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将周王案发给朱棣,其建议让朱允炆感到恻然,差点放弃削藩

一直以来大家多认为朱允炆对于削藩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其实他在开始之后也曾经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看他作出拿下燕王决定的过程,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他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削藩,与朱棣保持和平共处。

朱允炆尚未登基时已经认识到藩王对于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潜邸之时,他经常与黄子澄讨论削藩一事。他有一次询问黄子澄:“诸藩王拥有重兵,且多行不法,怎么处理为好啊?”黄子澄答道:“诸王护卫仅能自保,如果发生变故,以朝廷大军兵临藩国,哪个藩王能够抵挡呢?汉代七国之势并非不够强大,最后终是落得一个败亡的下场。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黄子澄这一番话在早期坚定了朱允炆削藩的决心。既然藩王是个隐患,削藩又不会有什么风险,何乐而不为?

朱允炆登基后,立马就开始推行这一政策。按照齐泰的建议是先拿下最难啃的燕王朱棣,不过黄子澄的意见正好与他相反,他认为应该步步为营,先剪除其爪牙,然后再处理最强硬的燕王。最后经过几番争论,由朱允炆拍板,将燕王之事放在后面,先处理周王。周王与燕王是同胞兄弟,也是燕王最坚强有力的盟友。

当时正好有地方官员上疏弹劾周王,罗列了他的众多不法之事。朱允炆于是命令李景隆率领兵马直接前往周王府,将周王拿下,并带到南京。期间并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也没有造成什么动荡。朱允炆这次举动也算是一次试水,看看藩王的反应是否真的如黄子澄所说。不得不说,这次试探还是很成功的。朱允炆非常满意。

周王之事经过审讯,又牵连到了湘王、代王等藩王。朱允炆于是当机立断,将岷王废为庶人,代王囚禁于大同,齐王幽禁于南京,湘王最是硬气,直接自焚而死。从这一系列的命令来看,朱允炆非常果决。

到了周王的处置上,朱允炆又耍了下心眼,直接将其案卷发给了燕王,寻求他的建议。在朱元璋颁布的《皇明祖训》中,有过明确的规定,藩王犯罪不经朝廷司法机构判决,需要皇帝与其他藩王一同商讨处置。所以朱允炆的做法是符合祖训的。不过朱允炆这一招却是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是想要看看燕王的反应。看他会不会有什么过激的行为,会不会因此起兵。

燕王朱棣的反馈让朱允炆始料不及。他没有大拍皇帝的马屁,说什么大义灭亲的话,反而打起了亲情牌,希望朱允炆能够饶恕周王。他的奏疏其实是一封申救书。朱允炆看后,心中恻然。毕竟他还是有些年轻,权力争斗之事对他来说有些残酷。朱棣的这封书信挑起了他心中的亲情,让他觉得愧疚不已。《明史》中称:“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他对齐泰、黄子澄言道,削藩之事就此作罢吧。

齐泰、黄子澄有些不甘心,不住劝说朱允炆。可是朱允炆这时心情有些激荡,什么都听不进去。两人出了大殿,相顾叹息:“现在已经走到这一步了,怎么还能够中断啊?”第二天,黄子澄与齐泰又去参见朱允炆,再次进言:“现在燕王是最大的隐患,最好能趁他称病之际进行一次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拿下。”朱允炆犹豫再三:“朕即位未久,接连废黜了好几位藩王。如果再将燕王削除,将如何对天下人解释啊?”黄子澄对曰:“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他以燕王可能带来的威胁极力游说朱允炆。朱允炆经过几番挣扎,还是没有抵住权力的诱惑,最终狠了狠心,下定了决心,拿下燕王。

不过他提议改变下策略。朱允炆认为:“燕王智勇无双,善于用兵。他虽然假装生病,但是不是一次突袭能够拿下的。”随后便开始了步步为营,削除燕藩的部署。

朱允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其实才是更加真实的历史。一个人要对亲人下手,肯定还是会经历一番挣扎的。即便最开始冲动下作出了决定,行动的过程中还是会有犹豫、有煎熬。不过解决这次犹豫之后,剩下的就是坚决了。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由@以史为伴原创,欢迎关注、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