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OVE U:被施了魔法的灵魂早餐

苏州食材管家 10-26 09:37 

“鸭都”南京是个神奇的地方,虽谈不上是著名的吃喝圣地,但只要在南京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会莫名的对这里的饭菜流连忘返。除了不负“鸭都”盛名的各种鸭子做法,其它食物也有着独特的风格。虽然地处江苏腹地,但作为古都和南北通衢的中心城市,南京的饭菜虽然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华夏各地风味,酸甜苦辣,雨露均沾,包容兼蓄,说白了,就是无论哪里人,到了南京,都会觉着很好吃。

最近这些年,随着“南京大排档”开遍大江南北,南京菜逐渐被大家接受,其实,“南京大排挡”只是一部分南京小吃的大合集。而每种小吃的精妙,不去南京,是无法领略的。

馄饨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馄饨作为统称,指用面皮包馅的做法。直到宋明,馄饨才明确了特定的形状和做法。

全国各地,没有不爱吃馄饨的。

广东称云吞,常和面同煮;四川叫抄手,红油抄手名震天下;福建叫扁肉或肉燕,随着沙县小吃,传遍华夏;上海馄饨馅料最丰富,还有大小之别,大馄饨基本就是带汤的饺子;而到了武汉,“水饺”指的就是馄饨。。。

▲食材君Mr.Food笔下的柴火馄饨回忆

食材君在南京上学时,当时宿舍区后门有个菜市场,鳞次栉比的小摊尽头是一间叫“演武小吃部”的小馆,主营馄饨和汤包,当时嫌汤包油大,每次只要一碗馄饨,汤用的是鲜鸡汤,清澈见底,上飘一层黄油,次次能光盘。

鸡汤馄饨在南京并不常见,讲究点儿的,也就用骨汤。但其实,即便是这么好的鸡汤馄饨,和南京的小摊馄饨,还是没得可比。

▲馄饨挑子——行走的馄饨

上学时,每次上完晚自习回宿舍路上,馄饨摊前已经摆好了桌椅。馄饨摊是用挑子调来的,一人挑,两头沉的馄饨挑子,一头是叫做阴阳炉,专门用来煮馄饨的小炉,另一头是带几个抽屉和一个柜门的小柜,抽屉里放着肉馅和馄饨皮,以及碗筷,柜门里放一桶水,摊贩还能变戏法似的从柜子里拿出一张尺把长的折叠小桌,和几个放不下半个屁股的小凳。

馄饨现包,手法迅速,右手一把竹尺在馅碗里快速划过,在面皮上一抹一转,左手一抓,一只馄饨已经落入锅中。馄饨汤现场冲调,不是骨汤鸡汤,只用五香粉和一点儿猪油调味,再放少许虾皮榨菜,但画龙点睛的,非得来一勺香气穿透魂魄的辣油。

一晚上,小摊能卖几百只馄饨,但所有的碗却只用一小桶水来洗。吃的人都知道不卫生,但诱惑难抵,每次路过,来上一碗,晚上才能睡踏实。

▲馄饨挑子的功能,但各地都有不同,南京最讲究的馄饨挑子的炉子是阴阳炉,一炉两种水,温水和开水同时煮

一次一个摄制组在学校拍电影,民国风,做学生的食材君换上长袍马褂当群演,还正好被安排吃馄饨,馄饨挑子也被剧组包下,这下能可劲造了,太爽!由于过于欢乐,开拍前,馄饨已全吃光,正式开拍后,只有喝白开水的份儿了。

▲汤头虽简单,猪油却必不可少

过去做馄饨挑子生意的,多来自南京近郊的和县,因为用柴生火,南京人把这种馄饨也叫柴火馄饨。虽然如今馄饨挑子已踪迹难寻,但馄饨的疆土却早已枝繁叶茂,扩展到南京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开馄饨馆早餐店的坐商大多来自安徽,并统一都打上安庆的旗号,安庆人做的馄饨也就成了南京馄饨的代名词。

和其它地方最大不一样的是,南京馄饨并非主食,只用来佐餐,馄饨只用纯猪肉馅,用馅极少,但馅少皮薄,见水就熟。因此,全国上下,只南京一地,把吃馄饨称为:喝!“喝(嚯)馄饨”,用南京话的发音,这三个字是带节奏的抑扬顿挫。

南京馄也饨不太在乎汤头熬制,像食材君常去的“演武小吃部”能用上鸡汤的,在南京少之又少,讲究点儿的用猪骨汤,还有自制的老卤,也有不少干脆开水冲调的,但味道却都不差,秘诀应该是那半勺猪油。

▲南京的馄饨只用猪肉做馅

除了猪油,汤的调味多是榨菜碎、虾皮、五香粉、盐、酱油和香油,但绝不加紫菜、蛋皮丝和豆腐丝,也没有青菜,更不撒香菜葱花,而用韭叶碎或蒜叶碎。

辣油是最大的特色,南京有两种辣椒制品,一种是辣酱,几乎不用油,把辣椒粉熬得稀烂,又咸又辣,当地人佐餐最爱。另一种专门在馄饨里放的辣油,把辣椒面和其它香料用猪油小火熬制而成,不辣,但奇香无比,甚至比陕西的油泼辣子还胜出一筹,在江南能炼出这样的辣椒油,算是奇葩一朵。

▲无辣油/不馄饨——“阿要辣油”是南京早餐的灵魂之曲

当年刚到南京时,在小吃店听到“I LOVE U”的喊声不绝于耳,惊掉下巴,想必南京人确实豪爽!后来才知,是自己听错。每碗馄饨出锅后,老板都会用南京话跟上油光水滑的一句:“啊要辣油?”

“辣油馄饨”能成为南京的灵魂小吃,确实像被施了魔法,而那随意的一句“啊要辣油”,成为南京话里最美的记忆。

这些年,城市的街道日渐整洁,但临街的大小食肆却在逐渐减少,虽然一个个连锁品牌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都不是逐渐演化而来,一时难接地气。而人们吃喝的重心,也转向了商场和外卖。多年前食材君在成都,看到黄昏时分,下了班儿的姑娘们悠闲地沿着街,东一口,西一口,一路吃回家,真是羡慕极了这种闲散。北京当年的南城,也曾有过这样的景象,不知现在的成都,在高速发展的大考下,能否依旧保持这种调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