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大夫祠访古记
去太原的人,一定会去看晋祠,除了晋祠,还有一处绝美的古建筑,就是窦大夫祠。
但是和晋祠的人潮相比,窦大夫祠则显得清净很多,我去的时候正值中午,到地方后发现没有游客,先是激动了很久,要知道,我在晋祠简直被挤成了肉饼。
窦大夫祠规模远不如晋祠大,但环境显然要比晋祠好很多,背靠烈石山,面临汾水,山清水秀,环境清雅。走出窦大夫祠还可以在水边玩耍一会。这样的清雅的地方,建祠立庙,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上图:窦大夫祠位置(张淼淼/拍摄)
窦大夫祠始建于何时,目前并没有确切年代记载,只知道宋代迁到今址,元代又重修,因此总体上属于元代的建筑,但又保留了宋、金、明时期的建筑风格。
上2图:最北段的乐楼,与窦大夫祠马路相隔(张淼淼/拍摄)
既然是“祠”,必然是是为了祭祀而建,所祀者,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窦犨(音:chōu),这个窦犨,封地就在今天的太原,此人不但贤才,而且做了很多对老百姓很好的事情,因此被神格化,供奉祭祀。中国文化有祖先崇拜的根由,但凡利国利民者,死后也大多被百姓立祠祭祀,甚至有些人尚且在世,因为功绩很大,也被人建了生祠。在死者的故乡亦或者建功立业之所建立祠庙有很多,比如湖南的屈原祠,襄阳的米公祠,合肥的包公祠,河南的岳王庙,山西的关圣庙等,在统治阶层的推动下,在全国又建立祠庙,其目的在于宣扬王化,稳定统治秩序,这样,就在全国各地存在了很多祠庙,如伏羲庙、城隍庙、孔庙等。
上图:窦大夫祠祭祀的主尊是晋国大夫窦犨(张淼淼/拍摄)
但,“祠”和“庙”又不完全一样,虽然两者都属于礼制建筑,发挥祭祀功用,但“祠”在意味上,远不如“庙”更神化,'祠'祭祀的一般都是人,是祖先,而“庙”里面祭祀的,则大多被神化了、或者了进入道教的神仙谱系的神,这是最初的含义,实际上到了北魏以后,祠和庙就已经共用了,没有太多的差异。
窦大夫祠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二进院落,除了马路对面的乐楼外,从南至北存留建筑有山门、献殿、大殿。献殿和大殿为元代遗构,山门为明代所建,山门两侧的窑洞及其上的钟鼓楼皆为清代所建。西侧鼓楼下有的石窑洞,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先生的研读经史之所,室外有老杏树一株,其状如虹,故而窑洞又名“虹巢”,不过现今关闭,进不去,其上的鼓楼也无法登入(右侧的鼓楼可以登上去)。
上图:鼓楼下的窑洞-虹巢(张淼淼/拍摄)
山门在明代曾遭遇大火,之后重新修缮,西侧墙壁上还留有焦黑的痕迹。山门南向两侧的墙壁上有四幅浮雕琉璃团龙,一侧为“升龙团”,另外一侧为“降龙团”,底纹绘有水浪、花卉,均为元代实物,技艺精湛,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整个山门为单檐硬山顶,南向面阔五间,北向面阔三间。其中北向的殿廊各檐柱之前施阑额及普拍枋连接,檐下斗拱双下昂五铺作,用材硕大,有元代建筑之风格。
上3图:窦大夫祠山南北向及右侧的文保碑(张淼淼/拍摄)
上2图:窦大夫祠山门墙壁上的元代团龙(张淼淼/拍摄)
上4图:山门北向及梁架、斗拱(张淼淼/拍摄)
上2图:山门梁架及斗拱(张淼淼/拍摄)
山门之北就是献殿。献殿,是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主祭人、有身份的祭祀参与者的活动场所。
窦大夫祠的献殿为元代建筑,清代曾经修缮,形态基本保存完好,四角立柱,柱身古朴苍幽,硕大无比。抬头看斗拱,为双下昂五铺作,翘角飞檐,酣畅淋漓。献殿进、深各一间,总体呈四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琉璃剪边,阳光下璀璨生辉,与恢弘的建筑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另,除了建筑本身,匾额、楹联、彩绘等也是可圈可点之处,如献殿前向悬挂匾额“灵济汾源”,后额枋上悬挂匾额“烈比鲁阳”,正殿檐下悬挂匾额“乾坤正气”,大部分匾额为今人仿制。
上2图:献殿正面及侧面(张淼淼/拍摄)
上3图:献殿内部空间(张淼淼/拍摄)
献殿最值得称道的还有上方的天花藻井,层层堆叠,一气呵成,落落不入俗套,舒朗而又精巧细微,从布局上看,一、二层为四边形,二层以上为八边形,二层两边又设有小神龛,融入易经八卦、天圆地方之传统文化神韵。
上3图:献殿八卦藻井(张淼淼/拍摄)
献殿和大殿前向衔接为一体,大殿明间的东西廊柱也是献殿的后檐柱。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檐下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明间的檐柱之间施板门,板门之上绘二龙戏珠彩绘图,土红衬色,上着深蓝色一升一降两条四爪飞龙,须龇龙鳞眉须必现,以粉红色火纹相衬,活灵活现,逼真异常。大殿正中央高坐于神龛之上的,就是窦大夫,美髯长须,风度凌然,造型丰润而自然,神龛之上悬挂匾额“乾坤正气”。
上2图:大殿明间板门(张淼淼/拍摄)
上4图:大殿外景及神龛(张淼淼/拍摄)
大殿左右有东西耳房,均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五铺作双下昂,为明代遗构。整个大殿的正脊及吻兽,均琉璃烧造,远远看去,胎胚厚重坚实,色泽鲜艳,是上等佳品。琉璃作为建筑装饰品,始于北魏,其烧造的材料是岩石的一种,涂上琉璃釉,再高温烧造,即可成品。因此,从琉璃的使用规模上,即可以看出该建筑的等级制度,以及该地区的富裕程度,窦大夫祠山门、献殿、大殿及东西耳房,均琉璃覆盖,其他装饰部件,如镂空的龙、浮雕的花卉等,也使用琉璃烧造,阳光下熠熠生辉,异常漂亮美观。
上4图:屋顶脊饰(张淼淼/拍摄)
上3图:大殿东、西侧耳房及西侧赑屃碑(张淼淼/拍摄)
经过上百年的风风雨雨,窦大夫祠愈发苍幽古朴,木构上的自然纹理依然清晰可见,斑驳的彩绘中透露着曾经的绝代风华,让人在参观中产生很强的岁月沧桑之感。
上4图:斗拱(张淼淼/拍摄)
另外,钟鼓楼位于山门东西两侧的窑洞之上,为清代遗构。山门南向隔马路是乐楼,为清代遗构,由两部分组成,南向为后台,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北向为前台,面阔三间卷棚顶。过了乐楼,再往前就是汾河,水势浩大,清澈见底;远处是苍郁的群山,山水相映,宛如画卷。我从窦大夫祠走出来后,在河边玩耍了一会,空气清晰,山明水秀,倍感惬意。
上3图:窦大夫祠对面的汾河(张淼淼/拍摄)
上图:山门西侧窑洞上的钟楼(张淼淼/拍摄)
另外,窦大夫祠东边有保宁寺,为明代建筑,与窦大夫祠是一体景区,大殿供奉主尊是关羽,配祀关平和周仓,为明代泥塑。与其他关帝庙中关羽通常所采用的站姿或者捧书夜读姿态不同的是,这里的关羽的姿势为坐姿,脸色呈黑色,眼光柔和,没有武将常见的那种怒目圆睁和杀气腾腾,胡须分为三段,与常见的胡须连鬓又有所不同。保宁寺的东北角原本有观音寺,供奉观世音菩萨,但在文革中破坏严重,如今已经不对外开放。窦大夫祠东南有民国建筑,为赵戴文公馆,我去的时候似没对外开放,因此也没进去参观。
上2图:保宁寺院落及大殿内的明代泥塑(张淼淼/拍摄)
距离窦大夫祠2公里处有净因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时间充裕,于是就徒步前往。寺庙掩映在村落之间,别有幽静之趣,到地方发现一个人都没有,终于把管理员叫出来,买了门票方才进去。净因寺由垂花门、卡墙隔开为二进院落,二进院落的正中为大雄宝殿及左右的罗汉殿和地藏殿。
上2图:大山林立、村落幽静(张淼淼/拍摄)
净因寺-大雄宝殿内的彩塑为明代作品,为了加以保护,如今已经用铁栏杆隔开。明间、东西两次间神坛上为三世佛,明间为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于属矩形须弥座之上,须弥座上下叠涩三层,皆有雕饰,束腰四转角处上下两枋间有负重力士,壸门处高浮雕蛟龙和花卉团。东方为卢舍那佛,西方为释迦牟尼佛;三佛东西两侧有两位护法神。
上2图:大雄宝殿外景及内部(张淼淼/拍摄)
上2图:大雄宝殿的斗拱及柱头兽面(张淼淼/拍摄)
毗卢遮那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东边为观世音菩萨,西边为大势至菩萨。神坛下东西两侧有两尊护法金刚。
上3图:大雄宝殿内部(张淼淼/拍摄)
上图:二进院落及左右两侧的观音殿、地藏殿(张淼淼/拍摄)
大雄宝殿东配殿为观音殿,主尊为众宝观音,两侧为18罗汉塑像,为明代塑造,经过清代补修,总体造像可佳;西配殿为地藏殿,主尊为地藏王菩萨,两侧为十殿阎君以及判官、城隍、看门小鬼塑像,经今人重塑,丑陋不堪,不忍目视,看久了恐怕要做噩梦。
上4图:观音殿内部(张淼淼/拍摄)
上3图:地藏殿内部(张淼淼/拍摄)
回到一进院落,主要看点为西侧依山坡而修造的大佛阁,大佛阁为两层歇山顶建筑,阁前台阶两侧垂带前的残缺石狮,为金代原物。阁内坐西朝东有一尊土雕大佛,极为稀有,中国现存的大佛,一般质地大多为铜、石、木、泥,而土质大佛则很少见。大佛为阿弥陀佛,高9.46米,佛像高额丰满,两耳垂肩,神态安详,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双手跌置于双足之上。阿弥陀佛两侧为站立泥塑菩萨,生态祥和自然,均为明代作品。
上图:大佛阁及内部的土雕大佛及两侧菩萨(张淼淼/拍摄)
上图:和文保碑合影
和管理员告别,离开净因寺,我知道在10公里处还有一处国家文物单位—多福寺,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回到太原市区,继续参观纯阳宫。
突然想到,去了那么多城市,走了那么多路,遇到那么多人,又参观了那么多的博物馆、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我发现,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只要没有遇到大的疾病、不公、迫害,就会很幸福,毕竟有悠久的历史,有辽阔的疆域,有吃不完的美食,看不完的美景,多少可以弥补一下,但疾病和不公最能提现一个国家的人本主义和精神内核,这个没有办法。希望永远都好。
本文写作时间:2021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