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老布鞋
整理橱柜,看到了早年间曾经的老布鞋,久违的亲切油然而生。赶紧找一双鞋垫,把脚放进去,好舒服。于是,每天回到家,脱掉高跟鞋,赶紧换上老布鞋。让一天来足底的疲劳,在老布鞋里渐渐得到缓解。
仔细端详老布鞋,帮是黑斜纹布料,鞋底用麻线一针一线纳成。
做布鞋,在农村,应该算是家庭妇女基本的技能。首先是取样。选张稍微有厚度硬一点的牛皮纸或者报纸剪出鞋面或鞋底的样子来。然后再选鞋面布料,要用上等黑斜纹布料,颜色正,不起球。鞋面布料有了,就要准备鞋里,一般就是自家织就的老粗布或者好的浅花色斜纹布料做里子,也有用比较结实干净的旧衣服做里子的。
然后,准备上鞋的线,称为麻线。麻线分为手搓用和纺车纺的两种。手搓可以把好几股线纫在上鞋的大针上,把针固定在一个地方,用双手先搓其中一头,直至搓到针鼻那儿,停下向相反方向搓。搓好后,在线头上打个结,就可以用了。为了省时省力,年纪大的就用纺车把好几股线合起来再纺在一起,结实耐用。
鞋面和鞋里在布料上根据鞋样剪下来之后,先用针线合在一起缝起来,再用颜条(也就是在鞋口的上面沿一圈黑色的布条,在鞋帮下面沿一条白色的颜条)。还需要在鞋帮两边各订一块宽松紧带,用线固定一下,然后手工或者缝纫机用最细最小的针脚把宽松紧带一针针细密地缝在鞋口两边,方便穿,且跟脚。
鞋底需要更繁琐的过程。首先要打浆子做鞋底衬,鞋底衬是将家中不用的破旧衣服洗干净剪开,一片片一张张大概得需要铺六七层,把浆子抹匀,一层层把布贴在板子或者门上晒干。取下来,拿鞋底样在衬上剪下三层,再剪小一圈的硬衬,铺上一层布,粘到那剪好的鞋衬上。
鞋底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纳鞋底。这纳鞋底也是技术活儿。可以打圈纳,圈要自外到里距离大小一致,才美观。还可以先纳两圈之后,横着乱纳(也就是插空纳),跟照相一样,横成行,竖成行,距离间隔一样,这样的鞋底既结实又美观。
鞋底纳好,鞋帮做好,方可进行做后一道工序——上鞋帮,也就是把鞋底、鞋面缝合起来。这营生在做鞋中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技术中的关键。需要先把鞋帮和鞋底放正摆好,在鞋的前后要找到中心做一下固定,才可以上鞋,以免上鞋时候上偏了影响美观。上鞋用的线一般都是稍微好些的线,细腻光滑,与鞋面相互映衬。上鞋的针脚也不宜过大,要适中。上到拐弯儿处,要做到边上边用力外拉出角,才可拐过来,拐圆了不好看,凹进去更不美观。所以,鞋子好看不好看,关键看前面上的好不好,要兼顾中心不偏不倚。一双老布鞋,如一项大工程,复杂而又冗长,必须细致周密,有条不紊。
做鞋最好的时候,应该是春冬没有农活的时候。初春,乍暖还寒,趁着正午的暖阳,母亲会熬上糨子,准备好布和板子,坐在阳光里,开始打硬衬。春天要多做些硬衬,才好在农活不忙的阴雨天或者冬天,做在屋里做得营生——纳鞋底,做鞋面,上鞋。这时候的母亲最安静,也最慈爱。十五六岁时候,母亲就教我做针线活儿——纺线、织布、缝纫、纳鞋垫、纳鞋底。母亲总是说:“学到手里是自己的,尤其是女孩子,不会干活就是毛病。”母亲的话句句在理,我就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中,认真学着做各种属于农村女孩子都要学的营生。虽然我不能独自完成一双鞋子,但是这些过程,都是母亲边做边指导,要求我知道,并且能慢慢学来做。母亲的教导里,不仅有生活的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要求我做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穿上老布鞋,从脚底缓缓升腾着的是那份踏实与厚重。有谁还记得曾经的战火纷飞,曾经的支前大生产,纺线织布做鞋子?!有谁还记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那矫健的脚步踏出的历史和辉煌的记忆?!老布鞋老了,它就在跋山涉水的记忆里老去了,像一位老土的老人,跟不上了时代的脚步,只能坐看世界变迁,静待岁月流转,然而这一针一线里,牵着多少爱,凝着多少情。它凝结着的不仅仅是一位母亲朴素的爱和真挚的牵挂,更多的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和智慧啊!
一双老布鞋,一段记忆,一种情怀!
作者:高洪珍,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