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谈班克斯自毁画作:再反叛,也逃不出一场“猫捉老鼠”的永恒游戏

'We just got Banksy-ed.'

这大概是近期艺术圈最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

自毁名画作品之后,班克斯又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引用毕加索的名言,“毁灭的冲动也是一种创作的欲望”。

相比于只关注销毁作品事件本身,其后引发的一系列反应才更值得回味,正如当年杜尚用一个小便池颠覆了艺术的陈旧和拘泥,从而成为一次艺术境界的新开端。

无论班克斯(Banksy)这位“硬核”街头艺术家做些什么,似乎总能引起艺术圈的一阵波动,但可能有多少人爱他,就有多少人厌恶他。

对于这次自毁作品《手持气球的女孩》,有人赞许他抗议消费主义、挑战艺术市场,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又是一次营销天才的自我“炒作”。

还有人认为,其中最讽刺的是,无论艺术家本身如何抗议,最终还是将被纳入艺术市场,成为市场行为从而体现价值。

这可能是艺术世界里最难以协调的永恒矛盾,正如道长在这集《八分》里所说——

在艺术里颠覆,再被体制吸纳,这是一个猫捉老鼠般永恒循环的游戏。

Banksy曾在自己的作品被高价拍卖后,

在自己的网站上吐槽:

“真不敢相信,你们这群白痴真的会买这些垃圾。”

艺术家刚要颠覆艺术圈,

很快又被艺术圈吸纳了

讲述 | 梁文道

来源 | 八分

如果你比较留意近期新闻,大概会注意到有一个关于艺术的新闻,尽占国际各大媒体的显著版面。

那就是英国著名街头涂鸦艺术家,而且直到现在他的真实身份都还是个迷的班克斯Banksy,他有一幅非常有名的画,叫做《手持气球的女孩》,这幅画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成交的那一刹那,画作居然自动销毁。

原来,这幅画的画框里装置了一台碎纸机,当拍卖槌敲下去的一刻,这幅画突然自动下滑,穿过碎纸机变成了一条一条的纸片。

这幅画原本被拍出了104万英镑的高价,现在大家都还不知道这事该如何收场。

关于这件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或者你更感兴趣班克斯的真实身份以及他过去究竟有哪些精彩事迹,不妨可以看一看我们在周一,有一篇很详尽很精彩的文章专门谈及班克斯,他这一辈子惹人争议,非常具挑拨性,非常大胆,又非常颠覆,甚至在他的作品里带有许多政治意蕴。

但是,我今天想要与你谈论的,是关于这件事引起的另一个争论。这个争论是什么呢?

1

“以破坏为创作”,

被毁掉的作品反而更值钱了

我们在国内国外同样都能看到,很多人质疑这是一次炒作行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怀疑?

那是因为苏富比拍卖行也已经表示,经过艺术家这样自毁作品的行为之后,被拍卖出去的这幅已经碎掉的画作,可能将变得更加值钱了。

班克斯其实一向就以在街头绘制一些很颠覆很大胆的作品,或者在艺术馆内做一些挑战艺术权威的行为而闻名,这一次他等于又再度挑战了艺术圈或艺术建制里一个很显著的机构——拍卖行,通过用遥控装置亲手毁掉自己的画这种方式,而且是在拍卖成交的那一刹那。

这充分表明了班克斯的颠覆性格,他大概是不同意自己的画被这样拍卖,或者他就是故意捉弄那些拍卖他画作的人,这样一个介乎于恶作剧与颠覆行动之间的行为,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班克斯”做法。

也就是说,这幅画被破坏之后,反而可以当成是班克斯对他原来画作的二度创作,那就是一种“以破坏为创作”的表达方式。

如此一来,这幅作品说不定就将变得更加值钱,而且今天已经贵为全球涂鸦界第一红人的班克斯,他的名气也更上一层楼了。

这么说你可能会认为太阴谋论了,我们怎么能够去怀疑一向关心弱势群体、底层人民,勇于挑战警察挑战国家机器,更不要说挑战艺术机构的班克斯呢?!

但如果你对现代艺术史有一点了解,你就会明白这样的怀疑其实并不算过分。

我们看理想即将提供的另一档音频节目,王瑞芸老师的《10件作品里的西方艺术史》,就很重点地提到了一个20世纪艺术史上,分水岭式的、或者说里程碑式的杰作——那就是法国大艺术家杜尚的作品《泉》。

作品《泉》其实是个男性厕所里的小便池,但是杜尚就把这么一个小便池翻倒过来,然后在上面签上了他自己的大名,便送去了一个自己标榜展出前卫艺术的展览,说这就是自己的参展作品。在当时,自然是令展览的主办方异常愤怒,觉得杜尚怎么可以这样来拿他们开玩笑。

这其实是一个我们今天看起来很恶搞的一件事,但是却在艺术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什么?你去听听王瑞芸老师的节目就会知道。

2

当艺术品被写进艺术史之后,

是否就已经失去了它的颠覆性?

而我讲这件事,是想提及另一点,当年杜尚这样一个带着玩笑性质的挑拨行动,他是要挑战艺术机构,挑战艺术建制,挑战画廊艺术馆,挑战背后那些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审美判断、他们对艺术品的看法,这件艺术品如果能称之为艺术品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话,那就在于它挑战了当时现存的对于艺术品的定义

但是,当这件作品真的被艺术馆接纳了,被写进艺术史了,成为今天全世界很多艺术爱好者都知道,并且很渴望一睹真容的在博物馆里珍藏的作品的时候,我们是否能说,这件作品其实早就失去了它的颠覆性,已经成为艺术建制机器的一部分了呢?

从那个年代这件作品开始,这种矛盾就永恒存在。

这种矛盾即是指,一方面艺术家想挑战很多东西,它有时候只是挑战艺术圈的潜规则,挑战艺术界,挑战艺评家,挑战他的同行、他的老师,挑战艺术学院,有时候他要挑战的东西,甚至是一个国家机器,是整套社会制度。

比如西方艺术家有很强左翼传统的那一批人,就要挑战资本主义,挑战市场经济。怎么去挑战?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创作一些没有办法在市场上买卖的作品。

因为他们认为,既然我们说艺术是要超脱功利的,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艺术家是为了创作艺术而生的,那么当艺术品沦为市场上被人拍卖的一件商品,难道不正是违背了它的本质吗?

所以,有一些艺术家就想做一些“不能够被买卖”的艺术作品。可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能够被买卖?

我在30年前,很不好意思的讲,也曾经做过一些行为艺术与装置艺术。那个年代我很热衷于一种今天我们称之为“行为艺术”的创作,英文里的表达是“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s)。这种艺术形式是美国当年的一位先锋艺术家阿伦·卡普罗(Allan Kaprow)在50年代创造出来的。

简单而言,它是一种在日常生活环境下,莫名其妙突然发生的一连串的行为和事件,但是这是一些艺术家刻意制造出来的事件,那么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艺术,就叫happening(发生了)。而发生出来的这些艺术,它是在一瞬间,在一个公共场合也好,在其他什么地方也好,一闪而过的,由此它就无法被买卖了。

能够买卖的那一定是个商品,而商品是什么?商品或者能够被视作商品的艺术品,必须要有永久性。比如一樽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一幅达芬奇的画,尽管会随岁月耗损,但是我们很希望它能够永恒保存,好好的珍藏起来,用各种的技术去保持它们不变,这样它的价值才是永远长存的。

但是像卡普罗这样的艺术家,他就要反其道而行,做一些根本不可能长存,甚至是一瞬间就结束的艺术品,或者近乎于自毁的艺术品,有点像今天我们看到蔡国强用烟火做出的艺术,是一瞬间的,烟花般灿烂,然后留下的就是一些纸碎。

但是问题来了,哪怕像蔡国强的这类作品,它最后还是会留下一些痕迹,而这些痕迹仍然会被当成是艺术曾经存在过的见证,或者甚至是艺术品二次创造出来的产品,它仍然可以买卖。

于是,又有另一种艺术家,他们在1970年代的时候在美国创造出一种艺术叫做“地景艺术”,这个艺术不是一张纸上画出来的东西,不是用大理石雕出来的东西,甚至不是一般我们所见的装置,而是改变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和风景。

最有名的罗伯特·史密斯森(Robert Smithson),他创作的螺旋形防波堤,这样的一件作品是在一个偏僻的荒郊野外存在的,一般人根本看都看不到,远离艺术群体或艺术市场最活跃的大城市都会地带,而且因为荒郊野外受尽日晒雨淋、风吹雨打,它还会随之不断变化,它就不具备什么永久的性质。

不过这样的作品,仍然能够被一些政府机构保留下来,成为政府承认的一些艺术杰作,于是艺术家就要不断地在想办法要创作一些艺术,去把边界推得更远,要挑战一切权威。

3

涂鸦艺术家从边缘挑战社会秩序,

再慢慢地被体制吸纳,最终成为体制一部分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出现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把过去原来就已经存在的一种东西,改变成另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那就是涂鸦。

涂鸦很有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古人就已经会在山洞壁上涂涂画画,甚至最近有考古学家发现,埃及一些当年修筑金字塔的工人,在埃及法老的陵墓边上,原来都随手写画了一些涂鸦。

但是这些涂鸦在过去,通常是用来记录,或者表达自己的某些不满和愤怒,有时候只是自己认为好玩的东西,在美国也可能是一些帮派划分地盘的隐藏记号。

可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一群涂鸦艺术家,他们无论是否科班出身,都具有各种各样的创造力,试图把涂鸦变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但不变的是什么?就是保持涂鸦的挑战性。

我们小时候在学校洗手间的门上写画的那些涂鸦,里面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学校所不允许的,老师更不会喜闻乐见的,甚至连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这批涂鸦艺术家也就是要继续挑战这些社会的秩序和道德,甚至是整个政权的底线。

可是我们看到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这么一批原来在街头很有名,甚至常常因为在街头作画而被人逮捕的涂鸦艺术家,也都开始登堂入室,开始陆续创作一些在画布上的作品,随后也慢慢变成艺术殿堂里的名人。

比如说最有名的,或者说地位相当于当年的班克斯,尽管没有那么政治性的一位伟大艺术家——凯斯·哈林(Keith Haring)

他那个时候画过的画,你一定都见过,比如说一些对着天吠叫的狗、跪趴着的空心人。

那个时候,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在访问他作画的过程中,还直击到他现场被警察抓回去的场面,这反而让他一下声名大噪。

另外一个跟他同世代,也和他是好朋友,而且都是属于美国波普艺术教父安迪·沃霍尔那个圈子里的一位涂鸦艺术家,就是海地与波多黎各的混血美国移民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他曾经用沙某这个名字在街头乱涂乱画,但是他的画非常有震撼力,被人认为是新表现主义的杰作,后来他也迅速从一个街头流浪汉变成坐拥名车美女的名流。

当年那些涂鸦艺术家都走过类似的道路,从在边缘挑战社会秩序,慢慢地被纳入社会建制里,成为体制的一部分,他们的作品也都是能够被高价卖出,被人收藏。

由此可见,所谓的在艺术里颠覆,再被体制吸纳,好像是一个猫捉老鼠般永恒循环的游戏。

艺术家刚想要做什么事去颠覆艺术圈,很快艺术圈又把它的范围扩大,将其纳入其中。

4

围绕涂鸦艺术的争议,

是现代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插曲

与艺术圈齐头并进的,就是这些拍卖市场,因为一旦有要收藏这些很具颠覆性作品的收藏家和画廊、艺术馆,你的作品就会有价值。

于是到了后来,有一些艺术家想到了如何让自己尽快成名,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拍出高价,那就是一开始以一个颠覆的、挑战的形象冲进来让更具反叛精神的年轻人着迷,让大家惊讶于其能力和勇敢大胆,然后很快便被人记住并承认了,接着就赚钱了。

比如,有另一位美国曾经一度很受欢迎的街头艺术家Marc Ecko,这个人现在是个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他甚至出过一款电子游戏,是以涂鸦为情节的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里讲的就是一群喜欢涂鸦的青少年,如何对抗一个极权政府,玩游戏的人要在这个游戏里想办法逃避政府的追捕,然后四处作画,最后凭借你的涂鸦号召革命,颠覆掉恐怖的极权政权。

这样一个很吸引年轻人,看起来很反叛,很有颠覆色彩的内容,可它是个什么?是个能够大卖特卖的电子游戏,这难道不是很讽刺吗?

最后,我们说回班克斯,班克斯到目前为止,其实也有很多作品已经在拍卖行里出现了,我觉得这无可厚非,艺术家也是人也得活。

可是尽管他做这些事一样会进入市场,但是他仍然在街头,不断以各种各样的作品挑战权威,很值得敬佩的艺术家。

班克斯曾经有过一部纪录片,拍跟他有关的一件事件,叫《拯救班克斯》(Saving Banksy),是去年出的一部电影,在烂番茄网站上得到100分的佳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里面就讲到了刚才我所说的这种矛盾的一个终极体现

故事说到,2010年他去了美国旧金山一趟,依旧满街作画,而后很多人都赶着去看,因为他是如此有名的涂鸦艺术家,但是当时的旧金山政府是不准这样涂鸦的,于是就纷纷要求那些业主抹掉他的作品,大家当然都觉得很可惜。

其中有一件残余下来的他的一幅典型化的签名性作品——老鼠,这么一幅作品在一家酒店的外墙上,就有一位收藏家要把它取下来。

图片来源豆瓣 | 艺术收藏家(本片的主角之一),自费约$4万,试图拯救Banksy涂鸦作品。

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这幅作品,他拒绝了70万个人收购的开价。

不过,这个收藏家是真心是喜欢班克斯的作品,而不是要购藏。他把它取下来,下定决心要捐给美术馆,而不收取一毛钱,他自己花了钱和酒店业主商谈把墙拆下来,还不收任何价钱要送给美术馆,可是问题是,兜了一圈却没有美术馆要这幅作品,为什么?

尽管班克斯的确大名鼎鼎,美术馆的馆长们也都很喜欢,但是他们要收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必须经过他自己本人的授权,可班克斯是不可能授权自己在外面的这些涂鸦的。

他一旦授权,那就即表明那些真是他的作品,他签了名认了,那也意味着他犯法了,就要面临抓捕。

所以这不可能怎么办?于是大家都不肯收,反倒出现了这样一个艺术经纪人,在世界各地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把班克斯画在公共空间上的那些画取了下来,可这位艺术经纪人并不是要拿出来捐赠,而是要拿去拍卖行,以高价拍卖赚钱。

这个经纪人很混账,他拍卖这些作品,赚尽了所有的金钱,但是绝对不会分回给班克斯。

图片来源豆瓣 | 原本画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隔离墙上的作品,被挪移到艺术展览厅内展示。

(随后被拍卖,被私人收藏。一切都没有获得原作者Banksy的允许,他也没获得一分钱)

因为他会认为,班克斯你不是不敢承认这是你的作品吗?我也没办法。我很想把钱给你,可你不现身我又怎么把钱给你呢,对不对?没办法了,那只好你画在公共空间上的那些画就都归我了。

甚至有人还认为,班克斯也的确不能抗议什么,尽管他抗议这种行为,但的确是他先在人家建筑物的外墙上画了作品,也没问过人家是否同意。现在人家不问你就把它拿下来去拍卖,你恐怕也做不了什么。

这个经纪人还想向刚才说的那位收藏家买他好不容易拯救下来的班克斯的作品,于是故事就卡在这里了,收藏家死活不愿意卖,经纪人却死活都想买到。

围绕着一个涂鸦艺术,能够惹出这么多的争议,这就是一个现代艺术史上,颠覆建制以及被建制吸纳永恒循环的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插曲。

本期八分问答

 本期提问【提问者 | 小严 】:我想问问老师有没有关于处事哲学或是说话办事圆滑的书推荐,我自己想学习一下。感觉刚进入职场,为人处事比较强硬,想看看这方面大家的书,谢谢!

欢迎分享今日八分·图签

(0)

相关推荐

  • V艺术| 涂鸦从街头走入空间,玩转新潮时尚文化

    舶乐汇ONBOX--V空间媒体互动平台 (品牌.设计.艺术.生活指南) 街头艺术,涂鸦墙 在北京798这样的艺术区屡见不鲜, 涂鸦艺术甚至成为各大时尚空间, 商业项目的艺术特色, 以自由奔放的色彩和特 ...

  • 梁文道谈《1917》:没有人应该成为“代价”

    ' 没有人应该成为其他东西的"代价".把一个人当成代价,就相当于把他当成工具.我信奉康德的伦理学学说,所有伦理道德的目标,都不应该是以他人为工具,以他人为代价. 人,就是目的. ' ...

  • 梁文道:一个虚构的奇案,所折射出的世道人心

    是大家都一起饿死了,还是说选一个看来病得快不行,反正得死的人,把他吃了,又或者至少把他那份口粮夺过来,好拯救大家的命,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呢? 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本比较薄但很重要,而且非常复杂的小书,叫 ...

  • 直播回顾丨陈传兴×梁文道:叶嘉莹先生渡过苦水,也在苦水里普度众生

    直播简介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是苏轼,是韦庄,是陈曾寿,也是叶嘉莹先生.95岁的她命途多舛,但对诗词的喜爱长存不灭. 近日,叶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本次直 ...

  • 梁文道 :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

    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 作者 | 梁文道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 ...

  • 梁文道:我们被刺激和满足的究竟是什么?

    梁文道:我们被刺激和满足的究竟是什么?

  • 梁文道|只看一些你能看懂的东西,这种做法是很傻的

    带着审慎的眼光去看坊间很多畅销书, 看读不懂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梁文道 01 借用法国思想家布朗基的话: 所谓的阅读,就是让人得到自由,让作品得到自由.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读书的时候几乎都 ...

  • 梁文道:读书也很危险

    读书也很危险 01 书会让人变化,会不会变得更好呢?我非常有疑问. 前几个月我在报纸上看到墨西哥有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警察过去是出了名的"混帐",聚赌.喝酒.不干事,贪污汇款等等, ...

  • 梁文道:奢华容易,教养很难。

    柔如彩虹 Richard Clayderman - 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精选 奢华容易,教养很难 文 | 梁文道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 每一 ...

  • 梁文道:哲学原来是无力的

    有一天,一定是因为自己正处于极端自悔与自疑的处境,看着满屋子的书,竟然生起无边的陌生感.我突然觉得,就算读了再多的书,毕竟是和自己无关的.回想二十多年前,之所以开始对哲学感到好奇,无非就是想知道生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