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掠影 -摩洛哥(七)
旅行
日记
寻找人生最华美的奢侈,最灿烂的自由
-拉巴特
-卡萨布兰卡之行
2017.2.26
摩洛哥是我所到国家中色彩最艳丽的国度,又因为浓重的宗教色彩,给她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虽然是三年前的旅行,但是因为如此与众不同,所以还是想静下心来重温一遍。
拉巴特(Rabat)
离开艾希拉前往摩洛哥的首都,也是最年轻的皇城-拉巴特(Rabat),停留了半天,参观了哈桑塔,其中的 宣礼塔部分完成了,但因为当时的苏丹去世,大清真寺没有完成,只留下了200条柱子,和穆罕穆德五世的陵墓相望。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我们此行走过9个麦地那,最大的在菲斯,最热闹的在马拉克什,最当地化的在得土安,最美的在舍夫沙万,最干净的在艾西拉,最后一个在摩洛哥的经济中心卡萨布兰卡,也是最脏最破的一个,简直就是贫民窟。孩子们边走边捂着鼻子,边吵着要回美国。我教导他们说,出来旅游就是为了看看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这样才会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因为一路有阿巴杜拉的带领,我们去了当地人才去的地方吃摩洛哥早饭和午餐,简直回到了80年代的中国。
拉巴特和卡萨布兰卡这两个最大的城市就像两个大工地,都在搞基建,把我们从中世纪一下子带回了现实世界。下图摩洛哥的国旗,第一次看见,我老公以为是圣诞节的装饰。
哈桑清真寺是世界上最高的清真寺,塔高200米,地下深达20米,因为摩洛哥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所以才要将地基打得很深。它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清真寺(第一在麦加)。相比较不远处的贫民窟,这里的一切辉煌得刺眼。在北非第二大城市里,深刻感受到贫富的差距。
下图是《北非谍影》里的Rick's cafe的复制版。因为这部电影,大家知道了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而实际上这部电影根本没来摩洛哥拍摄。我们去的时候饭店还没开门,所以就在门前匆匆的路过,没能进去一探究竟。
摩洛哥之旅结束语
感觉去一个地方旅行就像小时候读的小马过河的故事,如果不是亲身体验,如果只是听别人讲,每个人会告诉你不同的故事,反而让你无所适从。来摩洛哥前看了不少游记,感觉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对每个景点的介绍,很少谈论当地人的生活。想想还是自己去亲眼看看。
有朋友问我这次和穆斯林接触有何感想?因为911,因为穆斯林难民,我对这人群全无好感。其实来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个穆斯林国家,只知道她在欧洲的对面,集欧洲和阿拉伯文化为一体。直到第一天早上被洪亮的祷告声惊醒,才知道我来到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这引起了我对当地人极大的好奇,比如这些从事旅游的当地人是如何安排一天5次的祷告,比如斋戒月,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在这次旅途中都得到了解答。
在摩洛哥一共住了11个晚上,接触了不少当地人,主要是男性司机和向导。可惜没有机会和女士交流,因为宗教关系,穆斯林妇女很少和非穆斯林人打交道。就接触的男子而言,都非常友善,每个人都会跟你分享他的故事,他对中国的了解,和他们所接触的中国游客。对我们连珠炮似的提问,都会尽自己所能去回答。虽然不能说听到的答案一定是正确的,但至少他们是愿意交流的,是渴望被了解的,对自己的国家很有自豪感。
在我前面的游记中,多次提到我们的司机兼地陪阿巴杜拉。我们从离开菲斯就跟他在一起,一直到他在卡萨送我们上飞机,短短的四天时间,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伯伯尔人的善良宽容耐心和乐天。他有机会就教我们说阿拉伯语和法语,同时又虚心向我们请教英语,并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下来。他自己也说,跟着我们的这几天,因为天天用英语交流,他的英语口语水平进步了不少。他说他也给从中国来的游客服务过,但因为中国客人的英语和他一样有限,所以交流起来很困难。他说回去以后准备去学校学英语,还要在车上配个翻译器,能把他说的阿拉伯语直接翻成英语传达到客人的耳中。
他和我们相约几年以后再去摩洛哥玩的时候直接去菲斯找他,在他家免费吃住,只要出飞机票钱就可以了。临走时,将跟着自己10年的用来祷告的毯子送给了老公,还将一条伯伯尔人的头巾送给了我,让我很感动。今天早上一起吃早餐时,他将他写的一段阿拉伯文字翻成英语给我看,大概的意思是表达对我们的感谢(因为四天的三餐基本上都是我们请他吃的),说我们是他的家人,离开会想念,我看完鼻子又是一酸。
其实他一路上帮到我们很多,没有他的陪伴,我们也无法有这么顺利的旅程。还没离开已经怀念,怀念阿巴杜拉憨厚的笑容,怀念他每天清早擦拭干净的坐骑(可惜忘了拍照了,很宽敞的七人座商务车),怀念他可兰经的手机电话铃,怀念他每天早上给老公和孩子们热烈的亲吻礼(和我仅限于握手), 怀念每次我们累了倦了他在一旁安慰我们,说一切安好,不要担心。谢谢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充满美好记忆的摩洛哥。再见了,摩洛哥,希望有机会再来!
下一站再见
see you at the next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