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读69 人生阅读第一本获诺奖的名作《日瓦戈医生》厚重且广博得很
据说有这样的前沿:
当帕斯捷尔纳克郁郁而逝于莫斯科的郊外时,他颠沛流离充满痛苦思索的一生并未画上句号。三十年后,使他险遭驱逐、使他被深爱的祖国谴责申饬的《日瓦戈医生》终于得到公允的评价,诺贝尔奖重新颁给他的儿子
这一荣誉,对本应亲身领受却早已安息的帕斯捷尔纳克而言,也许只应了那句话:时代并不买我的账,而是随心所欲地强加于我。“生前的批判和身后的荣誉,都是强加于他的,这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日瓦戈医生》以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以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森林、田野、农村、城市,在大变革中的命运为探索主题,带我们思考真理、强权、革命对人民对个人的意义。
在民族国家命运的大口号下,个人生活不值一提,他们先有困惑然后有不满,于是这成了错误。 日瓦戈书中的言行,引发真实社会对作者的攻击,作者从关怀个人命运的角度,带领读者看着个体被抹杀生活被撕裂,不禁让人想问,造就了伟大革命的人们,你们是谁?
亦有人发此言:
读《日瓦戈医生》偶感碎片化的时间间隙中,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书里描写那个动荡不定的时期,小人物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想要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良知,做人做事,真的很难……
日瓦戈一生历经坎坷,却未曾放弃坚守自己的信仰与良知。人物形象,不是高大上,而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作者描述他和拉拉经历战乱,邂逅相遇,在乡村避难那些篇章,描写得很细腻,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由这个人物形象,我总会想起《静静的顿河》中的格里高利,一个同样充满争议,却有血有肉的人物,历经许多坎坷,却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最末一章,那些语言凝练的诗句,细细品读,书中日瓦戈一生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浮现,触手可及!这是这一年当中读到的让人思索最多的一本书。有空我肯定还会再次阅读的
真的字字箴言,击在了我的心上
与伙伴们再分享下有位读者细致入微的发现:
果麦版的《日瓦戈医生》是引进台版的,译者黄燕德也是著名作家,直接从俄文原版翻译过来的,除了个别字句还需要斟酌外,总体来说阅读体验还是美妙的。
我曾经认真对比过同一段文字的译文,黄燕德的译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它要比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好。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杰作,享誉世界文坛,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它既从宏观上如实记载了近代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又从微观上生动刻画了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复杂的人性,其中不乏自私、贪婪、暴力和黑暗,但纵观全书,更多的是善良、博爱、宽容和光明,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一个没落的旧时代贵族,仍保持着那颗善良而充满爱的心。在动荡和恐惧中,在不断的逃亡、艰难度日和极端状况下的抉择中,他依旧真诚、善良、纯真,总令人处于困境而不至于绝望,总能带着一份希望和信念。
这本书围绕着日瓦戈这个人,让读者从他的经历中、从他的视角,看见革命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无辜的平民在红、白两军的战火下被无情的蹂躏,不管你逃到哪里,都要面对战争和饥荒。书中很少能看到关于社会重要事件的具体而直接的描写,因为作品着重表现的不是历史真实本身,而是主人公在这些历史背景下的挣扎和人性的光芒。
或许不论是听到名著就望而却步,还是找件解读勇往直前,我非常欣赏下一位的爽快:
看了篇论文才懂它写的啥
在所有人都盲从时代潮流讴歌革命战争和胜利的时候,有这么个不和谐的声音反思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颠沛流离。
在所有人都三观极正抢着为革命献身的时候,有这么个人他躲到了荒山老林以求安定的生活却不得。
即使革命战争是正义的应当的有利历史进步的,但因此就能无视了它所带来的那些负面影响吗?
就不允许有人追求平稳安定的生活远离主流的乱离社会吗?
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个体言说之作。是一部描写苏联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作品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俄苏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涉及道德、政治、宗教等许多社会问题。
国内被禁,世界却获诺奖,作者死后二十一年才恢复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历史证明,它确实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
对此我十分认同,而且在第一次读完诺奖获得者的好书之后,我觉得越是厚重的书越应该反复地去读,可能确实要借助一些解读来达到更深的理解,但读完之后一定是受益匪浅的。
而且我们经常听到别人推荐读书的时候总是这样说,你读那些一下子就能够看通的书,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是那些需要你动一点脑筋加入自己思考,还需要爬一爬坡的,这样才对自己日后不管是赏析方面还是思考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