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基本技法
白描作为线的艺术,非常讲究笔法。所谓笔法,就是指用笔的技巧和方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描执笔
线描勾勒的执笔方法与书法相同,一般采用“五指握笔法”,即用拇指和食指捏紧笔管,中指在食指下面钩住笔管;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身,以推动笔管向外运行;小指紧贴无名指,以助无名指推挡。五指握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指实”,就是手指握笔要坚实,用力握紧,但又不可太紧,太紧了运转不灵活;“掌虚”是指手掌内要空虚,尤名指、小指不要向内过分勾曲,手掌内空虚到能放一枚鸡蛋为宜。做到“指实掌虚”,就能发挥毛笔的最高效能,勾出的线才能挺拔有力,圆浑有弹性。
执笔还要注意“腕法”。正确的腕法是“腕平掌竖”:掌要尽量竖起,控制笔管向下按压的程度,使笔管在按中还要有上提的力量,而且,掌竖起,腕要平,腕子、肘才能自然悬起,笔才能灵活运用。指、腕、肘、抒相互配合,勾画各种长短线条才能运转自如。
(二)白描用笔
白描用笔主要是中锋,侧锋用得较少。中锋用笔,就是笔锋与纸面基木保持垂直状态,笔锋运行中保持在线条的中火。这样勾出的线条才能凝重、圆浑有力,富有弹性。白描勾勒用笔,如同书写揩书和篆书,不仅要保持笔笔中锋,而每一条线都应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起笔要稳而有力,不能随便;行笔要气脉通畅,要有抑扬顿挫、有快有慢,不能平拖过去;收笔要留得住、收得稳,要有回锋之意。起笔一般用“逆锋”,即要“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收笔时一般用回锋,要“往而复回”,“垂而复缩”,即笔行至尽头时,提笔往回一带,以收其势,不能顺势飘滑。这样勾出的线才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力量感和生动的韵味。
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这是线条起笔与收笔常用的基本笔法。然而,不同的物体及其所处的前后空间的变化,线段的起、收用笔亦有所不同,即用笔有实有虚,笔锋有藏有露、有顿有圆的区别。由于线条的起、收用笔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线条形态,既有“实起实收”,又有“虚起虚收”“顿起顿收”。这几种起、收交错运用,变化更多,如“实起虚收”“虚起实收”“顿起实收”“顿起虚收”,如此等等。起与收的不同变化,应根据对象的耑要而用笔。如花瓣和叶子的轮廓线多用“实起实收”,叶筋多用“顿起虚收”,鸟的绒毛细羽宜用“虚起虚收”等等。(图2-3、2-4)
勾勒用笔特別讲究贯气,即气脉通连。古人行“一笔书”或“一笔画”之说,这并非一笔写成或一笔画成,而是指笔势要连贯一气,下一笔紧接上一笔,以上贯下,以前承后。“笔断气连”“迹断势连”都是指用笔要气势连贯,线里不连而气脉贯通,笔墨未到而意已到。前人论顾恺之的画,线线如“春蚕吐丝”,就是指用笔连贯一气,有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的效果。
贯气用力,力由气生,无气则无力,气到力便到,气由意引,以意引气,以气也力(一种内在的功力)。因此,勾线如同练气功,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平心静气,以意引气,气贯注于笔,以气运笔。即用意念导引全身之气,由肩至臂,由臂至腕,由腕至指,由指至笔端,注人纸中。这样勾出的线,才会有“入木三分”之力。
用笔行笔应有快有慢,快则流畅,生动活泼,慢则凝重。初学用笔,速度宜慢不宜快,快虽流畅,但对初学若来说,由于功力不够,速度太快,往往线条浮于纸面,力不入纸。练一段时间,有了一定功力,便可以根据对象的需耍,有快有慢地行笔,使线条既凝重、圆润,又流畅而生动。
(三)白描用墨
用墨与用笔是紧密相关的,二者是一物两面。墨法之妙全出自于用笔,笔法之精道,全由墨体现出来。以墨随笔,以笔取形,二齐密切相关,不可分离。
墨是中国画特行的颜色。前人行“墨分五色”之说法,也行的把墨分为“六彩”。“五色”即“焦”“浓”'重”“淡”“清”。“六彩”即黑、白、干、湿、浓、淡。无论是“五色”还是“六彩”,总的说来都是对用墨的不同浓、淡层次和干、湿变化的概括性说明。实际上,墨的浓淡程度远不止以上五六种。
白描勾勒,一般不过分追求墨色的太大变化,因为白描主要是强调用笔的变化和节奏韵律以及刚柔相济的力度之美,所以,一幅内描作品,如果墨色层次太多就会显得凌乱不统一。一般来讲,在白描中深色的物体用浓墨(如深色的叶子、深色的花),浅色的物体用淡墨(如浅色的花瓣等);粗糙的物体用十墨(如植物花卉的老枝十),滋润、光滑的物体用湿墨(如娇嫩的花瓣、新枝叶等)。浓墨有干、湿、枯、润之分,淡墨也有干、湿、枯、润之别。干与湿、祜与润是相对存在的,应根据对象需要恰当地运用。
用墨的干与湿,实际上也是用笔的干与湿,由笔上含墨量的多少所决定。初学者勾线,笔上蘸墨太多,用笔人湿,勾出的线条十分软弱,难显笔力。特别是笔腹较粗的勾线笔,容易藏水,应吸去过多的水分。线条的干与湿,除了与笔上的含墨量有关外,还与行笔的速度相关联,行笔快则干,慢则润。因此,要依据物象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墨的浓、淡、干、湿和笔的轻、重、快、慢来表现物体的各种关系。
来源: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