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抄得好,照样能得第一名,赵匡胤是郭威的好学生
(07)好老师与好学生
有句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用在郭威和赵匡胤身上实在是在合适不过了,郭威和赵匡胤那绝对是天造地设的好师徒。
师父教的好,徒弟那更是照猫画虎做的好,郭威与赵匡胤的关系,更像是现在的师徒关系,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都在认真的听老师讲课,而赵匡胤是听课最认真,也是后来最有出息的那个。
做了郭威亲兵的赵匡胤有幸亲眼目睹了郭威是如何平叛的,打仗是人类所有学问中最高深的,也是最危险最难学的,而赵匡胤的第一个老师就是那个时代最顶级的将军,这样的学习环境的确是当时最好的。
但这并不能成为赵匡胤成功的充分条件,因为当时这样的学生很多,而且赵匡胤说到底,只是一个兵,郭威压力大,任务重,秘密多,根本没有时间单独教赵匡胤。
现在学校的学习系统,本质上是反人性的,但这也是人类知识储备的必然结果,是没有办法的事,最符合人类天性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原始的教学,要学会一样东西,看着老师怎么做,你照着做就行了。
这个认识可不是现在才形成的,古人其实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也并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所有才有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感慨。
亲身经历与从书本上看到这完全是两种感受,尽管他们说的是同一件事,但对于个人而言,其影响力却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前面讲郭威的时候,已经把赵匡胤遇到郭威之后平叛的事情讲过了,这里就不再多少,作为亲兵赵匡胤也许学到了不少,如何打仗的学问,但对赵匡胤影响最深的,却是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郭威的“黄袍加身”,这个是郭威版本,准确的应该叫黄旗加身,赵匡胤才叫黄袍加身,因为黄袍这东西,除了你想随时被人举报被杀头之外,没人敢随时带在身上。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瀚海的中国历史中,有两件非常著名的事件,原本都是郭威的原版,但是在中华大地上,却是翻版更广为人知。
第一件就是著名的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事件,这个故事的原版就是郭威,那个著名的,要十斤瘦肉不要一点肥的,要十斤肥的不能有一点瘦的,原版就是郭威挑衅一个恶霸屠夫说的话,被施耐庵先生写进了《水浒传》,从此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原版其实是郭威。
第二件事也同样有名,那就是黄袍加身做皇帝,提起这件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原版依旧是郭威,赵匡胤抄了作业,而且抄的十分露骨。
公元95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作为郭威亲兵的赵匡胤在澶州,亲眼目睹了,郭威从一名将军到皇帝的过程,是亲眼目睹而并非参与,因为当时他当时完全没有资格,只有23岁的赵匡胤只不过是个生瓜蛋子。
但亲眼目睹的威力有多大,我们其实也都知道,因为历史书上同样写过,那就是项羽和刘邦,他们都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风采,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此才叫威风,一个说我要取代他坐上那个位置,可见亲眼经历一件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08)谎言为什么会被人相信
公元95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郭威被手底下将要哗变的士兵,拥簇着做了“皇帝”,有人扯下一个黄旗,给郭威穿上,勉强算是黄袍加身。
到第二年年初,在履行了一系列手续和登基仪式之后,郭威正式终结了中国最短命的王朝后汉,因为它只存在了三年。
但整整十年后,这一幕又重新上演,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变成了当年的那个生瓜蛋子,同时这件事也成了中国历史的著名事件,黄袍加身。
在缺乏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很多事我们真的只能相信书上说的故事,因为你的确没有相反的证据证明,但赵匡胤陈桥兵变这件事,我要是相信了赵匡胤事先不知情的鬼话,那干脆以后都不要读书了。
我先简单说一个这两次黄袍加身有趣的变化,但我更为关注的其实,是这个事件背后的东西,谎言为什么会有人相信。
后汉第二任皇帝刘承佑杀了郭威和柴荣的全家,作为后汉军队第一人的郭威,其实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他知道自己必须反,只不过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方式。
造反这种事常有,但把主要精锐部队带出国都来个黄袍加身,这个还是第一次,当大军走到澶州的时候,士兵们真的有点受不了了,他们必须要为自己做打算。
因为就在前段时间,他们攻破了开封城,大肆劫掠,他们每个人的头上其实都悬着一把利剑,就等着新皇帝继位,这把剑就会手起刀落,收拾这里面的许多人。
五代时期,甚至是从晚唐开始,中国就进入了藩镇割据时代,但这是个笼统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是,从晚唐开始军队就不受中央朝廷的控制,更严重的是,军队其实也不大受统帅的控制。
晚唐时期的藩镇,很多节度使并非完全就是十恶不赦那种,他们中有些人还是很有家国情怀的,但藩镇最大的问题并不在帅,而在兵。
就拿晚唐最让朝廷头疼的河朔三镇来举例,很多人都知道藩镇不受中央控制的秘密是,拥有完全的司法行政和财权,这样的藩镇就是独立王国。
钱,这种东西,的确是好东西,但前提是你得有,而且还要很多,你要是没有,钱可能就会要了你的命,晚唐时期藩镇最强的军队就是靠钱撑着,藩帅为了保持对军队的绝对控制,那也是铆足了劲给士兵发钱。
但时间长了,表面上士兵是忠于藩帅,藩帅甚至还能世袭,但实际上士兵是忠于钱,谁发钱跟谁干,你哪个藩帅敢动我的钱或者是利益,我就敢要你的命。
著名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士兵们觉得钱少了,要反叛中央,节度使田布本不愿反叛,结果被本镇士兵逼得饮剑自尽。
这种事情在藩镇时代经常发生,只要是士兵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换掉藩帅那是常有的事情,这也是藩镇问题一直无法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乱自下做。
中国人都讲究擒贼先擒王,你这霍乱的根源,是最下层的士兵,你总不能把每个人都杀了吧,藩镇问题,在赵匡胤出现之前,简直就是中华大地的死结,根本解不开。
(09)郭威称帝
说藩镇的士兵,主要是要交代一下背景,郭威的黄袍加身,多半是半推半就的结果,因为当时的背景下,士兵真的是有可能杀了主帅的,这与我们后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赵匡胤,当然了这都是后话。
郭威属于半推半就做了皇帝,赵匡胤则纯粹是精心策划,郭威领兵出征,起码是走到了澶州,也就是今天的濮阳,起码离开封是有点距离的,这也是后来北宋和辽国达成澶渊之盟的地方。
可是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陈桥驿这个地方距离开封东北只有二十公里,这对于行军来说,简直跟没出发差不多,赵匡胤的确是有点心急了。
更重要的一个细节是,郭威好歹也是黄旗加身,前面说了,带着黄袍那你就视同谋反,随时会被灭九族,所以郭威兵变是真的没有准备的那么充分,弄个黄旗充个数。
赵匡胤则干脆就是黄袍,这要是事前没有准备,实在是说不过去,你说你不知情,鬼都不会信,但是有人信, 这就是当时的人很多都信,赵匡胤是被迫当皇帝的。
古今思想的流变非常有趣,古人坚信不疑的东西,我们现代人根本不会信,这并不说明我们比古人聪明,而是时代背景不一样了。
前面说了,残唐五代时期,大多数都是乱自下做,混混乱往往是从下面开始的,所以赵匡胤才能用这样的谎言让人相信自己是被迫的。
人们愿意去相信一件事,说明在普通人的心里,这件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实兵变当皇帝这件事,无论是郭威还是赵匡胤动机根本不重要。
皇帝跟走马灯一样的换,你抢了别人的江山就是抢了,把理由说的好听一点,与这件事根本没有丝毫的动摇,百姓只希望能过上好日子,至于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真的不重要。
951年,郭威正式登基称帝,从赵匡胤跟着郭威开始,到柴荣当上皇帝,这期间,赵匡胤都属于蛰伏和学习期,让他崭露头角的,是下一节要说到的,高平之战。
柴荣的成名之战,更是赵匡胤的成名一战,这一战诞生了大帝柴荣,同时也诞生了第一名将赵匡胤的晋级之路。
五代严格来说,从后周开始已经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尽管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毕竟已经开始走向正轨了。
可惜,郭威只做了3年的皇帝,有人把这个叫做天命,包括柴荣也是,但我从这里却发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这个就是年龄的秘密,发现了这个秘密,顺藤摸瓜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这个秘密先放一放,眼下郭威死了,柴荣继位,赵匡胤辉煌的名将之路马上就要展开了,开国皇帝都有精彩的战斗,赵匡胤也不例外。
做了皇帝就发福,赵匡胤的画像都是大胖子,趁着他还没做皇帝,一定要好好看一看他做皇帝之前究竟是个怎样的武将。
(10)天生名将不必多读书
后世所有的史书,都在大写特写高平之战,因为这是赵匡胤第一次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但其实高平之战更是柴荣一战成名的地方,正是高平之战,让柴荣彻底坐稳了皇帝的宝座。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期待这一战,但想来想去还是感觉这一战非常难写,难写不是因为史料太少,相反关于高平之战,因为是太祖皇帝的起点,所以史料相比去其他事件,一点也不少。
他之所以难写,主要是因为他涉及到对赵匡胤的一个态度,那就是长久以来我心中的一个疑问,赵匡胤打仗,到底是不是个天才。
单纯的写武将,其实很好写,战斗背景加代入感强的场景,这就是一篇很好的写武将的文章,无论是夸还是损,一个武将的评价标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战斗的胜负。
人类尽管长相上都差不多,当然这个差不多是从别的生物的角度来看我们,同样的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两个眼睛下一个嘴巴,有人鼻子高点有人鼻子矮一点,有人眼睛大一点有人眼睛大一点,但这种大小高矮的差距,跟其他生物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说大象的鼻子,跟大象鼻子比起来,人类鼻子高度的差异,完全可以被忽略,正是因为人类的外貌特征差异如此之小,以至于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鸡汤,同样是两个肩膀上扛一个脑袋,他能做成的事,你也能做成。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毒的鸡汤,不知道坑害了多少人,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那与体型严重不相称的大脑,在这个看起来差不多的驱壳下,藏着的是一个差异巨大的大脑。
这种差异有多大,如果非要比较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比人跟猪之间的差距还要大,千万不要认为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因为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着一种人,这种人不分种族性别年龄信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天才。
尽管数量极其稀少,但的确是有,比如霍去病就是打仗的顶级天才,他的舅舅卫青就不算顶级的天才,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一种人。
卫青是那种,无论从人生轨迹还是从努力程度而言,你努努力再加上点机遇,还是可以模仿一下的,但是霍去病不一样,他明确说过,打仗从来不读什么兵法,那些他用不到,事实上他也从来不需要学习兵法,但打仗就是一把好手,这就叫天才。
天才是你完全无法模仿和学习,用孔子的说法就是那种生而知之的人,曾经见有人推荐费曼学习法,我看看都想笑,费曼这种天才需要学习吗,你所见到的费曼取得的所有成就,根本就是你学不来的。
那么多人你不学,非要去学习费曼,你除了自取其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霍去病,高斯,费曼都属于天才,而且是属于人类历史上顶级的天才。
那么问题来了,赵匡胤到底算不算天才呢,那就让我们站在高平的战场上来看一看这场,让两个皇帝都成名的高平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11)高平是个好地方
柴荣作为皇上,是公认的五代时期,战功最为显赫的皇帝,如果不是王峻的一直压制,柴荣的实力应当早就爆发出来,但很可惜,郭威时代拥有超强战斗力的柴荣,却一直被当做是太子,按照继位的流程一直被雪藏,连带着跟着他的赵匡胤也一直没有机会建功立业。
这段往事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多做重复,新君刚继位,北汉的刘崇就联合契丹人,大举进攻后周,当了皇帝的柴荣,此刻完全是把自己当做是后周的第一将军,冲锋陷阵杀敌于前,是像火一样的柴荣心里想的唯一事情。
可能是被憋得太久了,柴荣像发了疯一样,主动痛击敢于来犯的北汉和契丹联军,但是当马不停蹄的由皇帝亲率的先头部队到达高平这个地方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他们被包围了。
御驾亲征可不是开玩笑,但柴荣没把自己当皇帝,他觉得自己此刻就是一个将军,他们是追击后汉部队的时候,钻进了刘崇的包围圈,平心而论刘崇并不是个草包,但他这次碰到的是柴荣,他完全想不到,自己这一仗居然会失败。
如果我们回到那时的战场,作为后周士兵,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样子,对面满山遍野都是敌人,北汉人分成了三个方阵,东边的是北汉先锋张元徽,西边的是杨衮率领的契丹人,中间坐着的是北汉皇帝刘崇。
北汉皇帝自将中军,坐镇中央,近四万的人马就那么静悄悄地站在那里,目光冰冷地看着后周人送上门来,刘崇以为自己胜券在握,面对这样的场景,对面的部队除了被屠杀,几乎被人任何翻盘的可能了。
后汉军队也严阵以待,同样也是三路,双方最先接触的是东边的部队,让柴荣惊讶的是,东边的部队不但一触即溃,而且还传来了高喊万岁的声音。
五代以来,乱自下做,士兵哗变成了家常便饭,此刻战场上这一幕,是大家都觉的后周败定了,没啥好打了,干脆投降算了。
整个战场右翼彻底崩溃,李崇冷静的看着,他知道自己离胜利又近了一步,郭威的话尚且有些惧怕,你柴荣一个黄口小儿,看来今天是注定要把你父亲郭威的英明,折在这高平了。
战场大乱,就在刘崇想象着胜利果实如何甜美的时候,柴荣证明了,什么叫猛将,他策马直接杀向刘崇,是的此时的柴荣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杀死刘崇。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是历来猛将的标准,柴荣杀了过去,所有人都看呆了,一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战场上的气势突然有所转移。
但这远远不够,此时赵匡胤终于出场了,跟着郭威学,跟着柴荣学,第一次出场,赵匡胤就展示出自己不凡的一面,在后周军队乱作一团的时候,赵匡胤穿过重重人群,找到了中军大将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
据有些史料记载,此战之后,张永德就被赵匡胤的人格魅力折服了,尽管赵匡胤当时只不过是个下级军官,但是却对战场看的很清楚,而且还敢于直接命令张永德。
将军,你马上带人向左冲上高坡,向敌人放箭,我带人冲向右翼,我们还有机会,说这话的时候,他们的皇帝已经冲了出去,一语惊醒梦中人,张永德立马听从了赵匡胤的话,迅速部署,后周军队还有机会。
柴荣很幸运,因为背后有赵匡胤,历史上面对敌人,毫不畏惧冲锋陷阵的将军很多,但最终能否取得胜利,还要看自己背后能否给予有力支援。
二战时期,巴顿将军是出了名的猛将,他就经常搞大冒进大突击,冲过去把敌人切成两半,这样的勇猛中国人也有,比如说张自忠将军,打仗也是勇猛无比。
但巴顿冲击敌人阵地,那时把敌人切割,因为他后面有强大的后援,张自忠将军同样冲入敌人阵地,但结局却是被包围。
战场上勇气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柴荣冲了出去,如果没有赵匡胤,他很快会陷入重重包围,哪怕他是万人敌,最终也会体力不支。
但有了赵匡胤的支持和部署,冲锋陷阵直指刘崇的柴荣,这样不要命的冲锋才有意义,眼看着马上要胜利,突然就眼睁睁的看着,柴荣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后周军队也没有败退的迹象,就在柴荣距刘崇越来越近的时候, 刘崇怂了。
当时刘崇60岁,无数的经验告诉他,跑是最佳的策略,只要能保住性命,一切皆有可能,于是刘崇明智的选择了跑,他这一跑,引发了一连串反应,后周军队没有崩溃,相反北汉军队崩溃了,短段时间内攻守易主,画风突变北汉军队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
(12)另一个起点
冷兵器时代就是这样,士气非常重要,一旦部队没了士气,胜负在瞬间就会发生转换,在刘崇怂了的一瞬间,这场战斗的胜败就已经开始转移了。
败了也就败了,以刘崇60岁的年纪,他知道一场战斗的胜负是不过是暂时的,只要稍微修整一下,马上就能卷土重来。
但柴荣完全没有给他机会,一直带兵追击,可怜的刘崇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就这样一直追到了太原城下。
这可算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来想趁着后周新皇帝刚继位,来一个搂草打兔子,没想到不但损失了不少部队,还让后周的军队打到家门口了。
但刘崇也并不是完全就是一个傻瓜,他的想法还是对的,只要能跑回老家就没事了,事实证明,太原城给了刘崇最坚实的保护,直到许多年后宋太宗才彻底攻破这座北方最大的城池。
柴荣玩命一样的追击,终于看到了刘崇的老巢,但他也很快意识到,这本就是一次冒险的追击,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这次太原城是不可能攻破的。
在太原城下,赵匡胤似乎表现的比柴荣更加不要命,他玩命似的往城门那里进攻,像是受到了某种感召一样,一定要摸一下太原的城门。
赵匡胤比较干脆,直接在城门处发了一把火,纵马飞奔就要冲进去,但很快就被太原城的箭给射了回来,改朝换代太原宁死不降,敢直接称帝,刘崇最大的依靠就是这坚如磐石的太原城。
密密麻麻的箭雨让赵匡胤左臂中了一箭,但他丝毫不在意,正当他准备再次冲锋的时候,柴荣拉住了他,因为他现在更需要赵匡胤去做别的事情。
高平一战,柴荣作为一名将军,表现出的状态已经足以威震天下了,但是在追击的过程中,他很快就变回了皇帝的角色。
在张永德狠狠的描述了赵匡胤在高平一战的作用之后,痛定思痛的柴荣决心干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定要有自己最坚实的班底,战场的哗变让柴荣意识到了拥有一支绝对听命于自己的部队,是多么的重要。
于是柴荣安排赵匡胤做了殿前司都虞侯,更为重要的事,柴荣给了赵匡胤一个任务,选拔一批可靠的人进入殿前司。
这是赵匡胤的另一个隐秘的起点,升任殿前司都虞侯,让赵匡胤进入了后周高级军官系列,但这仅仅是表面,柴荣交给赵匡胤的任务,选拔人才进入殿前司,这才是高平之战后,赵匡胤腾飞的真正起点。
选人进入禁军,这让赵匡胤有了自己的私人班底,选拔人才这种事,历来都是形成自己个人势力的绝佳机会,赵匡胤的名单中有下列这些人:
罗彦环、郭延赟、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
如果你感觉到有些眼熟,那就对了,翻开《宋史》他们的传记都是排在前面几个的,历史给了赵匡胤一次机会,从此他就开始一飞冲天。
柴荣有了赵匡胤,赵匡胤有了私人班底,当一切妥当之后,一场大戏就要拉开序幕,赵匡胤也终于要开始完成自己的名将之路,而此时赵匡胤不过才28岁,一场又一场跟着东征西讨正在等着他。
后周稳了,但周边国家开始瑟瑟发抖了,作为实力并不是绝对优势的后周,将如何开展一步步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统一计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