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但这5类人不宜吃
在不少人看来,阿司匹林是“万能神药”,甚至有“专家”在养生保健节目里建议:所有老年朋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效果。
但也有一些研究曾表示,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等的中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总体风险大于收益。那事实到底如何?
一、万能神药阿司匹林“走下神坛”?
一直被视为“明星药物”的阿司匹林,为什么突然走上了“黑红”的路线,被大众一再质疑。追究根源,阿司匹林之所以陷入这场“风波”,主要来源于2018年8月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哈佛与牛津两大名校发表的大型临床试验报告。
牛津大学科研者进行了ASCEND试验,该研究一共纳集了1.5万余名年龄超过40岁的糖尿病患者,从2005年开始,密切随访了7年,最终发现:虽然阿司匹林降低了12%严重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但同时也提升了29%的大出血的发生风险。
而哈佛大学牵头的ARRIVE试验,一共招募了1.2万余名中老年志愿者(无心血管疾病史,但发病风险为中级),密切随访了10年,最终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对降低心肌梗死、中风、心血管等原因导致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的效果并不如人意,仅4%。
报告一经发出,网络上开始“炸锅”,阿司匹林也陷入了争议,传来传去,最后呈现出来的信息和报告得出的信息已经严重不符。本来研究结论只是说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等的中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的风险大于益处,最后却被偷换概念解读为“阿司匹林对病人没有益处”。
对此,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要有出现血栓、斑块破裂的风险,尤其是进行过心脏支架或搭桥,以及患过心肌梗死与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都应该遵从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其获益大于出血风险。
所以,大家别再被一些谣言误导了。
二、中国人该不该吃阿司匹林?
关于阿司匹林,之前就有多项研究发现坚持服用此药可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但基本都是美国的研究。那对于体质存在差异的中国人来说,该不该吃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项2019年由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整理的研究数据报告,该研究整理了2000-2004年间的相关数据,共分析了20.4万名(至少服用6个月阿司匹林)和超过40.8万名(未服用过)的成年人,这些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7.5岁,平均阿司匹林处方期为7.7年,平均阿司匹林剂量为80mg。
最终发现:服用阿司匹林者,相比未服用阿司匹林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了29%;肝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等癌症患病风险也有不同下降;但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风险无变化;而乳腺癌的风险反而有所提升。
另外,2020年的《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也认可了这一研究的成果。
但对于阿司匹林到底要不要吃,我们还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看个人具体情况而定。
三、正确服用阿司匹林,需牢记这3点
不可否认的是,阿司匹林是“好药”,但它再好也是治疗药物,并非保健品,所以不可乱吃。在服用之前一定要了解好它的注意事项,以免危害到自身健康。
1、用药时间和剂量
服药阿司匹林,在时间和剂量方面都是有讲究的,建议最好是空腹服用。因为我国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剂型基本都是阿司匹林肠溶片,进食后服用,因胃酸分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肠衣可能会提前崩解,从而刺激胃粘膜。
而关于剂量,一般控制在75-100mg/天(进口规格100mg/片,1天1片;国产25mg/片,1天3-4片即可),少了没效果,超了可提升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2、哪些情况停止用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宜服用阿司匹林。如果盲目服用,或可带来严重后果,具体包括以下3种情况:
发生活动性出血,需停药到溃疡愈合;
饮酒后不宜用,以免加剧胃粘膜屏障损伤,导致胃出血;
服用某些药物时,如维生素B1,同服可增加胃肠道反应,或者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
3、哪些人群不宜使用?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服用此药,滥用后果也很严重,以下人群不宜使用阿司匹林:
①出血体质或有出血倾向的人,服用后可加重病症;
②胃溃疡、胃病患者也要慎用,以免增加胃肠道损伤和出血风险;
③儿童盲目服用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没及时干预,可导致肝肾衰竭、脑损伤,极其危险,要慎用;
④孕妇三个月内服用,可引起胎儿异常;
⑤服用非甾体止痛药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多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等药物的人也不宜服用,容易出现胃肠道损伤和出血。
总结:适合的人,遵从医嘱,规范服用阿司匹林,往往是利大于弊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大家要正确认识,不要轻信谣言,该服用就服用。
参考资料:
[1]《阿司匹林:走下“神坛”,仍是“王者”》.南方周末.2018-10-26
[2]《阿司匹林防癌三连发!指南告诉你中国人到底吃不吃?》.医学界肿瘤频道.2021-02-18
[3]《服用阿司匹林注意事项》.中国合理用药.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