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坚持佛系防疫,只因追求中庸哲学?
2020 年3 月下旬新冠疫情在瑞典爆发后,大多国际学生纷纷赶紧搭机逃难,笔者则是选择留下把学期念完。在这段不寻常时期中,有空便会跟朋友或是独自到湖边散步,借此暂时抛开因为情势无常变化而伴随的焦虑。
尽管瑞典政府对于疫情采取的「不封城政策」 (no lock-down政策)饱受国际媒体各种议论,且政府也承认在某些部分特别像是针对是养老院的防疫的确有所疏失。然而就笔者的观察,正是因为这个特立独行的政策,某种程度上凸显了瑞典人看待事物「心平气和、安然自若」的心态,这也使笔者在这半年间对于生活态度上产生了更多的省思与探究。
我在瑞典期间接触的朋友大多为20~25岁间的工程系学生族群,或许是当时科技产业受影响较小的缘故,很幸运的大多数已有工读、实习的同学都保留住了职位(改为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而不是直接被资遣。反倒是当时仍在求职的朋友们、包含我自己,因为许多企业人事冻结而受到比较大的挫败。如此一来收入来源保住,再加上国内的软性防疫策略(多数商店、大众运输皆未关闭),使得瑞典在2020上半年相较欧陆仿佛另一个平行时空,生活些许不便,但仍旧运作。
疫情下清晰可见的瑞典生活态度
疫情当下,年轻朋友们同样也是抱着既不过度乐观也不至于消极的态度坦然面对。许多人承认短期内情况并不会有太大好转,但也相信局势不会恶化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因此比起欧盟其他国颁布的严峻外出禁令,对于国内佛系防疫抱持肯定态度的朋友们,相信政府如此低限度的干涉反而才是抗疫的长久之计。这些支持者的论点是,毕竟再怎么严格的措施,终究还是会受到经济压力而有解封的一天,到时开放后民众必然又会一时过度松懈而导致重蹈覆辙。与其等待这样的恶性循环发生,瑞典人更希望是借着全体的互信与配合,例如身体不适者要自主隔离,一点一滴的适度调整生活模式并顺其自然。抱持着这种理念的官方与民间,在笔者眼中其实更像是lagom文化的显现。"Lagom"粗略翻译为「不多不少」或「中庸」的意味,是瑞典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种生活态度,认为在日常处事中凡事维持着「刚刚好」的程度才能走得最长远。
除了上述较有争议的防疫心态之外,lagom哲学在瑞典学生身上也有鲜明的体现,使得他们能够在学业、健康、和人际之间找到一个恰巧平衡点。即使身为忙碌理工肥宅们,笔者修课期间同组的同学绝大多都能够维持一周健身数次,三餐亲自料理而非依靠泡面零食,以及周末户外走走的规律习惯。能够达成这种规律生活并非因为瑞典的课业简单好混,相反的瑞典的工程教育非常看重实作能力与团体合作,笔者所修的数门课除了考试之外皆还有分组实作的project。在project中除了要完成自己的部分之外还得花费不少时间心力和组员讨论与整合,因此绝对不是件轻松之事。正是因为瑞典学生不会把所有时间单单投注在作业上,平衡(刚刚好)的安排使他们真正在投入时间做事时反而能维持在精神饱满、连续专注的状态下进行(通常是在日照充足的白天)。换句话说,瑞典学生能够保持步调悠然是归于利用了良好的「身心状态」和「高专注力」来换取「所需时间」。这样的工作文化,对于习惯了亚洲紧凑、高时数作息的笔者来说,事实上是个相当特别的体验,同时也是期待能够迈进的目标。
疫情成为既定事实,那就淡然面对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论是因为疫情或是即将迈入职场的不安,绝大瑞典学生都是以从容自若心态面对,或许是因为国家富裕且福利完善,学生在职场的选择上并不会受到过多来自家庭或同事压力。笔者深知在国内许多年轻人都会被家族长辈劝导考公务员,或者如果是理工科毕业甚至会被质疑为何不去BAT等等。然而在瑞典由于高税收的制度,各行各业在税后收入其实是不会差太多的,也因此在工作的选择依据上更倾向是择其所好而非满足他人的期待。
就如同当地冰冷的寒冬一样,瑞典人的冷静有时甚至带些荒谬。记得有次在健身房巧遇同组同学J 君便稍微闲聊:
J君:「你有中Covid19 吗」
笔者:「没,怎么?」
J 君:「我月初的时候好像得了,有发烧然后呼吸急促,整整躺床了快两周!」
笔者:「那现在好点了?」
J 君:「应该完全痊愈了,只是最近好多人中。」
对于瑞典人年轻族群而言,如今疫情的流行变成了既定事实,即使不幸碰上仍会平静淡定的去克服,一步步遵照着政府的方针自行处置,少了多余的慌乱与惶恐。毕竟,日子终究得继续过下去的。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为什么可以考虑在日本买房
安倍的四大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