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泓边上的那些事(乡村往事系列之一)

乡村往事

孙大泓边上的那些事

文/石上

淮阴区的东北部,一条大河由南向北终年流淌。河水清澈透明,水藻肥美,其间鱼虾成群结队地快乐穿行。水面上不时冒出几串泡泡,偶尔有小鱼将头露出来,然后尾巴一摆,一个激灵,钻下去,混入鱼群继续潜游。小野鸭小水鸡尾巴一翘一翘的,警惕地在水面上边游边叫着,时不时的一个猛子扎下去,从十几米外的水面上再钻出来,继续游着。

这条河,名字叫作孙大泓。大河两岸,长着一排排粗壮挺拔的白杨树,像极了河两岸勤劳朴实的乡亲们。每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飒飒作响,似乎在唱着一首不老的歌谣。

王成龙家就住在孙大泓的西边。这里是典型的苏北农村,交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一直以来,连条像样的石子路都没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偶尔开过一辆卡车,村庄上正在干农活的乡亲们准会停下手中的活儿,眼睛盯着车子望,一直看车子开远了,才又低头继续干活。小孩子们则会十个八个一起,追在卡车后面跑,也不怕沙尘迷眼,就那么使劲地追赶着跑。跑累了,停下来站在那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后面,陆陆续续跟跑的是小弟弟小妹妹,还有较小的、没跟上的在后面张大嘴巴哭哭喊喊的,也都慢慢地跟上来了。

王成龙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刘老庄中学。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双庄联中毕业能考上刘老庄中学,是很让人吃惊的。当时,诺大的淮阴县乡下也就四所完全中学,也就是带有高中的学校。

由于离家远,只能住校。学校的学生伙食不太好,有的家里就会时不时地送些干粮给孩子,让孩子吃饱了好好学习。

王成龙家姊妹三人,玉龙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年龄之间都是相差三岁。成龙妈妈晚上熬夜将小麦饼烙好。那饼烙好出锅时,看上去黄亮亮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儿。弟弟妹妹就趴在锅台边,眼巴巴的盯着锅里的饼望,不时地抬起头问:“妈,这饼熟了吗?”妈妈就会说:“问什么问?没熟哩!”然后,又说:“这是留给你哥的!我们在家有稀饭喝。”趴在锅边的两个孩子还不甘心,流着口水,幻想着妈妈能给点饼吃。偶尔,一家四口分一块饼,也还真能吃到那么一点。毕竟,太饿了。那照见人影的稀饭太难喝了。

成龙妈妈将饼烙好后,用竹篮子装好,让成龙爸爸用绳子系好篮子,悬挂在二房梁上。过去的平房都有房梁,一共九根,房顶一根,两边各四根。一般人家都会在第二根房梁上设计一两个钩子。有条件的用钢筋钩子,没条件的就用木头钩子。平时挂挂篮子之类的,防止猫呀狗的偷吃食物。偶尔上街割点猪肉,也一定挂在钩上。

猪肉,也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买点,三两斤的,可不敢买多,穷,没钱。记得买肉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话:“给我称两斤肉,不要太瘦哦!”为啥不要太瘦呢?原因很简单,肥肉油多,那时肚里缺油啊!称来的两三斤猪肉就在二梁上悬着,猫常常在下面转来转去,会朝着二梁上的肉“喵喵”地叫上几声。孩子们也都会常往二梁上望望,期待着节日早点到来。过年了,黄芽菜烧猪肉,里面再放些山芋粉丝。锅盖一掀,热气腾腾的,菜香味扑鼻而来,个个馋涎欲滴,一个个像馋猫似的。

烙好的饼在房梁上悬挂好。早上,两个孩子起来后,看到篮子就想到了黄亮亮的发面饼。他们从门后找来竹竿,不停地戳着篮子,希望能弄下来一块饼。捣鼓了老半天,也没弄下来一块。碰巧,妈妈过来了。她一见这情形,拽过弟弟来,按在大板凳上,揸开五指,对准屁股就是狠狠的几巴掌,打得弟弟嚎啕大哭。妈妈一边打一边气呼呼问:“以后还偷饼不?”弟弟边哭边喊:“不偷了!不偷了!我再也不偷了!”妹妹早已经吓得大哭起来,眼泪鼻涕一脸的。妈妈指着妹妹大声地说:“可不许跟你哥学,要不然也要揍你!”妹妹吓得连忙摆着两只小手,嘴里乖巧地说:“妈妈,我不学哥哥,我不拿饼吃!”妈妈满意地点点头,出去做事了。

晌午时分,爸爸将篮子放下来,用布袋子装好所有的饼给成龙送去。爸爸送饼到刘中时,正赶上学生饭后午自习。爸爸悄悄地来到教室的窗户外,开始没出声。老师讲完题目,发现了成龙的爸爸。成龙爸爸用手指了指成龙。老师点了成龙名字让他出去。班级同学的目光一起看向窗外,成龙爸爸憨憨地笑着。

成龙红着脸出来,看到爸爸穿着打了补丁的已经发白的蓝褂子,开始埋怨起来:“爸爸,你怎么来了?多丢人,快走!”

成龙将爸爸带到宿舍,对他说:“以后不要弄这个饼!要就送点钱来!”

成龙的爸爸嘴张了张,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却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头也不回地走了。

孙大泓的河水依旧默默地流淌,就像一位老人在讲述着沧桑的往事。两岸的白杨树砍了又栽,栽了又砍。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孙大泓边的村民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石玉楼,笔名石上,江苏淮阴人。已经在报刊杂志电台等发表多篇文学作品。《作家摇篮》等杂志签约作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