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眼婆娑品读父亲的一生
2020年7月24日上午8时,父亲在和病魔持续抗争了18天之后,平静地走了。送走最后一批为父亲送葬的亲朋,凝望父亲冰冷的遗像,卸不下连日医院奔波守候的疲惫,赶不走痛失亲人的伤感与无助,泪眼婆娑里品读父亲艰辛、奉献的一生。
家校情怀 勇于担责
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15岁那年,替哥南下支援前线。奶奶哭成了泪人,没有文化的奶奶不懂戍边卫国的大道理,她只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
天佑好人,一年后父亲平安归来,支前的经历让父亲对学习有了重新认识,父亲利用“三余”时间刻苦攻读,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惠民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父亲把教书育人为己任,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甘于奉献,一生桃李满天下。
2007年,父亲因食管恶性肿瘤做手术,他的学生——我们从心底敬仰的二哥从北京连夜赶往唐山,守候在父亲床前。这次父亲住院,他又奔波于滨州和无棣医院之间,不分昼夜。父亲为学生做过什么很少对我们说起过,但是每年的春节都有不少学生前来拜访,令我们做儿女的为之动容、感恩。
生性勤劳的父亲,一头挑着工作,一头挑着沉甸甸的家庭。1964年正月初九下午,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一封加急电报如晴天霹雳把我们家打入痛苦的深渊——在唐山煤矿工作的伯父因公殉职。父亲当时昏了过去,醒来已是黄昏,次日清晨独自踏上了赶往唐山的列车。因为当时煤矿的歧视,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并不顺利,父亲多方咨询,寻求援助,最终使得事情妥善解决。
1976年唐山大地震,四处打探不到伯母他们平安的消息,父亲心急如焚。情急之下父亲安排母亲准备好面条之类的生活必需品,骑上他那辆除非重要事情从未舍得用的半旧大金鹿再次奔赴唐山,三百多公里的路程,三天三夜长途跋涉,七十二小时风餐露宿,支撑父亲的是他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在没有了兄弟的日子里,父亲不仅独自无怨无悔地承担起赡养祖父的任务,为祖父养老送终,还一直协助伯母赡养我未成年的哥哥,关注哥哥的成长,用弱小的身躯为两个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
悬壶济世 心怀悲悯
父亲聪明乐学,年轻时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许多中医药书籍,成了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中医,许多患者从外地慕名而来。父亲尤其对脉管炎、肝炎、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曾记得我们家邻村的一位大叔,因为脉管炎四处求医效果不佳,医院决定给他截肢,无奈中,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父亲,结果几个疗程过后慢慢好转,最后痊愈,一家人喜不自胜。大叔因为家庭困难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答谢父亲,坚持要给父亲磕头谢恩,被父亲婉言谢绝。
曾记得有位从北京慕名而来的女士,因为婚后一直没有怀孕夫妻关系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怀孕了,孩子周岁后,她带着可爱的儿子来看看父亲,父亲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曾记得有位大学生体检时因为肝炎不能正常入学,心急如焚的家人带着他找父亲就诊,不到一个月,化验结果正常,小伙子如愿以偿走进自己理想的大学。
数不清还有多少曾记得,但在我看来父亲令人敬重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术,更是父亲高尚的医德。
忘不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父亲已经熄灯睡下,邻居老奶奶把我们家的门拍得咣咣直响,父亲二话没说拿起一把雨伞冲了出去,归来时已全身湿透,原来父亲不仅为他家的老爷爷看病开方,还为他到邻村的诊所包来了中药(老奶奶没有儿子,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她又是小脚行动不方便)。
忘不了一位远道而来的患者因为来回不方便在咱们家一住就是半个月,父亲和母亲对他的细心呵护;忘不父亲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油灯下地翻书深思;忘不了父亲手术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坚持为前来就诊的人答疑解惑……父亲,一位普通中医爱好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父严子孝 影响深远
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多读书,为了供我们读书,父亲没有少吃苦。在那个大集体年代,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和祖父挣的那点工分养活我们一家七口,生活十分艰难,母亲每年都要养一头猪、喂几只羊补贴家用。父亲便利用节假日到离家几公里远的洼地去挖猪菜、打羊草,起早贪黑,忙忙碌碌。
因为父母的辛劳,我们姐妹几个都没有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可是在那个上学按成分推荐的年代,因为我们家是中农,我品学兼优的二姐初中毕业后无缘高中,这一直是压在父亲心底的痛。好在1976年恢复高考,父亲便省吃俭用继续供应在家干了四年农活的姐姐接着上学。后来,姐姐有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得益于父亲的深谋远虑。
我是家中的老小,从小得到父母的娇惯,唯独在学习上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父亲把当时上初中的我转学到他所在的班级,他教我们语文兼班主任。记得一个周末,父亲布置我们背诵《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我当时因为贪玩把这件事忘到了九霄云外,周末晚自习检查时,我被父亲狠狠地批评了一通。那晚,父亲陪我背到很晚,看看沧桑的父亲,岁月在他额头留下的刻痕,想想父亲每周风雨无阻带我上学的艰辛背影,还有每次吃饭,父亲总是抢先拿起从家带来的窝头,却把食堂供应给他的馒头留给我吃,我鼻子一酸……从那以后在学习上我再也没有偷懒。
父爱无言,直到现在,我们传承了父亲勤劳、坚强的性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在家中我们像他对待我的祖父一样对他捧着孝顺。父亲因食管恶性肿瘤需要手术时,我伯父的孙子——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把父亲接到他所在的医院,从天津为父亲请来最知名的专家,并全程陪护长达七个小时为父亲做肿瘤切除手术,术后特意请假对父亲进行专业陪护,有效避免了术后并发症。
父亲晚年,我们小心翼翼地供养,7月7日父亲因为肺部感染住进医院,我们央求大夫用最好的药物留住父亲,可最令人揪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我们按照父亲的意愿一切从简办理,可是闻讯赶来的相邻、亲朋、父亲的学生还是挤满了肃穆的灵堂。
西城陵园是我们为父亲准备的安息地,那里长眠着我一生勤勉、做事坦荡的父亲,“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隐痛。
作者:朱风玲
让更多人看到,请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