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随想
布达拉宫随想
□胡卫星
对布达拉宫的心神向往、期盼之情无人理解。
这是六月的一个早晨,我来到了布达拉宫的广场上。高天蓝蓝,白云悠悠,昨夜的一场小雨,使拉萨的天气格外清新。路边的树,郁郁葱葱,人行道上的花卉挂着水珠,像珍珠一样明亮可爱。来自高原上的清风,吹得衣袂飞扬,整个人都有一种飘逸之感。是的,相对于江苏的海拔高度,我已经高漂了3700米。只轻轻地吸一口气,心里顿觉凉爽,如同在雨后的小巷石板上散步,格外惬意。街上的商店,除了都插上国旗和用汉文与藏文表明为何店外,与内陆的商店没有什么两样。街上的人来去匆匆,没有人顾及兴奋的我。然而,不一样的是,布达拉宫广场上以及东西两边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广场的中间,时常有藏民走到那里,很自然地停下来,面朝布达拉宫,或双手合十,或注目凝视,或鞠躬致诚,或跪地行礼。这些藏民的举止都是自发的,没有统一的要求,也没有时间上的规定。在布达拉宫的东侧,稀稀拉拉的树林里,有几个中老年的女藏民,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层较厚的塑料薄膜,两只手戴上类似拖鞋的的木板,先跪倒,然后高举双手,再趴下,两手贴着地面前推,如此反复,无始无终……毫无疑问,她们是在进行一种神圣的朝拜。此时的她们,脸上写着庄严,写着虔诚,写着期待,更多的是镌刻着时间的沧桑和空间的粗糙。
随着人群走近布达拉宫的墙角,刹那间,我觉得我将要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里的一切一切的故事与我没有一丝的联系,其中的人物与物件只存在于他们自己的时空里,我只是一个过客,最多是看看而已,听听罢了,灵魂深处一定是来去空空。
来到布达拉宫的脚下,导游就开始介绍布达拉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布达拉宫过去的介绍,大体上归纳起来就是一部建造史和斗争史。虽然导游面无表情,背书式、公式化介绍,但我似乎听到了人们为了争夺一城一池的金戈铁马的铿锵声,也似乎嗅到了厮杀呐喊的血雨腥风,明显地感觉到这宫殿的每一块砖上都浸泡了将士与奴隶的鲜血,每一块砖缝里都能走出一个痛苦的人来,不用说,每一面墙,都有一个故事,而一座宫殿里的故事又何止千万?随着导游的叙述,我了解了它的面积、东西长,南北宽以及共有宫室近千间……它坐立在最高的世界屋脊,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群,这两个“之最”,足以让我不枉此行,那路途上的气闷头晕和初到拉萨时的缺氧难受,此时化为乌有。也就是说,布达拉宫的唯一性,是任何名胜古迹所无法替代的,它悠久的历史,沉郁的人文,深潜的佛教,精妙的建筑……作为一个普通人,知道了这些,真是大开眼界,且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来去自由,真是一个幸运的人。而导游说到布达拉宫的未来,我更是觉得快乐与幸运。据小道消息,由于布达拉宫每年接纳的游客人满为患,这些游人多多少少会对这座由很多木制结构建造的宫殿有所损害,因而布达拉宫将有可能不再对外开放。也许,再过几年,到西藏拉萨游玩的人就可能不让进布达拉宫了,只能看看布达拉宫的专题片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些只能看看专题片的人,与我的身临其境,所获得的感受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人群,登上被磨得亮晶晶的层层条石台阶,穿过狭长的廊道,便是一座面积1500平方米的大平台,那是“东方乐广场”,广场的西边为白宫主楼,是旧西藏政府办公所在及达赖喇嘛居住地。而高居于白宫之上的红宫,是一座宗教建筑,由10余间佛殿及5间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构成。主要佛殿包括西大殿、时轮殿、圣观音殿等等。客观的说,我在参观整个布达拉宫的时候,不止踏上了九九八十一层多的楼梯,不止拐过了九九八十一个还多的弯,殿宇的金碧辉煌,多彩的壁画,铝金的佛像以及垂挂而下的华盖、幔帐,忽明忽暗的酥油灯,让你没有了时间的运转和空间的顺序,金黄色夹杂着暗红色主宰着的世界,让你凝固了思维,只觉得,人,恍恍惚惚如进入佛国境界。
在一个一千多间的宫殿里,在忽远忽近的经声紧紧包围的宫殿里,在宫殿里流光溢彩的颜色里,我早已迷失了自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我一个都不能确定,心里努力想证实一下自己还是一个有思维力有辨析力有判断力的人,其结果徒劳枉然。在一个拐弯处,看到几个僧人,有的背朝着我们,有的面对我们,有的蹲在那里,低声交谈,有的自言自语,只是,不管是谁,他们对不远万里来到的我,全然无视。也许,我们觉得这些僧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生活在这狭长逼仄的房间里,可能感到憋闷,一生只念这些经,从不朝劳晚息,从不春种秋收,必是枉度一生,不管是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对国家,一个人的价值都无法体现!然而,他们也许认为我们太俗太俗,没有信仰,没有意志,没有思想,没有未来,整天只为名利熙来攘往,到头来身体没得到恩泽,心境没受到净化,最后灵魂无法抵达极乐世界。或许,他们认为他们是行走在佛国的人,他们根本并且也不需要思考我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我们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存在。然而,他们之中有人拿着手机,他们要手机干嘛呢?是想与我们俗人交流吗?在那个朦朦胧胧,昏昏暗暗,没有了方向、没有了自我的境界里,俗人真不知道能和僧人说什么。我只知道,手机,那是科技产品,僧人应该是不需要的,他把经念好,悟透经义,那才是正道。这使我想起在安徽滁州醉翁亭旁的寺庙里,在河南龙门石窟的对面,僧人通过电脑音箱不间断地播放佛经音乐。我想,每一个大老远去寺庙的人,一定是想听听真人念经,而非去听科技成就的佛经。也许僧人也要与时俱进吧。
说起宗教,我觉得真是隔行如隔山。如果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到一个宗教之地,一定会产生许多的想法。只是,这个人的那么多的想法哪怕是多如牛毛,也只能让自己萌生更多的纠结、迷茫,还有困扰和无奈,而这些纠结迷茫困扰和无奈丝毫改变不了宗教之地的一草一木,更不用说,对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宗教思想有一丝的动摇,有的只是叹服宗教的伟大,宗教的深奥,宗教的力量。说到宗教的伟大、深奥及它的力量,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科学家也笃信宗教,而且是忠实的基督徒,比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等等等,这些科学家在崇尚科学时,并不排斥宗教,他们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果,令人仰望,他们对世界的贡献令人敬仰。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里,尤其是文革十年,我们接受的全是无神论教育,所有的宗教都属于迷信,属于反科学,属于反人类,是骗人的东西。以至到了1989年的秋天,我在南京栖霞寺里看见有人跪着烧香拜佛时,心里既可怜他们的轻浮,又鄙视他们的无知,一跺脚出了栖霞寺。现在想来,是我无信仰的无知可怜,还是我就是一个没有精神乐园的在荒芜之地迷失的羊羔?我真不知道。再回过来说藏传佛教,它至少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如果说在它创始之时,是骗人的邪说,那么,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它难道还有骗人的能量?有一句话说得好,存在即合理,客观的说,宗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和努力,只是这种形式和努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境地,它还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漫长的岁月才能让所有世人认同和接受,或许,根本就没有一种宗教能让所有世人认同和接受,但宗教一定有本质的内涵,即有助于我们人类的认识、思维、学习与生活,否则,我相信,它早就自生自灭了。
有一年,我教高三,在教学现代文阅读时,有些文章在个别处涉及到上帝和佛,有学生问:老师,我们在乡下的奶奶和妈妈星期天都去教堂做礼拜,信仰耶稣,这到底是不是一种虚无的东西?要是以前,我会立马断言,那是迷信!可是,我现在不了,因为国家政府允许它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奶奶和妈妈,有这个需求,她们一定从中获得了什么,只是我们不知道。既然我们不知道,我们局外人就不该说什么,就是说什么也苍白无力。于是,我说,不能说她们信耶稣是一种虚无,她们选择信耶稣是她们的自由,这是当今时代赋予她们的权力。我只能说到这。
站在布达拉宫最高点俯瞰拉萨城的时候,感觉到布达拉宫的雄伟庄严且居高临下,城市街道芸芸众生忙碌的身影,那是他们在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他们也许对风和日丽中的布达拉宫早已习以为常了,看见与看不见,都无所谓,但我却不然。思来想去总觉得有些问题无解,比如,几世几十世的达赖喇嘛,他们在位的时候,出宫前呼后拥,进宫千人服侍,人间的百味尝尽,人世的万福享尽。等病逝后,仍然被供奉着,一直到今天,而且还将延续下去,而且还不知道延续到哪一年那一月哪一天。他们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且在藏民心中,他们怎么就变成了一个神?而且是让藏民心甘情愿顶礼膜拜的神?这一定是宗教的力量!全世界天南海北的人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为了一睹他们的墓冢,不远万里来看看他们……那么,包括我在内,看什么呢?是看他们往昔阳间生活的荣华富贵,还是想象他们阴间仍有着如此般高的待遇?我真的不知道。
走出布达拉宫,身体里流动着一种神秘庄严的宗教意识,思想仍穿越在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虚幻的世界中……可刚刚走下台阶,那些卖各种藏族工艺品的小贩就盯上了你,“大哥”“大哥”地叫唤,一直陪你走上好一段路程,全然不顾游历了近千年宫殿的你仍沉浸在布达拉宫的历史河流中,也不去并且也不会感受被那些许许多多的人物事件所涌起的千头万绪正包裹着的你无法厘清而带来的困惑,他们只希望你买他一件价值10元或20元的小物品即可。那么神圣的布达拉宫,成了他们赚取小利的道具。
已过耳顺之年,杂七杂八的书读了点,高山流水去过一些,朋友交了几位。一同去西藏的朋友中,有信佛教的,有信伊斯兰教的,也有如我一样无宗教信仰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四十年一直持续交往的好朋友。这辈子,本人与宗教不会有缘了,但从此,我不会再鄙视或轻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了,因为,他们有权在他们的宗教里过着美丽童话般的生活。
2019年2月19日
胡卫星,生于1958年,高级教师,曾供职于江苏省淮州中学。爱好文学,在《中国青年报》《文学报》《少年文艺》等报刊发表过作品,在《语文教学之友》《中学生阅读》《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发表过论文,在《中华活页文选》《语文学习报》《语文知识》等报刊上发表现代文阅读训练和高考模拟试卷多篇。
扫我
带你一起看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