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思考,可以使临帖效率更高,书法少走歪路

临任何帖,其实只要想明白两个问题,就一定能产生学习效率。

1,为什么临此帖,学此帖的目的是什么。

2,自己处于何种水平阶段。

我知道,多数书法爱好者都觉着这两个问题鸡肋,其实我初学时亦有此感。因为在普通爱好者的潜意识中,临帖从来都是一件想临就临的事。

以看着喜欢、舒服为由,撸袖子就上,丝毫不讲究目的与方法,好似率兵打仗,只要有人有枪,一鼓作气就是冲,冲不下来继续冲,要么胜利插旗,要么身心俱疲,实在搞不定就大喝一声“失敬失敬,老子···不不不,我,我换个人打”。

这种看似“愣头青”式努力的方法也是有用的,只是收效颇慢。如果是学习普通楷书字帖,比如《勤礼碑》《雁塔圣教序》《九成宫》《胆巴碑》等,相对简单一些,当个莽撞人,啃一啃也能吃口肉。但《圣教》《祭侄稿》这类就不同,找不到方法,还不如去学赵子昂的行书进步来得快。

21世纪21年,学习还是讲究一些方法才行,毛爷爷在《实践论》中说过一句话: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意思是,理论再好,不用也不行。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1,为什么会临此帖,临此帖有什么目的。

这个问题很重要。学东西一定是觉着有可学之处才去学,如果不知道可学之处在哪,抓不到你需要的东西,效率就会差很多。

看着喜欢,不是学习的理由。看着好是一回事,知道它好在哪是另一回事。不知道,说明还不到学这本帖的水平,不如不临,否则也是浪费精力。

如果知识是一个人,你要揍他,首先你得知道他的水平,其次要知道自己的水平,这样才能揍得赢,即便揍不赢,也不至于挨打。只可惜知识不是个人,不会反击。

正因为没有试错的成本,才会有那么多人一错再错却不自知,虽然于身心无害,但实实在在是浪费了相应的精力和时间却没有得到该有的成果。

我最怕有人说,我喜欢我乐意学,我就图个开心,学不学的会没关系,我享受的是临帖这个过程。

我得承认,这才是境界高的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应用,而在于享受过程,我真是长了大见识。

就怕他家长问:你条件也不差,为啥非得喜欢一个得不到的人?他也许会说:她好看啊,在她身上花钱花时间我开心,我不图牵手也不图行房,更不想结婚生孩子,目的性那么强多俗啊,就是喜欢她高高冷冷对我爱答不理的样子,我就享受这个过程。

搞对象,这是好人。搞学习,这是“学”者。

可能有些爱好者会问,难道我看不到哪好就不能学了吗?

对,看不到就不要学,学了反而会容易走歪路。(道理谁都懂,但不一定能做到,反正我当时没听,后果显而易见,也浪费了二三年时间,浪费这点时间就能迷途知返是运气好,大多数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我都见过)

不学最多不进步,那也比走歪路回不来强,想回正路可比戒烟难。

那书法怎么会进步呢?

学你能看懂的那部分,如果你觉得你已经掌握了,但还没能看明白自己喜欢的字帖好在哪里,说明你掌握得还不够,还不精,所以继续折腾自己能看懂的那部分。

临自己认为已经临得不错的帖,精临,乃至于一个字一个笔画去拆解分析。

这种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瞎临产生的量变,只会引起变质。

只要是精临,你总会悟到一些,没悟到,说明根本没动脑子。书法是一个动脑子的买卖,其次才是动手。善于动手的人,脑子都没用这上面。

2,要明白自己处于何种水平。

这点也很重要。书法容易走歪路,学习效率不高,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爱好者太相信自己,或者太相信别人。

比如刚初学一年半载,自己迷迷瞪瞪学着,有人告诉你要学某某帖才行,或者有人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这个是怎么回事,那个是怎么回事,此类“建议”“点评”云云。

应该信吗?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相信,毕竟才刚学,对书法啥都不懂,人家一上来一套词摔你脸上,以你有限的认知看不到他们的问题,就会觉着:好有道理呀,要么···试试?

就这一个“试试”的想法,基本就算完了。

还是那句话,书法是没有什么真实到肉疼的犯错成本,无非是浪费些不痛不痒的时间和精力,最多糟践点纸墨钱,还有什么成本呢?

你初学,对书法没认知,如何学也不懂,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对书法没底,心里边是悬着的。

别人扔给你一个建议就像根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想上手试一试。但是你也许不知道,瞎练都没成本的东西,瞎说有成本吗?更没有。

想要效率高,只能专一某一本帖,某一行字,某一个字,某一个笔画,精确到点。那些一临就两三百字的人,看似努力,其实也没有精确到点,效率依旧不如一天五个十个字高。

给你建议的人,你不知道什么水平,甚至临不临帖都不知道,你听他的能有好?哪怕就比你强又能强到哪去?两千万书法爱好者,学一年以上的少说也得一千多万,学个三五年的也得小几百万,难道他们都够格给你提意见吗?你要知道,全国书法能入门的十万都不够,水平稍微高一些的也就几千。

你得多大造化能碰见他们给你提意见,并且你还听了照做,又不会受别人干扰呢?

关键,就初学这两年很重要,基础打好了,怎么学都不会太差。所以初学一两年别听任何人的建议,不要太相信别人,尤其是网络上的建议。

有能力的人不会花时间去给你提建议,平时得有多少人请教他?一个被叫老师都能叫烦的人,怎么可能有“好为人师”的爱好呢?

你要知道自己这个水平阶段,遇到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初学一两年,只要坚持临一本字帖,你练好的概率是50%,但你听人建议,练不好的概率是95%。

所以这个阶段别太相信别人,相信“坚持”就好,傻治百病。

剩下,学了三、五、十年的,之所以容易走歪路,效率不高,是因为太相信自己,几年下来对书法有了点认知,有自己对书法理解,并且认为很有道理,能解释的通。

这一类不太好总结,五花八门,啥样的人啥样的情况都有。但总结一句话就是,他认为自己懂书法,了解书法,且很自信。

在知识面前,认为自己懂就是最大的无知,肯定学不好,这个没有理由可讲,单纯是认知被局限的问题。

只有越学越觉得深不可测,越有对知识的敬畏感,才能证明自己确确实实在进步。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临帖就应该这样临才对,那样临不对,书法就应该这样学才对,那样学不对,这基本就算废了。

因为书法的规矩只有“法”,学会了“法”,任何形式都对,学不会“法”,一百年兢兢业业,该不入门也不入门,这时候就会有些人对此忿忿不平,大喊“书法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这是在阻碍书法艺术的创新”。

学会“法”,历史上每一位书家的风格习惯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自己对毛笔的掌控水平与他们差多少,当代高手的水平与他们差多少,也能看的清清楚楚。你临帖会往你达不到的那个高度努力,长此以往你就进步了,你的水平也高了。

所以高效率临帖练字,就两句话:

弄清学啥,怎么学

认清自己

书法理论一直是这样的,精华都是废话,废话才是精华。

精华的总结是个人都能看懂,但废话讲出的逻辑并不是谁都能理清。

看懂不叫懂,做到才叫懂。

书法里边真正有用的理论,没有一个是能让人舒舒服服进步的,如果有,书法就没修身养性的作用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