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与临漳邺城,羯族石虎在铜雀台下挖井,窟中存放财宝和食品

六朝古都,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建安  摄影)

河南省安阳市博物馆展出的铜马钮“归赵侯印”。 (王建安  摄影)

“归赵侯印”印文为凿刻而成,右上起顺读。(王建安  摄影)

“归赵侯印”印文为凿刻而成,右上起顺读。(王建安  摄影)

安阳市博物馆展出的十六国时期的瓷马俑。(王建安  摄影)

河南省安阳市博物馆展出的铜马钮“归赵侯印”,时代:十六国后赵。铜铸,马钮,印文为篆体,右上起顺读。此印印文为凿刻而成,印钮的马为屈腿下卧状。马钮作为官印的印钮目前仅见于十六国时期,而十六国时期的官印钮以鼻钮或瓦钮为多。

在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中,战乱频仍,公众深受其苦,被迫到处迁徙。由于和平减少,因此官印的光款式单一,凿印增加。晋之后,纸在日常生活中遍布利用。南北朝时,以印朱色钤纸的盖印举措步骤,普及利用,印体越来越大。

十六国,一般以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起兵,称汉王时始,到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渠蒙逊(匈奴族),这个时期战乱频繁,动荡不安,政权更迭短暂,保存印章也较少。319年刘曜称帝,石勒亦自称赵王(后赵),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将兵都尉”,《晋书·载记·石勒》:“勒将兵都尉年f瞻寇下邳,败晋将军刘长。”“归赵侯印”、“亲赵侯印”等传世印,均为后赵时封侯印。

自魏晋以来,大官僚、大地主们都拥有自己的庄园,田庄里种田的佃客基本上都是匈奴胡人。十六国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历史上著名的从奴隶到皇帝的少数民族人物。石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武乡县)人,石勒是在少年时期被拐卖为奴的。羯族,为古代民族,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东汉时迁徙定居在上党地区。

公元330年,石勒灭了前赵,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建立起版图辽阔、实力强盛的后赵帝国。石勒很喜欢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想修建宫殿,迁都到邺城。可惜没等到迁都那一天,石勒就一病不起。他的后继者石虎坐镇邺城,北攻辽西鲜卑,南征东晋荆扬,后赵的疆界不断扩大,盛极一时。

古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漳河北岸,始筑于春秋时,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以此为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石虎在邺城大兴土木,先将曹操的铜雀、金凤、冰井等三台修复,又在铜雀台下挖两个井,二井之间有地道相通,叫做“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

石虎是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暴君,《太平御览》第一百二十卷引《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记载:“石虎性酷虐无道,降城陷垒,坑斩士女,鲜有遗类。”太宁元年(349)石虎死后,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

公元350年,石虎养孙冉闵(即石闵)乘政局混乱,杀尽石氏子孙及羯胡,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后赵灭亡。后赵盛时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曾统一了中国大部,仅有淮南的东晋、河西的前凉、辽东的慕容燕等地方小政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