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类冠心病综合征颈性类冠心病综合征是指...
颈性类冠心病综合征
颈性类冠心病综合征是指由于颈椎退变引起的酷似冠心病的胸部心前区刺痛、心律失常等症,又称颈性冠心病、颈性心痛、颈性心律失常等。由于颈椎与全身气血、经络、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颈椎的病变亦可导致相关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病变。
早在1927年Philips首先指出心绞痛样心前区疼痛可因颈神经根受压而出现,其后很多学者不断报告颈性骨关节炎病人有心前区疼痛的表现。DavidDavis曾记述颈性心绞痛的新概念,将症状解释的更为清楚,常伴有下枕部疼痛,眩晕和酷似心源性哮喘的呼吸窘迫症状。近年来,颈性心绞痛已列入心脏病专科领域中,并通过一些实验室检查指标与冠心病相鉴别。Jackson(1977)在《颈椎综合征》一书心脏一节中记载:当病人躺着或采取些不合适的姿势,或颈部过伸位时,感到心悸,或心动过速;或当颈椎急性外伤或关节退行性病变时,会产生无心电改变的心脏症状。这类心脏症状可能是由于支配横膈及心包的颈4神经根受刺激,或刺激了心脏交感神经之故。
一、病理特点
在颈性心前区疼痛中,有3种病理机制,分别为根性、反射性及自律性。根性是由于后根受累而产生的,表现为某些尖锐的刺痛,有其特异的分布区域,常沿着一定的清晰的皮肤节段,并且伴有知觉异常、减弱及反射的改变。在颈性心绞痛中的反射性痛,非常像前根受压或受刺激,沿着此水平的运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节段产生疼痛。
1.根性机制
众所周知,在种族及胚胎发育过程中,将围绕肢体的各自节段的皮肤支配节段和肌肉支配节段弄颠倒,如颈6、颈7、颈8的前后根均受侵及,按肌肉节段产生反射性心前区疼痛,按皮肤节段则产生根性肢体疼痛。颈椎病引起的心前区疼痛,为颈脊神经后根受刺激所致,因其疼痛分布区和心源性通过脊神经后根反射弧的内脏感觉反射痛相似,故二者易被混淆。压迫起源于颈6~胸1的胸前神经内侧支和起源于颈6~7的胸前神经外侧支可引起假性心绞痛。这些神经在功能上属于运动神经,不含有皮肤的感觉纤维,但具有粗感觉纤维。
2.反射机制
颈椎骨关节炎病变压迫其神经根产生的疼痛为弥散性质。前斜角肌痉挛压迫臂丛,痉挛的斜方肌夹压脊神经后支的分支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肋间肌痉挛和沿前支反射的肋间痛,亦可产生假性心绞痛。有人报告,刺激颈7前根曾使受试者感到胸闷与腋区疼痛,颈7与颈8神经根受刺激时,可引起胸大肌痉挛,且可并发肌筋膜炎,而且伴有明显压痛。刺激颈6~7神经根引起前斜角肌痉挛,颈7或颈8神经在臂丛部受挤压时,亦可出现上述同样后果。这种解释可同时说明胸部活动受限,胸部紧缩感和深吸气时发生疼痛的现象。
3.交感机制
颈椎病的心前区疼痛的发病原因,并不仅限于神经根的压迫和来自深部组织本体感受器产生的刺激反射,颈交感神经在其中亦起重要作用。颈椎间盘退变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紊乱,骨质的增生,尤其是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造成了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使之从节内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兴奋性增高,从而使血管的舒缩功能发生平衡失调,心脏冠状动脉的管腔由于血管平滑肌收缩、痉挛而变狭窄,造成供血不足、缺血、缺氧。如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受刺激时,不仅造成Barre-Liecu综合征,而且由于刺激冲动向下扩散,通过心下与心中交感神经支产生内脏感觉反射,从而引起心前区绞痛,甚至造成心律失常。
颈椎病的心前区疼痛,不仅类似冠心病的心绞痛,二者同时并存的也较为常见。一些学者曾注意到,颈椎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是否有激发作用。心脏脊神经传入系统与心脏产生疼痛反射的关系已被阐明,心脏痛觉冲动从心下与心中神经,颈下神经节与维氏攀到达星状神经节后,由上4(或5)个胸交感神经节通过交通支至相应的脊神经节,再经脊神经后根进入颈8至胸4或胸5脊髓节段,上升至大脑,产生心脏区和相应脊髓节段分布区的疼痛感觉。颈椎病的病变,不仅可累及脊神经后根,有时也涉及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从而可能对冠状血管产生反射性影响。当累及椎旁交感神经结构时,有冠状血管硬化的病人容易发生心绞痛。故有人认为,颈椎病对心绞痛的发作有“附加的启动机制”作用或激发作用。
另外,上胸椎(T1-3)损伤亦可产生类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症状,这主要因为上胸椎损伤通过胸心神经作用于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