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烦恼,修好这三个字都能彻底解决!
为什么有这么多烦恼?因为贪瞋痴!
怎么才能彻底解决烦恼?勤修戒定慧!
浩如烟海般的佛经论典,那么多的佛教宗派、修行方法,其实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戒定慧”这三学。
贪瞋痴被称为“三毒”,而对治这“三毒”的正是“三学”——戒定慧。佛法虽然八万四千法门,但总体来看,不外乎“戒定慧”三大纲领,也称“三无漏学”。因能断烦恼,能了生死,故称无漏,漏即是烦恼之意。
戒也称戒律,有两重意思:戒是有所不为,用自制力来防非止恶;而律可以理解为行为规范,更多的是有所当为。戒律,基本上就确定了哪些不能做,哪些应当做。
定,就是常说的禅定。但其实,禅与定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禅是音译,定是义译,结合起来就成了“禅定”。
禅源自梵语“禅那”,意思是“静虑”(安静地思虑)或“思维修”(思维的训练)。也就是在一种身心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思考的过程,不要三心二意、念头跑来跑去。“思维修”的意思更好理解,就是在心中思维一个问题,心无旁骛。
如果说禅与定有什么区别,定更偏向于一种境界;而禅,在日常语境中更多是指进行深入思察审虑的过程,是进入“定”的一种方法。为达到制心一处,历史上佛教各宗派都有一些辅助的方法,比如数息、禅坐等。
从调身上看,背也要直,叫脊背直立如串铜钱。两肩要平,别一高一低的。头要正,颚要收,舌抵上颚。两眼在似闭似张之间。
坐的时候,腰带不要太紧,否则不舒服;天凉的时候要把膝盖、后颈、肩护住些儿,不然着风了不好治;屋里的光线要柔和,不要太强,但也不能太黑;坐的时候不要吃太饱了,垫子上稍微垫高两、三寸......
调息就是调呼吸,要把呼吸调得柔和,让呼吸达到无声、无结滞,要慢吸慢呼,要深长,这些也需要专业的指导呼吸慢不是憋着。再有就是调心,注意自己的妄想,观察到自己杂乱的念头跑开了,就赶紧收回来,使注意力渐渐集中。
这样的禅坐如果修行得当,最后可修得四禅八定,到了每一个程度都会有一些衡量的参照。这时,也能证到什么才是内心的明净皎洁,平时靠思维还理解不了的佛法要义,在禅定境界中会豁然开朗。
汉传佛教里,禅宗、天台宗也都有各自的禅修方法,其中既有相通的部分,也有各宗派自己的特点,并不局限于禅坐这一种方式。
慧,大致理解就是智慧,在佛教中称“般若”bō rě。持戒也好,修定也罢,最终是为证得般若。
如果要说得更具象,《清净道论》里将慧的内容分为几类,略微介绍几种。
一、通达诸法自性的特相,就是对宇宙人生的实相已经完全了知。
二、世间慧和出世间慧:“出世间慧”是已经离苦得到解脱的的圣人,内心已不再受任何时空现象所动摇、所困扰;“世间慧”还是与世间相应的慧,菩萨救度众生也是需要运用这些世间慧的,比如“五明”,内明指通晓佛教的教理、教义等;
声明指语言、修辞、文法等方面的知识技巧;因明指逻辑学方面的知识;工巧明指工程、物理、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医方明指生理、病理、药理等医学方面的知识。
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闻所成慧指主要由听经闻法,通过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所得到的智慧;思所成慧,以闻慧为基础,再加以思维后相互贯通,达到完全脱离语言文字后证得的智慧;修所成慧,是在定中作观所成的,在闻思二慧的基础上,亲证空性之理,实证见道。
因为很多佛法中的精髓,是无法通过文字、通过思维证得的,还得靠修,或在定中证得,所以古往今来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在长年思维、修行之后瞬间开悟的。
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戒定慧”里头,戒可以说是基础,但如果连戒也不想持,直接想修“定”或者“慧”,那也是空中楼阁。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
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慧又转过头来指导持戒,指导修定,就这样连环地形成螺旋状态而向解脱之道迈进。
有些慧根特别高的修行人,因为累世修行积累的缘故,今生不必经过艰苦长期的禅定修持过程,一经点破就能开悟,例如六祖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