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菊霞丨母亲和她的时代工资
周末,母亲打来电话,幸福满满的对我说她的工资涨到1600元了,我打心眼里替母亲高兴。
母亲70年代末在家乡的乡村中学后勤部给学生做大锅饭,一做就是23年。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届届吃过母亲做的饭的学生都尊称她为“张妈妈”,现在一旦我走在老家的街上,总能碰见她的“孩子们”,并关心地问我:“张妈妈身体好着没?张妈妈当年做的黄米饭真好吃!”这也许就是母亲热衷做饭的其中一个原因吧,另一个原因就是母亲的时代工资了。
1979年9月母亲开始上班,她每天早晨六点起床,依照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按时按点的给学校学生做三顿饭,再给家里做三顿饭,等到晚上洗刷完毕休息时已是11点多了,母亲每天这样围着锅台转,一个月下来能挣42元。到了1984年,母亲的工资涨到了每月62元,当时村里有的人响应国家政策,搞起了副业,挣到钱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就看不上母亲的那点微薄工资了。可母亲还是坚持了下来,母亲常说:“自己锅大碗小,自己知道,咋家不比别人家,除了副业(由父亲小规模养的羊),能挣一个算一个。”因为那年我8岁的姐姐在车祸中没了胳膊,母亲更是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去挣别人看不上,而对我家很需要的工资。
1985年,母亲的工资涨到了80元,80元的工资母亲一挣就是十年。十年期间,多少人成了万元户,多少人不解母亲的选择,说凭借她的手艺,开个小饭馆,肯定发家致富了,可朴实,倔强的母亲,一头扎进了娃娃群,舍不得离开了,她习惯了每天做好饭,站在打饭的窗口,给一个个下课后在窗口外排着队的饥肠辘辘的孩子们盛饭,母亲观察到哪个孩子饭量大吃不饱,哪个孩子饭量小,总是剩饭,所以她的盛饭勺子几天后就能很精准地把握饭量的多少,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还不糟蹋粮食,遇上下雨,刮风的糟糕天气,她便关爱地让孩子们到食堂内排队盛饭,孩子们很感动,很敬重母亲。吃完饭后,他们争先恐后帮母亲扫地,拖地。母亲说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个亲切地叫她张妈妈的孩子。尽管她是零时工,但母亲觉得她的工作很重要,她觉得孩子们只有吃饱了,吃的健康,吃的高兴,才能好好学习。
1996年,母亲的工资涨到了100元,当母亲回家高兴地告诉我们这个消息时,不支持她的老爸冷冷地说:“你要是开饭馆,一个月能挣几十个100。”我也不懂事地质问母亲:“为什么非要做饭?挣那么点钱,让我都觉得丢人。”面对我们的不理解,母亲选择了隐忍,沉默。2000年初,母亲工资涨到了每月200元,那年九月,我大学毕业,做了教师,第一个月挣了860元,当我高高兴兴地把工资交到母亲手里时,隐忍了近二十年“没头脑”绰号的母亲,她的眼泪终于在接到女儿真正的国家工资时决堤了。
2010年,离开学校在家快九年的母亲,她享受到了国家养老金的好政策(曾在事业单位连续工作两年以上的零时工,享受国家养老金)。间隔了九年,母亲又领到工资了,从起先的900多到现在的1600多元,虽然工资还是不多,但母亲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全村老年人,唯独母亲有令他们羡慕的工资。
母亲的任劳任怨,朴实勤劳,终于为她的“坚持”赢得了“甘甜”,赢得了肯定!愿这令母亲满意的工资,继续陪伴她度过幸福的晚年!
作 者 简 介
冯菊霞(菊韵),“君子如水,上善若水,东方神韵,真善美德”。北方女子。一个热爱文字的女子,一个热爱生活微笑向暖的女子。有几十余篇作品散见于宁夏区内《银川晚报》《新消息报》《银川日报》《宁夏老年》等报刊。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