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笔记(3)-探究AB面

阅读第1295天
朋友看到我有这本书,很好奇为什么。我回忆了一下,当时是因为看到了一个饼干的事例,让我对此产生了兴趣。
因为这件事情最终的研究结果让我觉得比较诧异,或者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而当我看到本书最开始写到分析纽约犯罪率下降的本质原因时,我能够感觉到三观被作者按在地下摩擦。
好吧,可能最大的原因就是,我的三观太弱了。
01
大学毕业季,会出现很壮观的一幕:二手市场。这个场景比每年开学时的场景要更宏大,因为那时候真的就是“挥泪大甩卖”了。
但是卖这些二手物品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可能你中间想去上厕所,但是摊子还在这里。如果收拾一下,等会再展开,就很耽误时间。
或者,你根本就是想出去浪,但是很多东西扔掉又太可惜了,想卖掉,怎么办?
这时候就出现了“无人自动售货”摊位。把你自己要卖的二手物品放在摊子前,贴上价格,然后在旁边放上一个盒子。谁要买,就往里面扔钱。
那么收益怎么样呢?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还不错,至少没有出现减少货物而没给钱的行为,包括其他同学偶尔也使用这招,没有出现意外情况。
甚至,可能会出现无人收货摊位业绩更好的结果。也许是那时候你可以随意挑选,而不必在意师兄师姐奇异的眼光:如果不买,就会很尴尬。
只是,一位大哥在美国那些写字楼试验无人售饼,然后再由作者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我才发现在大学这个集体中,虽然也会出现极少数的人渣,但我想大部分人还是处于最后单纯的阶段吧。
02
这位大哥的脑回路我觉得是没问题的,虽然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傻帽。因为最开始自己在工作场所,就进行了这类饼干的无人售卖,而收回款还不错。
于是他辞职了,专门干这个。因为看起来还不错啊,不需要门面,只需要把饼干搬过去,放上一个篮子就可以了。
不过,最后的结果是,他高估了社会上的人对于诚信的理解。毕竟,这和在办公场所是不一样的:大家认识你,基本上也会给你这个面子。
有人如果忘记带钱了,拿了饼干可能第二天还会还上。但是放在社会上,这种事情真的只能看上帝的心情。
而他进行结果分析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大公司的货款收回率比小公司低。
这个结果,就是促使我买这一套书的原因。因为在我的观念(包括作者和那位大哥)中,大公司人的应该会更注意这种操守吧。
后来发现,忽略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当然,这个细节也是根据结果推出的:小公司的人因为比较少,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如果吃饼不给钱,大家都认识你,对于你的社交关系会有影响。
而大公司呢,人太多了,哪怕有人看到,也估计没人记得住你,因为大家都很忙。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行侠仗义”的德行,哪怕是民主国家。
03
这个结果是不是如此,我不在意。包括等会说到的纽约犯罪率下降问题。
因为根据这种结果,能够推出一个比较出乎我意料,同时又能够让我接受的解释,就很有兴趣。
这时候我貌似就理解了之前看《坏血》的时候,投资人对于那些创业公司的心情;就好比读者对于买一本书,对本书的内容心情一样。
可能在完全的局外人看来,这本书很不咋地,但是在我读起来,觉得它能够给我一个不错的答案,那我也可以接受,觉得这个钱花得还是比较值。
然后这位送饼的大哥,给了另外一个更猛的结论:管理层的货款收回率低于普通员工。
好吧,经历了前面的三观崩塌,我已经稳定很多了。为何如此呢?他给出与所谓经济学不一样的答案:身份的区别。
部分管理层由于身份,更多享受了特权,在不经意的诸多行为中,他们的这种习惯会继续保持并执行,包括拿了饼干不给钱(也许毫无愧疚)。
至此,这个例子给我的收获是,大小公司员工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与某种利益相关,那就是他们的社交关系。
而对于不同(层级)身份的人,还需要考虑的,就是不同身份对于人心性的影响。毕竟,经济学的概念是一个相对固化的方向,而人性却是多变的。
04
关于纽约犯罪率的问题,是我读了这些书以来,感觉很“炸”的一个故事。没错,是故事,因为所谓的正确与否我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但是我认同。
被称为犯罪之都的纽约,从上世界40年代开始,犯罪率逐步上升;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犯罪率达到了高峰。
彼时,诸多的专家和高官预测,纽约的犯罪率可能在未来十年会增长多少多少,甚至翻倍。后来发现,到了新世纪,犯罪率直接腰斩,逐步下降了。
嗯?为何如此呢?难道是警察监督机制越来越好了吗?也许是的。不过有时候发现,警察越多的地方,犯罪率越高,呵呵。
作者研究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本质原因:上世纪的70年代,一位妹子起诉州法官,让美国各州能够实行合法堕胎。
这里,我要把三观稳住。80 年代正式执行的堕胎法案,和新世纪的犯罪率下降有关系?有很大关系!因为这里就探寻了犯罪的一个核心:犯罪人群。
只要想想什么人是犯罪群体的主力军,再想想什么人最需要去堕胎,把两者联系起来,就促成了最后的结果!
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是容易成为犯罪的主力军;而未成年少女,或者很难有抚养能力的人更容易去堕胎。两者之间的关联,就造成了一个那么高端的现象。
这时,突然感觉,原来此时我的工作,是那么地神圣,对于祖国的和谐稳定,如此重要!
【结语】
对于书中给我的结果,是否正确并不重要。也许,在另外一本书中,我又会看到不同的解释。
而在这不同的解释中,能够去把挖掘这个问题根源的思路,以及建立二者之间联系的逻辑关系,适当地梳理学习,就已经够了。
这时候如果完全放在对不对,正确与否上,也许就是一叶障目了。毕竟,诸多的问题,我们也没有百分百的绝对答案。所谓正确,不就是相对的嘛。
(0)

相关推荐

  • 威廉·布拉顿治理“烂苹果”

    1994年2月,47岁的威廉·布拉顿(William Bratton)被任命为纽约市警察局长. 走马上任的第一天,他率领部属视察,途经纽约州的一个苹果园.放眼望去,只见苹果园的地面上好像覆盖上了一层鲜 ...

  • 日本社会的犯罪率为何这么低?看看他们的犯罪成本就知道了!

    日本社会的犯罪率为何这么低?看看他们的犯罪成本就知道了!

  • 疫情乱局! 凶杀案、确诊病例双双激增! 超30万人搬出纽约市...

    疫情期间,不仅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纽约市的犯罪率也持续上升.双重打击下,大量居民纷纷要求离开.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8个月中,美国邮政局总共收到近30万个提交地址更改的请求. 考虑到可以以家庭为单 ...

  • “我还未满14岁,杀人不犯法”——谢天谢地,以后再也不用听到这种话了

    26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对刑事年龄相关规定做出了调整:   "12至14岁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等犯罪,将不再是免责人群."   这是中国司法可贵的进步.它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拯救许多孩子 ...

  • 魔鬼经济学笔记(1)-这本书看什么?

    阅读第1293天 这本书是在看<海底捞你学不会>的时候,看到了其中的某个案例,然后去查询,发现出现了一本书,<魔鬼经济学>,然后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这本书的名字很炸.虽然我 ...

  • 魔鬼经济学笔记(2)-惩罚与激励

    阅读第1294天 公司的各项管理中,其中有一项我相信很多人遇见过,那就是考勤的问题.   有的员工容易迟到,或者旷工,打卡了但是人不在,这种人处理起来很棘手.   不是简单地开除或者处罚就可以,因为这 ...

  • 魔鬼经济学笔记(4)-信息差

    阅读第1296天 这一章的内容,其实阐述的观点,在近两年的职场成长文章中经常出现,那就是信息差的不对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上云计算,大数据这些以我的智商看不懂的内容出现,信息就显得更是弥足 ...

  • 魔鬼经济学笔记(5)-观念崩塌

    阅读第1297天 当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喝白粥不健康的时候,我是很诧异的.这种诧异倒不是想抬杠,而是想听听是什么原理.   毕竟,对于我这样一个江西人.从小早餐基本上就是稀饭(好吧,这和粥不一样).我很 ...

  • 魔鬼经济学笔记(6)-传统观念真的传统吗?

    阅读第1298天 其实,有时候做一个简单的人是一件应该很快乐的事情.至少,你不用遇见太多纠结. 我想成长,同时扩充视野,那就已经决定了我需要不停地打破自己的三观,或者重塑自己的三观. 其实,昨天谈到的 ...

  • 魔鬼经济学笔记(7)-孩子的先天影响

    阅读第1299天 看到第二本<魔鬼经济学>的时候,其实更能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一本的主题确实较为混乱,因为各个题目之间都能感觉到作者的随性.   前面讨论作弊,中间讨论犯罪,最后讨论家庭教育 ...

  • 魔鬼经济学笔记(8)-利益驱动并非唯一

    阅读第1301天 记得好像是在2012年,西欧的一个小国,举行了一场噱头很大的国际性会议.当时打出来的招牌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   没错,这场会议是在哥本哈根举行,关于全球环境气候研讨,中国派 ...

  • 魔鬼经济学笔记(9)-优秀的共性

    阅读第1302天 今天突然想探讨所谓优秀与努力.先天的某些联系.   这倒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看到第二章提到的某些优秀运动员的共同特征,让我回忆起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中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 ...

  • 魔鬼经济学笔记(10)-兴趣和工作

    阅读第1303天 记得在知识星球,看到有人提问,说自己现在做的工作不错,但是自己又对其他的什么感兴趣,想辞职,问怎么办?   当时那位大佬有点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已经三十多岁的人了,应该能够分得清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