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献国:假如项羽过江东

文学百花园
作者简介
孟献国,笔名风景彭湖,一九六六年出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河南、陕西三省作协会员,发表散文《阅读秦岭》《亦师亦友陈法玉》《我的绿色葡萄梦》等。
假如项羽过江东
文/孟献国
   公元前二零二年十月,刘邦会合诸侯围困项羽于垓下,面对四面楚歌,项羽一路败逃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过江东以图再起,项羽却念及当年八千子弟无一返还,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随拔剑自刎于乌江,留下千古一叹。
假如项羽过江东,中国的楚汉历史会改写吗?两百多年西汉王朝会被西楚王朝取代吗?两千多年来,这一直成为坊间与官场的热点话题,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答案。
   晚唐诗人杜牧认为,项羽应该学习越王勾践,忍辱负重过江东,卧薪尝胆,以图他日卷土重来,杜牧专门作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表达无限的憾意。“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代王安石对此持相反的态度,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审视时局,认为项羽中原战败后大势已去,即使再过江东,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为此,王安石贺同名七绝《叠题乌江亭》以回应杜牧,以诗歌唱和来隔代喊话,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
   笔者以为,历史没有假如,如果项羽败走江东,那就不是真正的项羽了,宁死不屈和重情重义是渗透项羽血液的性格。项羽自刎乌江,结束了拉锯式的楚汉战争,也成就了项羽一代枭雄的英名。
   回顾楚汉战争史,不能不想到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面对十倍于己的章邯部队,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举消灭秦军主力,为完成灭秦大业奠定了基础。也不能不想到号称天下第一宴的鸿门宴,一场宴会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还有比这更有影响力的宴会吗?假如项羽当初听信范增的建议,就不可能有刘邦后来开创的西汉帝业。
   宋代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描绘了一位豪迈刚毅的悲剧英雄形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虽战败身死,但他那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家乡特有的文化符号。
   项羽失败的教训,可以在刘邦成功的经验里找到答案。   《汉书·高帝记》记述了刘邦的总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项籍者,下相人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开篇即表明项羽乃江苏宿迁人。宿迁市在对外城市宣传中,常以“英雄、美酒、生态好”作为城市品牌对外推介,为宿迁城市形象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质。“假如项羽过江东”的历史话题,还会一代代传下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由后人评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