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丨时代之音·张家声

时代之音丨赏析

声音记录时代  时代铭记声音

编者按

今晨(10月4日)5时50分,国家话剧院表演艺术家,朗诵艺术家、演播艺术家张家声先生,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86岁。
今天,我们再次推送“播博汇”于2018年7月30日刊发的《时代之音|张家声》,以表达怀念之情。

他是演播艺术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等历历在“耳”,曾被列为十大演播艺术家之一,被评选为“全国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

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出演作品曾获电视剧“飞天奖”;

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主演数十部经典剧作,并获全国话剧演员”金狮奖'。

本期的时代之音,我们共同走近张家声

人物履历

1935年    生于河北沧州

1949年    就读于北京国立回民学院(中等师范)

1952年    进入大厂回族自治县中学担任体育、音乐、美术、劳作教师,任教3年

1956年    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1960年   以全5分的成绩被分配到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前身)

1981年    荣获我国广播剧首届“丹桂杯”大赛“最佳男演员”称号

1984年    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列入十大演播艺术家

1988年    出演的电视剧《师魂》荣获电视剧“飞天奖”

1991年    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选为“全国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

2008年    参加“崇高的致敬”——抗震救灾优秀作品朗诵合唱音乐会,朗诵诗人李黎的作品《生命颂》

娓娓道来

沉稳厚重

亲切细腻

自然洒脱

控纵自如

播音风格

张家声朗诵《人民万岁》

    作品赏析

观张家声先生的朗诵,常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那样:“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试想,若没有入口与穿行过程中的曲径通幽,就很难在出口的开阔处一下子放开心胸。这既是审美接受规律,也是一种创作手法。张家声先生在《人民万岁》中,就把这种手法及其效果展示得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本诗的高潮部分应该落在最后一节的“人民万岁”上。但是,仅仅是意识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更要想方设法将创作意图落实到艺术效果上面。朗诵者在台上的“呼风唤雨”,是要在受众心中“翻波涌浪”,这才是艺术创作“能使无情尽有情”的高妙之处。那么,张家声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在前两小节,他语调适中,节奏舒缓,娓娓道来。到第三小节结尾处,忽然以湖南口音高呼一声“人民万岁”,顿时,伟人的形象、历史的画面扑面而来,受众的记忆瞬间激活,掀起第一重情感波澜;其后三个小节,他的语速渐渐加快,声调渐渐抬起,受众情感的湖水也随之扰动起来,兴奋与期待油然而生;来到第七小节结尾处,在语速极快,调门渐高时,突然一脚刹车踩下去,语流急停,声调急落,而这时,受众的情绪如同湍急的水流来到瀑布顶端,欲行而不可行,欲止却不能止,在这急剧的断裂和压抑处,情感的能量瞬间积聚起来,紧跟着便随着那一声响遏行云的“人民万岁”一起喷涌而出。

张颂老师在《朗读学》中谈到:“在思想情感的运动线上,在声音形式的起伏线上,总有某种制高点,它是朗读中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声音形式的突出点,作品内容的重点,落实目的的焦点。”在朗读过程中,“一定要像蜻蜓点水,旋而不停,落而不坠;像大军长驱直入,过关斩将,直捣黄龙。这样在达到高潮点时,便像重锤击鼓,一锣定音,振聋发聩,使人豁然开朗。”看完张家声老师的《人民万岁》,能让我们对张颂老师这番话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不过,如果我们的认识只停留在节奏把控与细节呈现上,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更进一步,从中窥视张家声先生的语言创作观念。这种观念首先是一种大局观。《人民万岁》的创作手法是由小入大,但这种设计的背后却是由大入小,由整体而至局部,是一种统领全局后的纵横捭阖,撒豆成兵。所谓“艺高人胆大”,正因如此,张家声先生才敢于大停大连,大起大落,才能把一个几分钟的“小作品”演绎出奇崛恢宏,荡气回肠的大效果。因此,读张家声先生的《人民万岁》,不能只停留在对于艺术效果的叹为观止,而应当对其背后的创作理念与实施策略深入揣摩,帮助我们跳出语言创作中“自动”的盲区,进入“自觉”的状态,早日达到“自由”的境界

大师之大,非在技巧,而在于其格局与气象。从这个角度看,《人民万岁》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大师之作!

阅听人:孙良

掌故轶事

钟情朗诵,从心出发

张家声朗诵过很多诗歌,他也特别喜欢朗诵,他喜欢在朗诵中那种入神的感觉。在接受中国播音网采访时,张家声说:“朗诵的规律就是四个字:理解表达。理解作品是前提,是基础,如果不能准确、深刻、丰富地理解作品,就没有权力去表达作品;但即便深刻地理解了,也未必表达得出来,还需要好的表达技巧。”因此,张家声理解作品是把作品本身消化,慢慢变成自己的经历,从而使作品的画面仿佛呈现在自己眼前。虽然是朗诵别人的作品,但是消化了作品后,再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向观众抒发,他认为这一点尤为重要。

张家声为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诵读艺术

小说演播,震撼心灵

张家声录制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苏叔阳的《故土》。播完之后接到许多来信,其中一封是用盲文写的。信上写道:“张老师,我们是盲人工厂的一群盲人,本来什么也看不见,听了您演播的《故土》,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感谢您,张老师,是您给了我们眼睛。”张家声十分感慨:“我的创作灵感,源于广大的人民,源于生活,我时刻没有忘记应该从生活中提炼感受。是他们深深地教育了我。我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些盲人说我给了他们眼睛,这是最高评价。我得了很多奖,绝没有这个奖高!”  张家声的小说演播,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未曾有过的美好,也张开了他们感悟生命的眼睛。

尊重舞台,做性格演员

每次上舞台表演前,张家声都要反复读剧本,揣摩角色,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想象,调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完成角色赋予的任务。他去酒馆看别人喝酒,观察到有人喝酒之后脸越来越红,声音越来越高,而他演的福斯塔夫就是这样一个处于喝醉状态的角色。为了更加贴近人物的形象特征,本是男中音的张家声在戏中变成了小高音。消化剧本之后,张家声通过想象变成另外一个“张家声”,因此他扮演的角色都有血有肉、立体丰满。作为一个老艺术家,张家声曾严肃地批评个别演员练功少,表演小品、相声时装傻充愣,剧场里居然还要导演“领笑”,这很荒唐,他希望社会舆论要引导艺术往上走。

张翼飞(左一)与张家声夫妇合影

《探望张家声老师》

今年(指2018年--编者注)六月底的一天,我准备去看望张家声老师。

我给照顾他的阿姨打了个电话,阿姨在电话里告诉我:张老现在卧病在床!

尽管去之前我思想上已有准备,但是,在我推门进屋见到张老时,心里还是非常的沉重难受:张老原本是一个胖乎乎的圆脸,现在,两腮塌陷,行动不便,对很多事情都记不清楚了。

可令人诧异的是,张老对有关专业的事却是记得很清楚。他在床上自言自语,说的就是他讲过的课、演过的戏、朗诵过的作品。

他对我说看我面熟,问我叫什么?我说我叫张翼飞。

当我说我是他的学生的时候,他用依然清晰洪亮的声音问我:“你觉得在舞台上朗诵、主持,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说最重要的是跟观众交流,他说:“非常好,没有交流就没有舞台艺术。

聊着聊着,他说:“来两句,我听听。”

他让我离他近一点,我知道张老耳朵已经不行了。

我就趴在他的枕边。小声的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我朗诵不下去了……

谁知道,张老跟我说:“继续啊,底下还有啊,'然后我死了’,是不是这内容?”

我说是,我说:“老师,就朗诵前面那些吧。”

他说:“我听到你朗诵,我很高兴,因为你现在开始用心说话了。

张老曾经说过,人这一生啊,最无情的是光阴,一个人现在20多岁,不可能永远20多岁,转眼就80了。

光阴对于现在的张老师来说,真的是很无情。

张老曾经说过,年轻人,趁着年轻,抓紧时间生活,活出质量

作为他的晚生后辈,尽一切可能有质量地生活,才是为老人最好的祈福的方式。

(作者张翼飞,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主持人)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编      辑  丨  王忆希

责      编  丨  胡子豪

轮值学者  丨  卢   彬

学术顾问  丨  曾志华

特别鸣谢

张翼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