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渠丨家的传承

人的一生中都有遗憾,而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生中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太短,短到屈指可数。

父亲是一位资深的人民教师,年轻时就读于天津师院,毕业后留在邯郸工作。那时候父亲一个人在外,家里人都在农村,这种社会现象被称做一头沉。

我小时候,父亲常年难得回一次家,和父亲见面时如同见到陌生人,一次父亲要抱我,我却拉着奶奶的手不松,还有一次,父亲假期在帮村里会计算账,奶奶让我去喊父亲回家吃饭,我走到门口却怯生生的不敢张口,所以儿时父亲长什么样子,我都没有一点印象。

随后父亲调回家乡,在县二中教学,我也上了中学,和父亲在同一所学校,父亲教的是毕业班,对我的学习却从来都没有关心过,学校里也没人知道他的儿子也在这所学校。

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那个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代里,所有沾上文化的东西统统被打倒,就连教师也不例外,被冠以臭老九的名号,被送到农村去改造,父亲也不例外,当时去了一个叫张湾村的一待就是几年,直到文革结束才又回到县高中。

在高中,父亲从一名教师一直干到校长,把一辈子的心血都奉献给学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但从来就没有为家里的事操心过。家中的大事小情都由爷爷一人操持。爷爷老了以后,家中的重担便由母亲承担,可说是千斤重担,母亲一人便担起八百,上要伺候年迈的爷爷奶奶,下要抚养我弟妹几人,就连爷奶去世这样的大事,也是母亲一人在家操持,而父亲,用家乡话说就是一个不落屋土的人。直到我兄妹长大成人,母亲才算松了一口气。

父亲的一生,可说是一直践行着共产党员的标准,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精神,他育出的桃李何止成百上千,但对我兄妹连一点徇私谋利的事都没有做过,文化大革命我失去上学的机会,一直在农村,后来有人对父亲说,你和县里的领导都熟悉,要一个农转非的指标,便可让孩子招工,招干,但就这一句话的事,父亲从来不张口,让我在农村踏踏实实干了一辈子,正应了我老家门匾上的四个字,耕读传家,的耕。三弟以前干的是民办教师,在一次招考转正的时候,就差一个分数,没有上线,按常理父亲的一句话,完全就能解决,但是父亲就是不说话,对三弟说,做人,办事必须得靠自已的真才实学。三弟又复习一年,才顺利转正。

父亲博学多才,酷爱读书,曾荣获全国百名语文骨干教师称号。除了工作,把剩余时间全用在读书写作上,正如当年县教育局局长韩煜林所说,在陕县能说清三皇五帝,古今历史的就属高中的刘旭初校长。这也是对父亲的褒奖。父亲除了搞好本校工作外,每年还被抽调为高考学子改卷,跑遍全省各地,时值炎炎夏日,坐在闷热的火车里,有时没有座位,站的两腿发肿,但毫无怨言,还高兴的说,每年能亲手把一批批莘莘学子送入高等学府,便是无比的自豪。父亲还被邀参加县志还有村志的编撰工作,一部几十万字的县志,浸透着父亲的血汗,从组稿到校对,父亲都认真审阅,每一句方言,每一个典故都经过反复论证,力求达到完美。父亲还为多位同事朋友编辑出书,可就是没有为自己的文稿编辑成册。退休以后还坚持为县里的老年大学授课。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生两袖清风,没有为我们留下一文钱的财产,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父亲的一位好友送给父亲的一首诗,“教苑一园丁,勤耕四十冬。桃李遍天下,身正两袖风。德高为名师,崤函负盛名,群书尽博览,树老花更红。”这就是对父亲一生的写照。

如今我兄妹在父母的在天之灵的护佑下,在父亲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熏陶下,一家家都过着幸福美滿的生活,二弟,三弟全家都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继续前行,家中,中学教师,大学讲师全有。我家里虽无人教书,但两个儿子也都事业有成,在政界,商界也都创出一片天地。这一切的一切皆来自我的父母亲。面对父母们在天之灵,我只想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做你们的儿子,用双手把你们牢牢抓紧,陪你一生,爱你一世。

最后用一首父亲为村里建成周总理纪念馆而写的诗来结束吧。

刘旭初

纪念馆前涌人流,

总理遗爱耀千秋;

农家院落问寒暖,

手把锅盖看稀稠,

水库打夯洒热汗,

棉花地里话丰收,

春晖时雨万物润,

改革花开满枝头。

:诗中(崤函)为当地崤山和函谷关

作 者 简 介

刘伯渠,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大营村,农民,本人喜好文学,空闲时写点小文章。








(0)

相关推荐

  • 【我的父亲】/ ​刘展国

    我的父亲 刘展国        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今天偶闲我无意的翻开了我抽屉里所有的照片,当看到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时,我不由得伤心,这张照片是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也是他今生唯一的照片.看 ...

  • 签约作者 | 玉井花:故园安在

    文:玉井花 / 图:堆糖 每每有人提及"康保"两个字时,都会牵动我的神经,温热的情愫便如一盏茶香悄然漫上心头.那里一个叫"合义庄"的村落里曾有父亲的家,爷爷.奶 ...

  • 刘有权:​荒诞人生(周末连载2)

    第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文/刘有权 抗战胜利后不久,父亲便与云南昆明一个叫王昆的老板合伙做起行商生意.据母亲说父亲把祖父的积蓄拿了一部份去入了股,既当股东又兼押运.奔波于云南昆明与四川重庆之间,叙永的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琴《张军长和王婆婆的故事》

    [阅读悦读·散文]王琴<恋杏坛> 文/王琴 [作者简介]王琴,70后,喜欢自由,喜欢行走,文字也是爱好之一.本学医,曾当老师,现在是一事业单位的小职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张军长是我 ...

  • 从单车到小轿车

    从单车到小轿车 七十年代初,父亲在远离家十多公里的山区水电站当工程师,爷爷奶奶年老体迈,家里几个姑姑和小叔,还有我们几兄妹,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靠母亲和几个姑姑挣工分,小叔还读书. 父亲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

  • 【大荔文学·散文·杨爱萍】我的老父亲

    660 我的老父亲 文/杨爱萍      当年报纸上的老照片(中间的是父亲)  我的父亲常说自己是个的苦命的人,生下还没过满月,他的母亲便撒手人寰.当时幸亏慈善的外婆怜惜他,小脚老太太愣是叫饲养室最稳 ...

  • 散文||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 蔡来升||河北 母亲节到了,我的思绪又沉浸在对流逝岁月的回忆中.我只想从岁月的长河里掬几朵澄澈的浪花,献给生养我的最伟大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中国标本式的农家妇女.她虽不曾有过惊天动地的 ...

  • 刘伯渠丨老张家的喜事

    前天,老同学老张打了个电话,说后天在家里请客,让我和老伴十点钟到他家.接完电话,我就纳闷了,这老张有啥事了要请客,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个道道,是呀,老张这几年也没啥大事,父母去世好几年了,培养个孩子在美 ...

  • 刘伯渠丨海边观日出

    在三亚有一种特别美的享受,就是去海边看日出.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约上三五好友,大家一块步行到海边去看日出.清晨,天还未亮,大伙便聚在小区门口,一同向海边出发,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四,五公里的路程不知不 ...

  • 刘伯渠 丨老并快乐着

    在三亚国家黄金海岸线上有一座美丽的小区,它就是海棠湾六和悦城.小区里生活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快乐的老人,他们大都七八十岁,六十来岁的就是小字辈. 每天清晨,当太阳从海水里钻出,像一个红彤彤的火球,把海 ...

  • 刘伯渠丨教师家族、五代百年

    (作家四世同堂大家庭) 尊师重教而闻名于世界的民族,伟大的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兼收并蓄的优秀文化,而教师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为此唐代韩愈总结说过:" ...

  • 刘伯渠丨火红的木棉花

    在三亚,有一种高大挺拔的大树叫木棉,別名英雄树.相传多年以前,在五指山下有一座黎族山寨,经常受到外来强盗袭扰,民不聊生,惶惶不可终日.这时有一个叫吉贝的汉子就把寨里的后生组织起来,保卫山寨.在一次战斗 ...

  • 刘伯渠丨读父亲的《父亲》

    时光荏苒,父亲已去世多年,每每翻开父亲的<落红集>,父亲伏案疾书的影子便会出现在眼前.父亲是一位教师,毕业于天津师院,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曾参与我县县誌的编篡,被评为全国百名语文骨干老 ...

  • 刘伯渠丨圆梦

    2017年,对于我这个和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汉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在这一年里有两件大事,它不仅圆了我的梦,且圆了几辈人的梦.      前些时候,老二儿子告诉我,咱们的光伏电站终于建成,现在 ...

  • 刘伯渠丨架子车

    说起 架子车,这个对生活在农村的人并不陌生,它曾经是农民的重要劳动工具,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拉过了艰辛,也拉出了幸福,从它的诞生,从无到有,从兴到衰,继而渐斩被时代的车轮淘汰了,从它的发展过程,折射 ...

  • 刘伯渠丨麻花,家乡的名片

    麻花,全国皆有,而我家乡的麻花,除了它的香,酥,脆外,确还有着非同寻常的标签. 话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宫中官员及眷属逃往西安,途经陕州,当地官员为设宴招待慈禧太后,命人献上当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