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一点资讯】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京煤集团总医院/尹友鑫

在生活中,当你遇到有人吐血或尿血或崩漏的时候,你会想到用什么中药来治疗呢?云南白药或者七厘散?经方之中充斥着止血凉血的方剂,甚至不懂中医辨证的外行人也能信手拈来一两个成药治疗出血。“辨证”似乎在治病过程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那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两个有趣的病案。

某七十多岁大爷,脑梗后期,出院后体虚,四肢无力,服用益肝肾补气血方药2月后,出现尿血。舌暗红,脉细。服用汤药1剂后止血。

某30岁女性,停经3个月余,随后出现崩漏,连续少量出血1个月,自行服用人参健脾丸健脾摄血,疗效不佳,在正常行经日大量出血,血色鲜红,伴血块。伴见口苦。舌暗,脉滑。服用汤药1剂后止血。

以上病案中的两名患者,其既往病史和身体状态毫不相同,却都有明确的出血症状,而发病经历里,也有用过补药的共同特点。这两位患者用同一副汤药止住了出血,此方便是《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为《辅行诀》)中的小泻心汤。

小泻心汤的组成非常简单: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而方中3味没有一样是治“血”之药,三者皆是清热之品。《辅行决》中小泻心汤原文曰:“治胸胁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右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去滓顿服。”方药以治心动不安而胸闷的症状为主,因心火结于胸中,阻碍气机,“泻心”泻去心中烦热,可治心悸胸闷。

那么泻心汤又是如何联系到“止血”的作用上呢?我们且看大泻心汤原文:“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干姜、炙甘草、芍药各两,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心火亢盛,热迫血行,血或从口鼻出,或从二阴出,这便是心火与出血之间的关联。此时用大泻心汤三黄清热止血,干姜、炙甘草、芍药化阳温虚收涩。

大小泻心汤的差别不止在药味,原文中煮法也全然不同,比起大泻心汤的“煮取”,小泻心汤即是用开水冲3味草药,少顷便将药渣捞出,服用药汤,时间紧凑。因为小泻心汤证,疾病初起,病在气分,正适合用沸水冲出三黄的苦气治疗。而大泻心汤病入血分,血热妄行,需要长时间熬煮使药味深沉入血。

以上两则病案为我科主任陈老近期所治,他用本方止血,只用两剂,多是第一剂便见效。用药当见效即止,“有病病受之,无病身受之”,这两位患者都是因为温补之品过用而“身受”其害,内蕴火热,血热行于脉外导致出血。因其出血症状初起,故先用小泻心汤清理气分热,气为血之帅,没有了妄动的气机,也就没有了带领血四处乱窜的“领导”,血液也就安然回归脉络脏腑。

两则病案的精彩之处,一是在于其覆杯而愈的治疗速度,二是在于颠覆血证常见用药的选方。这便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力量所在。抓住了过食温热药的病因,明确“血热妄行”是病机关键,三味清热药如刀斧般精准地砍在了出血的病根上,这就是中医的“治病求本”。

宽松的舆论环境带来了丰富的声音,网络知识共享的便利也降低了学术讨论的门槛。对于中医,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名为“去医存药”的流派,其本质就是用化学方法来认知药物与人体的作用关系,试图跨过中医辨证,通过提取中药的部分成分来治疗疾病。而事实上,现代西医都不会用这种狭隘的思维来诠释医学。以本文中两则病案为例,患者以失血为主症,用药却以三种清热泻火药来医治。这对于单纯用化学成分来诠释药效的思考方式而言,是不可理解的。若单纯以凉血止血为法治疗本病,效果必不如精确辨证后的处理更加迅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