。不过考虑到佛学兴起的年代,古时候那种伦理道德束缚之下的“善恶是非”跟今天人们眼中的善恶是大大不同了。有了私有财产权和个人权利的概念,善恶的底线是比较清晰的。侵犯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就是恶。

人间多数吃斋念佛的善男信女们都是有所求,比如渴望凭借这份虔诚在死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功利心满满,与佛祖眼里的成佛完全不是一码事,但总归也算是信仰。按照佛祖的意思,学习佛法的目的不是去西方极乐,学佛是为了成佛,一种“无我”状态。

我的理解,佛学重要价值是古时候心理学的重要替代品。古时普通民众的生活比今天你能想象的还要悲惨一万倍。人非常需要精神上的指引和抚慰。

所谓“空”溯到源头大概就是人世的无常和人必有一死这种痛苦和恐惧引发的心理按摩指南。

因为人生的无常和必死,执著又有任何意义吗?尤其执著于我是谁、我能成为谁。在生死面前,你是谁又如何,你成了谁又能如何?so fucking what!

而“无我”的觉悟状态就是融入大千世界,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这种融入带来的真实心境,大致就是平常心。

无,空,平常心,无相等等佛学常见主题文字,大概只是历代宗师表达输出上反复尝试的结果。基本上是围绕着相同的主题。

人生只在一呼一吸之间。这是佛经最有现实价值的一句话,也确实是生命真谛。上一秒过去了,下一秒还没来,生命只在当下此刻。

想想看,每天那么多死于意外的人,他们对人生肯定有诸多计划和目标,其中有些人可能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说没也就没了。可谓“一日无常万事休”。

也不必费心去浪费时间读经文了,毕竟“活在当下”早就是陈词滥调了。道理都只是一个方向,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每个人自己体会。花很多很多时间去感受和领悟。也许,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修行。

今日善意蹭佛,借佛经装智慧逼,必有诸多领悟不到位之处。阿弥陀佛

上篇:感动我的是Rose的真实融入

推荐:哪些思维方式让我们更简单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