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到底学什么?学理论?学方法?首要的是学习中医思维

对于广大的我们中医养生爱好者来说,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学中医到底学什么?学理论?学方法?在我看来,首要的是学习中医思维。

有些大夫看了一辈子的病,也没有完全学会中医思维。传统中医学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们如何减少疾病,维持健康,延缓衰老的学问。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传统中医人特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中医的思维。

其中最重要的中医思维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思想,这两个基本观念或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预防疾病、诊断疾病和调治疾病的全过程。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养生也要学会用这种中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整体观念,早在中医圣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来。其简单的来说,就是指一个事物的完整性,不可分割性,以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可以称为整体观。

传统中医学和中医养生中的整体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首先说,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意思是说自然界是一个大的整体,人这个小整体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比如自然界的寒热变换,人体内也会有阴阳变换与之相应。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昼夜变换,会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各种影响。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自然规律的变化,合理安排我们自己的饮食、起居、工作和学习等,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维持健康。

例如,关于睡觉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习惯于晚睡、熬夜,然后白天老觉得没有精神、腰酸背痛,有些人甚至出现耳鸣、脱发、心慌等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一辈子,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都在睡觉,比如一个人的寿命有90岁,那么他睡觉的时间就占了三十年左右,可见睡觉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睡觉也要讲科学,该睡的时候就要去睡,不该睡的时候就不要睡。例如有些人熬夜了,第二天他就多睡会儿,想把睡眠补回来了,但是睡后仍然感觉头闷、乏力、浑身不舒服。看来。“补觉”也是不行的,最好不要熬夜。

这是为什么呢?在这方面,祖国医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简单的讲,我们的起居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去起居,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太阳出来了,阳气充沛,自然界万物都在活动,都在培养阳气,那么人也应该起床去活动,去养阳气。晚上,太阳下山了,阴气渐盛,而阳气渐衰,万物都该静,该收敛,该休息了,该养阴了,那么人也不例外,也该睡觉了,该养阴了,通过晚上睡觉充分养养阴,养养肾。

这样的话,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去合理安排起居、生活和工作,我们的身体才能阴阳平衡,才能维持健康。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起居有常”的养生法则。

按照上述的道理,如果我们的生活习惯违背了“起居有常”的养生法则,该睡觉的时候,你在熬夜,该起床活动的时候,你却在“补觉”。长期这样,你身体的阴阳平衡就被破坏了,尤其是严重伤阴了,(肾阴为诸阴之阴),伤肾了,肾阴精不足,即所谓肾虚了;而中医上认为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当你肾虚,肾的阴精不足,就不能濡养你的发,就就会出现发,不能濡养你的耳,你就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不能濡养你的骨,累及到你的腰(由于肾主骨生髓,而腰为肾之府),就出现腰酸背痛等现象。

整体观念的第二方面的涵义,就是指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和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当社会进步、社会安定、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时,人们所患的疾病也就会少;相反,当社会落后、社会混乱、社会财富匮乏时,人们所患的疾病也会更多,正所谓“国泰则民安”。

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尽量处理好,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公众之间等如果都能相互理解,合谐相处;这样,我们不管在家里、在单位、还是在公共场合,我们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情,从而减少由于情绪因素而致病。因为祖国医学认为我们各种不良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原因。

对于精神因素致病,现代医学亦有相似的认识。例如,高血压病,现在我国高血压患者约有2亿人或更多,而且这个数目,可能会继续增加,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与长期不良情绪的刺激,精神压力过大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保持良好情绪,可以减少疾病,因此情志调养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整体观念的第三方面的涵义,就是指人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核心,以经络为运输联络要道,把人体的内脏、骨骼、肌肉、皮肤、毛发连结成一个完整体。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简单的对症处理,而提倡先从脏腑、气血、经络角度,对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本质作出一个整体判断,即中医诊断,然后再依据这个诊断结果,再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调理或养生方案。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副作用”或者消除“副作用”,提高疗效,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

例如,关于减肥这个热门话题中,病人或者顾客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副作用问题;二是反弹的问题。其实,只要医者(或者操作者)在接待病人(或者顾客)时,只要本着整体观念,对其健康状况和肥胖的本质作出一个整体判断,然后再根据这个判断制定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在内的一整套减肥方案,那么,在减肥中的这两个棘手问题,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避免。

下面,我再讲讲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学和中医养生的立法之本,是在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或养生方案)时必须遵守的原则。它最早是由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提出的。

辨证论治,辨,就是分辨、辨析的意思;证,就是某个病发展到某个病理阶段;论治(施治),就是制定治疗(或养生)方案。辨证论治,综合起来说,就是指我们诊疗一个病人时,首先要通过详细的望、闻、问、切等收集病人有关的健康状况的资料,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对于病人总的判断,再根据这个判断制定出完全适合这个病人的治疗(或调理)方案,就叫辨证论治。

再说得通俗些,就是说我们在制定调治方案和养生方案时,要应尽量个性化,要因人而异,切不可死搬硬套,人云亦云。

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进行的养生保健行为,其实也应该遵守辨证论治的法则。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包括在选择食用一些保健品时也应如此。否则,这种养生保健行为,可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

一句话,自我养生也应该个性化(即辨证养生),才能真正受益于养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