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古代军事战略》古罗马篇 第十二讲 3-4世纪的罗马帝国
西洋古代军事战略第二章 古罗马
第十二讲 3-4世纪的罗马帝国
主讲人: 君士坦丁绮罗生
整理人:君士坦丁绮罗生
一 三世纪危机
上一讲讲过,韦帕芗在“四帝之年”后,建立弗拉维王朝(69-96),弗拉维王朝之后,罗马帝国又相继经历了安敦尼王朝(96-192),塞维鲁王朝(193-235),其中安敦尼王朝的五位君主,: 涅尔瓦(Nerva,96年—98年)、图拉真(Trajan,98年—117年)、哈德良(Hadrian,117年—138年,“勇帝”)、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又译安东尼努斯·庇乌斯) 以及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年—180年,)被称为五贤帝。他们在位期间,罗马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空前繁荣。然而,安敦尼王朝的末代君主康茂德却是个昏君,贪图享乐,荒淫好色。在位期间,面对日耳曼各部的入侵。他无力解决,只能与日耳曼人签订和约。根据和约,帝国在表面上维持原有的疆界,实际上却允许日耳曼人以“同盟”的身份迁居于帝国境内,并且为帝国服兵役,替帝国守边。从此帝国边境就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界线,为后来“蛮族”的大举入侵开了方便之门。也为3世纪危机埋下了伏笔。康茂德192年被刺死。次年,罗马帝国先后出了五个皇帝。史称“五帝之年”。最终由塞普蒂米乌斯 塞维鲁结束了乱局,建立了塞维鲁王朝。塞维鲁的儿子卡拉卡拉是个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有很多光荣事迹,野史中他甚至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卡拉卡拉的另一项著名事迹是在212年颁布卡拉卡拉敕令(安东尼努斯赦令),授予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以罗马公民身份。217年被近卫军刺杀。
五贤帝
进入3世纪,由于帝国空前广大,大规模对外扩张也已经到了极点,更多依靠外族奴隶的罗马奴隶制开始动摇。庞大的帝国也促使地方叛乱不断发生。加上皇帝和贵族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帝国陷入财政危机。罗马帝国开始走向下坡路。235年,塞维鲁王朝的末代皇帝亚历山大 塞维鲁被蛮族(哥特人)出身的将领马克西米努斯发动政变杀死。后者自立为帝。
亚历山大 塞维鲁(222-235年在位)
马克西米努斯(235-238年在位)
马克西米努斯出身蛮族,举止粗鲁,有勇无谋,他的即位,受到帝国各地的反对,元老院也抬出另一位皇帝对抗他,许多地方总督不服他,纷纷拥兵自立。不久,马克西米努斯就被近卫军杀死。然而,乱局并没有得到结局。罗马帝国陷入内部割据,外敌(主要是日耳曼人和波斯人)入侵的危机中,三世纪危机开始了。此后,从公元235年至284年,不到50年,罗马帝国前后换了26个皇帝,其中只有1个是病死的。剩下的死于非命。
在三世纪危机期间,蛮族如日耳曼人中的法兰克人,哥特人纷纷涌入帝国,萨珊波斯(见下一讲)也趁火打劫。夺去许多土地。帝国内部,也有许多人自立为王,帝国四分五裂。
首先是258 年,高卢驻军司令官下日耳曼总督波斯图穆斯率军脱离罗马,自立为皇帝,建立独立的“高卢帝国”,自设行政机关,自铸货币,统治范围除高卢外,还包括 日耳曼、不列颠和西班牙。俨然成了国中之国。268 年,波斯图穆斯为士兵所杀,高卢帝国分裂为南北两半,互相攻打。
波斯图穆斯
公元253年,出身贵族的瓦勒里安成为皇帝,瓦勒里安东征西讨,帝国的危机一度好转。但瓦勒里安晚节不保,在260年远征波斯时被俘,最后客死异乡,趁此机会,原为罗马人在帕尔米拉(位于叙利亚)殖民地的长官奥登纳图斯在击败了入侵的波斯人后乘机独立。267年,奥登纳图斯遇刺身亡,其后妻芝诺比娅继位,自立为王。建立所谓“帕尔米拉”帝国。芝诺比娅可能出身阿拉伯部落。容貌艳丽,性感十足,野心勃勃,她不仅占领叙利亚一带,还出兵攻打小亚细亚和埃及。俨然要成为东部的皇帝。帕尔米拉加上高卢帝国,罗马帝国俨然天下三分,三国鼎立。除去这两位外,还有大小三十多个地方军阀及割据势力,纷纷称王史称“三十僭主”,罗马帝国四分五裂。
瓦勒里安(253-260在位)
芝诺比娅
罗马帝国三足鼎立(绿色 高卢帝国 红色 罗马帝国 黄色 帕尔米拉帝国)
268年 瓦勒里安的儿子及继承者伽利埃努斯在围攻米兰的割据势力奥略卢斯中被刺身亡,行伍出身的,来自伊利里亚地区的克劳狄二世被拥立为皇帝。建立所谓伊利里亚王朝(268-284),伊利里亚王朝诸帝致力于结束罗马帝国四分五裂的局面,重新统一罗马。
克劳狄二世(268-270在位)
奥勒良(270-275在位)
271年夏末,奥勒良便领军东征帕尔米拉王国。奥勒良先是致书予芝诺比亚,以保证她的家族、财富与城市为条件,要求芝诺比娅开城投降,遭到拒绝。奥勒良只得继续进攻,帮助帕尔米拉的波斯雇佣军大多临阵脱逃。罗马军两战两捷,击溃帕尔米拉主力。围攻帕尔米拉。272年,就在城破之前,女王带着重臣打算逃往波斯,但即被罗马部队捕获。帕尔米拉居民听说女王被捕,立即开城投降。芝诺比阿被带往首都,在奥勒良的凯旋式中,以黄金锁链拖行于俘虏队伍之中;皇帝奥勒良被赠予“东方重建者”的称号。帕尔米拉不久再叛,奥勒良则是再度攻陷,并放纵兵士劫掠,并毁灭了这座城市。
油画 俘虏芝诺比娅
戴克里先(284-305在位)
戴克里先在位期间,展开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建立了所谓四帝共治制,即东部一个正皇帝(奥古斯都),一个副皇帝(恺撒),西部一个正皇帝,一个副皇帝。使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主要政体。四帝共治虽然在一定时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不久四帝就争权夺利,互相攻打,为帝国的分裂埋下伏笔。戴克里先也是首个正式使用“皇帝”头衔的人。
戴克里先之后,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也展开一系列改革。,君士坦丁一世是戴克里先的继任者君士坦提乌斯之子。324年打败东罗马皇帝李锡尼,(313年 两人曾联合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皇帝。在君士坦丁(306-337)在位期间,进一步对罗马军队进行改革。君士坦丁改革强化了边境驻军和军队的机动性,吸取了3世纪危机下蛮族频繁进入,入侵罗马帝国境内的教训。他把戴克里先创建的“边防军”消减规模。同时变成永久建制。这支部队从驻扎边境的军队抽调构成,集中在距边境不远处的城市。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且军事素养较高,对付外来侵略时可以快速集结。但是士兵需要长期在边境附近的人烟稀少地区服役。可以看出,君士坦丁对于边防军的策略更加倾向于以“小而精”的部队维持边防。这项措施,在部队战斗力较强的时候可以运用,然而,一旦部队战斗力衰弱,就会导致既缺乏人手,又缺乏精锐战力,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于公元330年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命名为著名的新罗马,即著名的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解散了臭昭著的近卫军。近卫军最早始创于奥古斯都(屋大维)时期,是直属皇帝的私人卫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成了尾大不掉的帝国毒瘤。禁卫军经常当街斗殴,抢劫,甚至随意废立,刺杀皇帝。君士坦丁将堪称毒瘤的禁卫军解散,重新组建皇帝的私人警卫部队(Palatini)。由皇帝亲自指挥。在鼎盛时期,总计拥有12000名骑兵与80000名步兵。大部分驻扎在帝国的两个首都(罗马与君士坦丁堡)。在这之中。罗马军队中最高等级的是斯科拉瑞骑兵(scholares,可译为御林骑兵或教导军团)。他们相当于皇帝陛下的私人卫队,由君士坦丁一世所创建,全部由精锐骑兵组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代的斯科拉瑞骑兵,并非是延续至拜占庭帝国公元8世纪以后闻名遐迩,由全具装重骑兵组成的最精锐的攻击型帝国卫队。刚建立的斯科拉瑞骑兵仍是一支旧式的,但装备精良的罗马重骑兵。他们装备诸如元首时代的锁子甲、大型盾以及短骑矛。他们在这个时代处于指挥系统之外,职责主要还是在军事行动中保护皇帝的安全。步兵中较为精锐的部队则是由戴克里先建立改组的第五朱庇特军团和第六赫拉克勒斯军团。直接负责保卫皇帝寝宫。
赫拉克勒斯军团
晚期斯科拉瑞骑兵
三 新时代的罗马军团
然而,尽管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人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但是罗马军队的状况并不容乐观。随着财富的增加。以募兵制度为核心的罗马军团日益无法维持。许多罗马人不愿意当兵报国。或者在服役期间开小差逃跑。当时的史学家,军事学家韦格蒂乌斯就曾说“在布匿战争期间,军团士兵顶着北非的烈日仍然不辞辛苦,而现在,在温和的地带身着盔甲却叫起了寒冷,这样,帝国的衰亡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呢?”(大意如此)。迫不得已,罗马军队只得通过大量招募蛮族士兵来弥补战损。这些外族军队甚至成建制地出现在罗马军团中。至4世纪中期,蛮族出身的士兵大约占据罗马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有些部队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些军队更会选择忠于他们的部落首领而非皇帝本人,经常哗变,尽管蛮族部队不缺乏勇气,但是,他们没有旧罗马步兵旧有的自信和凝聚力,很多都是拿钱办事的雇佣兵。将军在调遣他们时也必须比从前更加小心谨慎。可以说,蛮族军队的过量涌入,导致了帝国的灾难
随着罗马军队的蛮族化,蛮族(日耳曼)文化和装备深深影响了罗马军队。许多罗马军队开始采用日耳曼式的服装与盔甲,例如,使用具有浓厚蛮族色彩的龙旗而非鹰旗作为旗帜,传统的罗马大盾演变为圆盾。传统的罗马战袍被亚麻布和刺绣纹样的服装取代,这些服装更像是日耳曼风格,而不是罗马风格,部分罗马人模仿日耳曼人,不着盔甲(据统计4世纪罗马军队中的重装部队比例锐减)。甚至蓄起长发,冒充日耳曼人。更深层的改变在于武器和战术,在武器方面,以往主要使用短剑和标枪的罗马士兵,开始更青睐于使用长矛和长剑(Spatha)。他们不再像自己的祖辈一样,排成三线式的棋盘队形主动发起进攻,机动灵活。而是排成密集队形,采用矛墙作战,主要是等待敌人来进攻。丧这种队形,甚至经常被比喻为旧时代的马其顿方阵,足可见其僵化和死板。丧失主动进攻性能的罗马步兵,逐渐丧失了军队的主体地位。开始被骑兵取代。
4世纪的罗马军团
从4世纪开始,罗马骑兵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以飞升,据《百官志》记载,当时骑兵的数量似乎已经增加到了步兵的三分之一,而在老式的军队中,这一数字通常是十到十二分之一,很少超过六分之一。这既是君士坦丁改革强调军队机动性的结果,也是因为周边萨珊波斯帝国和其他游牧民族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罗马步兵已不复当年之勇,在4世纪,骑兵经常不再作为分属步兵的辅助部队使用而是被抽调出来当做独立部队使用,在公元5世纪,骑兵支队终于成为与军团步兵并列的单位。骑兵的类型也有所增加。分为轻装的标枪和弓骑兵(没错。受到游牧民族影响,罗马已经开始出现了弓骑兵)进行骚扰和迂回,以人马具披铁甲的重骑兵(受到萨珊波斯帝国影响)担负冲击任务。然而,骑兵不久也开始腐化堕落。
晚期罗马重骑兵
无论骑兵还远程力量的增强,都像黑色幽默一样显示了罗马步兵的衰退。在世界军事史上,一支过于依赖远程,不敢近战的部队,特别是步兵,其最终的战斗力和下场,往往是可悲的。(在我国历史上,最好的例子是宋军,宋军远程武器,战术发达而大多不敢近战,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当骑兵和远程力量不能保护或掩护步兵时(而往往正是如此),;罗马步兵就要祈求胜利女神是否能赐给他们好运了。
四 以斯特拉斯堡会战为例分析晚期罗马军团
阿勒曼尼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居于日耳曼地区,在3世纪就曾入侵罗马,被伽利埃努斯大败。损失十多万人,4世纪中期,在酋长克诺多玛的率领下,贼心不死,又开始入侵罗马帝国。攻破数座城池
阿勒曼尼人浮雕
此时在位的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儿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337-361)在位。他任命堂弟尤利安为副皇帝,前往迎击。另派大将巴尔贝提奥率军25000人援助。然而,后者遭遇阿勒曼尼人突袭,被迫撤退,不知情的尤利安孤军深入,在斯特拉斯堡附近与阿勒曼尼诸部联军遭遇
阿勒曼尼勇士
斯特拉斯堡会战 357 重点必考
兵力对比
罗马军团步兵4500 辅助军5500 重骑兵600 弓骑及轻骑兵2000(注意此时罗马军队中出现的弓骑兵)
阿勒曼尼人部落军32000 骑兵3000
罗马军处于劣势
两军布阵(红色 尤利安 蓝色 阿勒曼尼人)
罗马军中军摆出密集队形,排出“盾墙”迎敌,骑兵集中于右翼,左翼有将军塞维鲁指挥,都是步兵。在全军后方的中央位置,是为数一千人的第一军团。尤利安将其作为全军的预备队,随时准备填补前方阵线的缺口。他们的两翼,也有日耳曼人组成的辅助军团。
晚期罗马军团阵型
会战开始前,不知发什么神经,日耳曼士兵要求骑兵下马作战,最后骑兵无奈下马。阿勒曼尼人全体步战。
阿勒曼尼人发起冲锋。罗马右翼的精锐骑兵刚一交战,就因指挥官的战死而溃逃。蛮族步兵发起冲锋,面对蛮族人势不可挡的冲锋,罗马步兵用手里的标枪与弓箭,稍稍减缓了对方的速度。阿勒曼尼人始终依靠盾牌与冲击力,撞击罗马第一线重装部队的盾牌阵。他们还不断用手里的长矛,从盾牌间的缝隙刺击对手的面部和颈部。或是用长剑劈砍盾牌,尝试撬开罗马人的密集龟甲阵。巴达维亚辅助军增援第一线,然而无济于事,罗马军第一道防线被突破,;罗马军形势危急。
关键时刻,尤利安本人高举旗帜,并以步兵的盾墙挡住了溃退的骑兵。随后,年轻的统帅用严厉的斥责与鸡汤式的鼓舞,将骑兵们又劝回了战场。尤利安又返回第二线预备队位置的,带领第一军团(帕里马尼)堵住了缺口。少量突入的蛮族武士,不经重新整队,就一头撞在了罗马预备队的第二道盾墙上。体力消耗巨大,又没有数量优势的他们,很快被前进的重步兵盾墙给顶了回去。被标枪和盾墙击退。
罗马预备队转入反攻。罗马军辅助部队和骑兵乘机从右翼包抄。阿勒曼尼人大败,许多人被赶进河中淹死,酋长克诺多玛被俘。罗马军获胜。
伤亡:
罗马243 (不计辅助军)
阿勒曼尼被斩6000 淹死无算残部溃散
斯特拉斯堡会战分析
此战罗马军队险胜,尽管处于1比3的劣势,但是如果在恺撒屋大维时代根本不成问题,而在这里却差点失败。此时。罗马军队在装备上与蛮族军队相比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势。军队又不敢肉搏,贪生怕死。只敢盾墙扔标枪,费拉不堪。可以说,如果缺乏一位英明统帅。罗马军队是否能战胜蛮族,确实值得怀疑。
尤利安的结局:
360年2月,君士坦提乌斯以东方战事不利为由,命令尤利安将麾下的高卢部队送往东方战场。尤利安深惧自己将重蹈兄长加卢斯(被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迫害致死)的覆辙:先抽离他身边的兵力,再将他逮捕下狱。此时,高卢部队不愿前往陌生的东方,军队哗变。他们在巴黎拥立尤利安为皇帝,与君士坦提乌斯正式决裂。同年6月,尤利安的部队来到意大利,双方的内战即将展开。但此时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病死,遗命中,他只能承认尤利安为皇位继承人。次年,尤利安登基为帝。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个不信基督教的皇帝。“叛教者”尤利安。
尤利安(361-363在位)
课后习题
1 3-4世纪的罗马军队相比之前有哪些显著变化?
2 三世纪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讲 第十三讲 东方帝国(下)萨珊波斯
《西洋古代军事战略》系列讲座芝兰学社QQ群连载中 欢迎加入 群号64946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