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预测:未来200年长江中游将迎更丰沛季风降水
我国季风区降水正经历由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北涝南旱”过渡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南涝北旱”的气候状态,对我国社会、经济和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大尺度季风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记者今天获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态学科组副研究员徐德克与国内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风降水变化。未来200年,东北地区将终结200年的暖湿气候条件,长江中游地区将迎来更丰沛的季风降水。
我国当前季风区降水的演化格局是在地质历史时期长期演化背景下而形成。由于自然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模拟预估的不确定性,加上人类仪器测温记录仅有近百年历史,因此要客观认识百年来季风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规律,需从更长时间尺度的自然气候变化历史中去了解。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态学科组副研究员徐德克与国内科研人员合作,选取我国东部季风区高精度定年和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东北玛珥湖年纹层花粉记录和长江中游地区洞穴石笋磁性矿物记录。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风降水变化。
小龙湾与和尚洞位置图
东北地区孢粉记录反映了距今9260年以来周边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揭示出适应强夏季风降水存在千年尺度和500年准周期性变化。在千年尺度上,夏季风降水强盛期出现在距今7000年至5500年,减弱期出现在距今1400年至300年;在500年周期上,降水强盛期先后出现在距今8630年至8370年、8080年至7820年、7550年至7280年等时段。
小龙湾栎属花粉与和尚洞磁性矿物记录
长江中游地区石笋磁性矿物记录揭示距今8580年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季风降水变化,在千年尺度上,季风降水减弱期出现在距今7000年至5500年,强盛期出现在距今1400年至300年;在500年周期上,降水强盛期先后出现在8560年至8320年、8070年至7820年、7570年至7090年等时段。
在千年尺度变化过程中,两个地区存在明显反向变化模式;在500年周期相位上,长江中游地区滞后东北地区约几十年到200年。我国南北方降水千-百年尺度不同步的现象与低纬度地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的频率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我国南北方500年气候周期,是叠加在全新世(全新世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万多年前开始一直持续至今)气候总体变化趋势上的。根据全新世总体趋势以及在500年自然气候周期背景下,未来200年,东北地区将终结200年的暖湿气候条件,长江中游地区将迎来更丰沛的季风降水。
据介绍,这项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高端人才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航
流程编辑:u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