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邮票中的“副票”……
“副票”这个词相信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因为在很多票据中都有正副票之分。而在邮票上也有“副票”,邮票“副票”是附着在邮票某一侧,印有与邮票主题相关的图案或文字,四边打有齿孔,有背胶,没有国铭和票铭,也没有面值的部分。副票撕下来不能单独作邮资使用,可与邮票一起贴用,是邮票的附属部分。也就是说,与每套或每枚邮票连在一起的附属部分叫“副票”。
我国最早发行的带有“副票”的邮票是1980年6月1日,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而发行的《童话--“咕咚”》特种邮票。这套邮票共4枚,每套邮票带有一枚“副票”,是采取5枚连印形式印制的,“副票”上印有文字和动物图案,介绍这套邮票的故事内容。
“副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每枚邮票上均有一枚“副票”。如国家邮政总于1998年9月10日发行的《抗洪赈灾》特种邮票就属于这种类型。这套邮票是附捐邮票,邮票面值50分,附捐50分。邮票设计家李德福先生摒弃了附捐邮票以往惯用的设计手法,大胆地采用了“副票”形式来体现50分的附捐这一别具匠心、独特新颖的设计手法,不仅很好地突出了抗洪赈灾的主题思想,而且还把“副票”的使用及存在价值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副票”一般都是对邮票主题思想的补充和衬托,它们在整版或每套邮票中,起到一种调节气氛、美化布局,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邮票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图片来源于邮来邮网邮票目录,转载请注明来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