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殿之殿——太和殿(上)
丹宸六百年,这里是天下之中,权利顶峰之所在。
每个来过北京的人只要有机会都会去故宫看看,这几乎成为了一种类宗教性质的膜拜。就像伊斯兰教徒,只要他健康允许,他的一生中就应该去一次麦加圣地。
紫禁城给人的庄严感,不是某一座建筑,而是他的整体,尤其是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轻易的鸟瞰这座宏大的建筑群落时,那种震撼心灵的观感是无与伦比的。即便没有这个鸟瞰的经历,在你接近它时也会不自觉的谦卑起来。
这里我想引用林徽因的描述:“三大殿的前面有两段作为序曲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段,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第二段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小广场,更是一个美丽的前奏。这里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石桥,在黄瓦红墙的气氛中,北望太和门的雄劲,这个环境适当地给三座殿做了心里准备。”有了这序曲,我们可以蓄积足够的情绪,去拜见那座万殿之殿—太和殿了,您准备好了吗?
从天上看这金水桥与河道,俨然是一张满弦的弓箭,据说是一种风水布局。走过林先生的这两段序曲,前面却是越发庄严起来。当你迫不及待的穿过太和门时,多数人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当然不会是什么华丽的词藻,因为你根本没有心理准备。所以此时此刻,有一个通用词汇,适合所有来访者:“哇!”,顶多是在做几次重叠,“哇!,哇!……”好像是在有意赞叹太和殿的三重台阶以及重檐似的。
建议在这个时候不要乱了方寸,您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在这六百年中的每个清晨,在您站立的地方前前后后都是国家栋梁,朝廷命官。他们在等候觐见皇帝的时刻,而且要求仪式感非常强烈。您最好正一正衣冠,然后把视线抬高30度角,在这个视框中,顶端是太和殿的庄严屋脊,正脊两端是一对巨大的鸱吻。什么是巨大的?4.5吨重够清楚了吗?再告诉你,他的高3.5米,宽2.7米。这时候急需要有个参照:如果把这个巨物搬回家会顶破你家房顶!这两位的前世是鸱尾,一种深海大鱼,可以卷起滔天巨浪。这下就明白了,有他们在可以保佑大殿免遭雷火。其实房脊上防雷火的机关还另有乾坤。
现在你面对的是一座重檐庑殿顶宫殿,记住,这是所有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种,没有之一。通常在宫殿或庙宇的形式中,庑殿顶本身就是最高级了,且重檐(两层房檐)级别再加一等,所以太和殿已经是最高级了!庑殿顶有五条房脊,所以在唐宋时又被称作五脊殿,或是四阿殿(四坡)。比庑殿顶低一个级别的是歇山顶建筑,想弄明白的话,去三大殿的最后面看一下保和殿就全清楚了。庑殿顶建筑在唐代是没有这么高耸的屋顶,远望时显得更加平缓,举折一般在1/4左右。所谓举折就是房檐到屋脊的高度H与前后檐距离W之比H/W。明清两代已经调整成了1/3左右,就像我们眼前的太和殿(9/26.1=0.344),大约就是1/3。
太和殿平面图
太和殿除了有最高规格的屋顶,还有什么是显示王权等级的?先不提脊兽,我们先数一下太和殿正面有多少间。这里说的间,不是有几间房。中国古建筑说“间”是指两根柱子之间的那块地方。如果正面有六根柱子,那就是面阔五间,如果是八根呢?对了!那是面阔七间。那您该问了,可以七根柱子吗?一般不行!风水说要求正面一定是奇数间,当然一间也不好。现在数数吧,太和殿正面有十二棵檐柱,也就是说面阔是十一间!明白的就该问了,都说这皇帝办公的地方是“九五之尊”,进深没得说,该是五间,怎么这正面多了两间呢?等我给您细说端详,的确原来大明初建的时候太和殿,啊,不对,那时候叫奉天殿,它是个面阔九间的大殿,很不幸,雷击烧毁不止一次!在满清重建时,一是找不到能配合明代地基尺寸的巨大木料,二是想格外凸显王权的地位,所以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史无前例的十一间殿!但是如果仔细看,它依然是一座“九五”殿,因为被称为“尽间”两侧小间不过是一个夹道,从殿内看,它们并不属于整个大厅。不管怎样,太和殿的正面开间数也是登峰造极了。
现在我们回头说脊兽,王权的最高阳数代表是九,那这脊兽的数目该是九才对。可是就像正面开间数一样,太和殿又是一个特例:它有十个脊兽,在标配的九兽之后俨然矗立着一位“行什”。加上前头领队的骑凤仙人,刚好也是十一位,冥冥之中对应了正面的十一开间。除了龙、凤、狮子、天马、海马这些象征王权的瑞兽,接下来就是押鱼了,就它还好辨认,有条鱼尾,它的任务是协助鸱吻做好大殿的消防工作。它后面是“披头士”狻猊,也是负责安全的。排在第八(不算骑凤仙人)的是獬豸,似乎没人了解它,但它是个狠角色,许多能打斗的猛兽都带着它的豸字偏旁,它是公正的化身!第九位叫斗牛,它和身后的酷似雷震子的行什都是鸱吻的消防助理。
按理说体现建筑规格的还有斗拱的出跳数,但是由于明清两代的建筑,斗拱已经失去了最初挑檐的功能,而成为了一种装饰元素。取而代之的是从殿内直接伸出的挑尖梁,所以斗拱的出跳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太和殿一层前沿斗拱是一杪两昂出三跳。按宋代《营造法式》的说法是六铺作斗拱,八铺作为最高。但是清代的说法是所谓“七踩”。我个人还是倾向用宋代规制来定义。目前唐宋辽金都算,海内外没有一座建筑是用八铺作斗拱的。七铺作的有五台山那座瑰宝级的唐代佛光寺东大殿,还有辽代大同华严寺及辽宁义县的奉国寺等。
就大殿本身来讲,另一类等级的表象就是我们常说的雕梁画栋了。正面额枋上的彩绘是采用了最高级的双龙和玺彩绘。这个其实不是太和殿的独特之处。
现在先闭目养神半分钟,再睁开时把视线放平,你看到的是汉白玉的台阶,及那些勾栏望柱。台阶有三层!这就是最高级的规制,北京城内只有四处是这个级别,其中只有这里是给现世的。天坛的两处是祭天用的,祖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是为祖先设置的。还有一处在京郊明长陵,永乐帝的陵墓前。
现在可以向前走了,您可以想象朝臣们已经散朝而去,留下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走进那座三层的台阶,你才发现太和殿与后面的中和、保和殿是坐落在同一台基上的,这个台基除了三层是最高级,还有就是它的须弥座形式也是绝无仅有。通常不论是在狮子脚下,宝塔基座或是大殿底座,须弥座只有7层。而这里却是九层。所谓须弥座就是将佛教中所说的世界“须弥山”符号化的做成了一个基座。自下而上分七层:土衬、圭角、下枋、下枭,中间是“束腰”,再向上是上枭,上枋,共七层。太和殿的须弥座下枋有两层,上枋也有两层,所以是九层。在最上一层的上枋层嵌有一系列用于排水的螭首,把角的要大很多。据说大小总共有1142个,下雨时会有“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我从没见过,如果赶上下雨,您一定去替我看上一眼。
说这么热闹,还没上到大殿的月台上(殿前平台),上去的路有许多条,但是只有中央这一条叫做“御路”,它两边的叫踏道。勾栏也好,御路也罢,都属于“石作”,而且是极精湛的那一等。御路用的工艺叫“耍道”,是用细凿子剔出来的花纹。而踏道是用所谓剁斧工艺加工的,六百年来日居月诸,风吹日晒所形成的包浆使得整个作品更添韵味。好吧,建议您在把角儿的螭首下端详一会,或是仔细看看望柱上的龙凤蚀刻,要不就附身御路看看那上面的山水风云。总之我今天就只讲到这儿,接下来没准儿还有续集 :说说底下的基础,殿背后的样子,窗棂的讲究,以及周边的陈设。对了最重要的是殿内什么样子。
敬请期待:“万殿之殿——太和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