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众生相

  

偶尔和婆婆聊起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老人总把她的教育方法做为成功经验说给我听,小孩子不用总管,用不着事无俱细,长大了自然而然就懂事了。其实她是摊上了自成人的孩子了,没有过高的目标和要求,自然就落了个轻省。人分三种,自成人,管成人,管死不成人。自成人的懂得自律,只需略加引领,自然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管成人,属于接受能力强,有灵性,但受外部影响大,容易见异思迁,缺少自我约束和坚持,一旦接触到不利于成长的人或环境就会错入岐途。这就需要家长多费心思帮助取舍、定规矩,严要求,才会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光明;管死不成人,不是人本身有问题,是大人错过了立规矩、讲道理的最佳时机,一味地溺爱和姑息小错,等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想管了,已经来不及了。

女儿的教育,一直都是我一个人的努力,先生除了惯孩子的吃喝玩,至于学习的内容、怎么去学一色的不参与,偶尔也会发表些反对意见,弄得爷俩一谈到学习,就会带着情绪,先生一直不赞成鼓励教育,即使真的可以,他也很少在孩子面前表露过一丝的满意,再加上情商低,越人多的地方,越会鸡蛋里挑骨头地大声说孩子的缺点,有时候弄得场面过于尴尬无语。

先生爱孩子,从小到大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心思,对孩子表现出的缺点,只要不是太过格,一味地选择姑息。慢慢地孩子在先生的溺爱下,越来越任性,偶尔也会学着先生的样子,口不择言地强势地和先生辩论。先生背后抱怨女儿对他有些不够尊重,我告诉先生,尊重是自己挣来的,规矩也得是你亲自告诉她。可以惯吃惯喝,不能惯成没规矩。

很和谐的午饭时间,饭桌上听孩子讲画画班里的故事,讲老师的成人高考的面试,讲老师向女儿打听以前学员的近况,爷俩的来言去语地说来说去,话题转向了性格是否适合学画画,先生把压在心底的不赞成意见凝结成言语犀利,孩子也是想维护一份热爱和坚持,两个人的语调和语气都超出正常范围,在女儿爆豆般的争辩措辞中,先生听出了不尊重的字眼,抬手一巴掌打在孩子脸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空气凝固了一般,措手不及,谁都没来得及反应。女儿捂着脸,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我示意孩子离席,先生也许后悔自己的鲁莽,嘴上叨咕着,就得管管,要不太没规矩,我轻轻地说了句,你管的晚了点。

怕孩子一时接受不了,屋里屋外地跟着,帮她准备下午画画课用的材料。正常的接送,爷俩都因为一场闹剧变得清醒。一切平息后,把孩子叫到跟前,一点点地分析中午的事,孩子性格开朗,也没把长这么大有数的挨打当回事,但也确实长了记性,在爸爸面前可以顽皮可以嬉戏,但绝不能用不尊重的措辞,懂礼貌得从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和父母的身份、能力、有多少财富没有任何关系,就凭给过你生命,爱你胜过自己,就凭曾经把你举过头顶,曾经风里雨里地接送你,就凭给你买最好的零食,带你玩最好的游戏……。

孩子的教育,就得从小开始,正因为小,不懂事,才要教才要管,要是总以小为理由,姑息所有的不懂事,等长大了,意识到得管时,已经管不过来了。第一次去婆婆家就对家里的吃饭习惯感到好奇,两位老人忙活了一桌子的饭菜,等吃饭时,不是选择溜边,再不就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让小辈先吃,刚开始,习惯了长幼有序规矩的我,确实有些不习惯他们家的规矩,架不住妯娌和老人的礼让,只能随了他们的习惯。

十几年过去了,周围的孩子都长大了,还保持那个自家规矩,当婆婆上桌吃饭时,一桌子的年夜饭已经让几个小孩搂得杯盘狼藉,婆婆看着还在灶前忙碌的公公不免心里有些许的不舒服。嘴上叨唠着,这些孩子大了也一样的没规矩。没规矩的不是孩子的错,是在他们需要大人立规矩的时候,大人给予过多的宽容和溺爱,让他们从小到大都被暗示,回奶奶家吃饭就可以这样放肆,这样不讲规矩,如果不先吃,爷奶就不高兴,如果速战速决,爷奶就会等得更久些。爷奶就是喜欢看孩子们在自己面前的为所欲为的样子。索性把孝道演变成一份无所顾及,做爷奶喜欢的样子。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更欣赏小时候没少管教我们的三叔,很多饭桌上的和做人的道理都是三叔教的,也是一个又一个受罚,让我们长了记性,知道了规矩,小时候因为总被黑脸,特别抗拒三叔,看见三叔,就会想起那些规矩:饭前得洗手;蘸酱不能咬一口再蘸;大人不上桌,小孩不能上桌;有客人在,小孩不能入席……。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明白了三叔的那些规矩不是嫌弃不是厌烦是在教会我们做人的规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