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学习模式经历变革
原文地址:中国教育网络(2014年3月第3期)作者:邓永霞
网络时代的学习者将面临两大客观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一边是爆炸式增长的信息资源数量,一边是碎片化的知识资源形式,在“巨”与“微”这两个极端面前,有学者就主张采用中庸之道,取长补短,既采用关联主义的“多连通”又主张新建构主义的“学会选择”和“零存整取”策略。两种网络学习理论提出的主张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很多人已经尝试运用具体的策略进行网络学习和实践。其中,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近年来运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发展最迅猛的网络学习应用形式之一,我们探究网络微时代的学习环境特点和学生学习诉求,结合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模式,可以为有效应对微时代下的学习提供借鉴之意。
网络微时代的相关概念及解析网络微时代的概念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访谈、微电影、微课——各种冠以“微”的新名词随处充斥在我们耳边,我们在毫无征兆的时候就已经步入了一个所谓的网络“微时代”。微时代尚未有明确的定义说明,最早出现这个新名词的传媒界对“微时代”形成的共识主要是指以微博为传播媒介代表的,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以Twitter、新浪微博等为代表的140个字的微博产品促使了互联网信息交流产生了一场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的互联网“微革命”,信息从内容、形式、管道,直到传递到最终的目标受众,都在经历着一个“微变”过程(如图1所示),我们用以学习的各种网络教学资源也是如此。
网络微时代的特征
微时代下,信息呈碎片化形式分布式广泛存在和传播,信息数量呈爆炸式逐级上升,信息传播速度瞬息万变,信息传播范围也能从点迅速扩大到面,信息传播的介质和渠道也各具特色。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流动性强、容量迷你型、传播速度瞬时性、交互性强、社会化、扁平化等基本特征。
1.传播渠道的流动性
随着3G网络及各种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解决了信息传播技术上的难题,从电脑终端到移动智能设备终端,各种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的出现大大地拓展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活动范围,流通管道的便捷化使得信息的传播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2.传播内容的迷你型
迷你主要是指信息容量的微型化、片段化,以往的许多长篇大论现在都只需要用一条只有140字的微博就能进行简要概括。然而传播内容微型化的一个弊端是网络上传播的大部分信息都略浅显,缺乏思想深度。现代人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重的生活压力,导致了大多数人在零散时间里只对“快餐式”文化、“碎片化”知识有渴求。
3.传播速度的瞬时性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具有瞬时性,这要得益于各种即时通讯等社会性网络工具的快速发展。然而信息的更新速度快、信息内容瞬息万变,也容易让人产生信息焦虑,造成信息恐慌。
4.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Web2.0技术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人人都能够实现互动参与,网络微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基于Web2.0构筑的虚拟网络社会,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广泛地参与交流和互动。信息在互动交流中会产生质变,群体智慧将使得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参与对话、互动是网络时代最具魅力的特点所在。也正是基于网络交互的特征,才让微时代下碎片化的知识能够互相地交互连通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结构。
网络微时代的学习研究网络时代学习理论
1.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又译连通主义),是网络学习时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是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在2004年提出来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量极大丰富,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信息存活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和资源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每个人都拥有信源和信宿的双重身份并且随时都在发生转换,网络时代的学习呈现出了复杂、模糊、混沌、非线性等特征。一方面是大量的丰富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信息和资源又呈碎片化、分布式的存在和流通,量多而繁杂的信息极易让学习者因信息过载而产生认知负荷、注意力分散、不能完全理解知识等问题。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正好直面网络时代学习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西蒙斯在其专著《关联主义: 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DigitalAge)、个人博客和站点以及一些相关讲座中都对关联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提出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信息”是节点(node),“知识”是连接(connection),“理解”是网络的突现特性(anemergment property of a network);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wayfinding)和“意义建构”(sensemaking)对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和协商,其中路径寻找涉及信息导航的各类线索,意义建构是创建连接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人工制品(artifacts)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和生态的,知识可以不断地被人创造、传播、修改、完善、更新和忽略,像输油管中的石油一样,知识流也可以在不同人之间流通。而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把散布于知识网络的各个节点的知识连通和聚合起来,创建由人和内容等可信节点构成的个人知识网络,形成个人的分布式认知。关联主义不仅重视理论的作用,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面对信息爆炸、知识激增与速衰、知识碎片化等提出的挑战,人们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就需要不同的方法不断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以上便是对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实践观进行的简单解读。
2.新建构主义
新建构主义是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王竹立教授在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构建的经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时代学习的新特征而提出的,经典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可以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来概括,而新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则用“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意义建构”来表达。两者共同之处都是强调真实情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写作与会话的关键作用,都认为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了网络时代学习出现的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学习零散不系统等新特征。
新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绝大部分显性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在一定情境下借助语言、文字或符号等表达形式而获得,真实的问题情境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网络时代,会搜索就会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铺天盖地的信息席卷而来,不会检索、不会筛选就很可能会被大量的信息给淹没。搜索之后则强调选择,学习者应该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屏蔽无用的重复的无意义的信息。获取信息之后就必须对信息进行加工,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写作为一个从“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再到“创造性重构”的循环上升过程。写作或者思考是对知识的一个内化、升华、意义建构的过程,能够使思维和认知变得清晰化、系统化,有助于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也有利于个人化的知识得到交流和传播。新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不同的一点还主要体现在新建构主义提出的学习创新观: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和对学习的创新,主张学习以“我”为主,构筑个人知识体系、社会认知网络。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确实契合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具有一定积极的指导作用。
大规模在线协作学习
1.大规模协作
早在2006年,托马斯·弗里德曼就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看到了大规模协作的意义,在商业领域,许多企业借助于互联网的大规模协作的力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价值。大规模协作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大规模协作之风吹向教育领域是在2008年伴随着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才比较明显。
Tapscott和William将大规模协作描述为一种“大范围、大数量和相互协作的网站用户的群体性参与模式”,这种协作往往是分布式的,基于互联网形式下交互工具的作用,把之前无任何关联的协作参与者组成一个合作结构,是人类目前可用的最发达的对集体创作过程进行激发和协作的交汇。个体创造和集体智慧都能体现在大规模协作学习中,而后者的效果会更显著。
2.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MOOC,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是近年来发展最好的大规模协作学习模式之一。MOOC是指通过社会化网络将某一领域的专家和网上可获得的资源整合起来,成千上万的学习者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交媒体参与讨论、思考、资源分享、测试等课程环节,参与者在协作交互、共享中完成学习。这是一种大规模的、自组织的、免费的、开放的、不计学分的、可拥有大量学习者,通过各种社会性软件参与学习的在线课程模式。具有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交互性或连通性的特征。
(1)自主性(Autonomy)。学习行为是个体主动发生的,任何想要参与MOOC课程学习的人,通过网络免费注册都可以参加到课程学习中来。MOOC的学习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学习者可以在规定的课程学习期限内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自主观看教学视频、阅读课程材料,定期参与问题讨论和测验,直至完成学习。
(2)多样性(Diversity)。多样性体现供学习者选择课程的多样性,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3)开放性(Openness)。网络是个大门户,打开大门可以容纳全世界所有人。目前开设的所有MOOC课程都是可以通过网络免费参与学习的,这说明成千上万的学习者都能够通过网络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MOOC课程中来,不用交学费、不用到专门的教室就可以学到世界上顶尖大学优秀教师的课程。
(4)交互性或连通性(Connectedness/Interactivity)。教师、社会性网络和学生三者的结合就形成了一个最简单的MOOC,师生、生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性网络工具实现同步或异步交互,共同探讨学习内容、交流观点和完成任务。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交互活动连接起来,围绕同一门课程的学习内容逐步建立起一个大规模的MOOC学习共同体。
微时代下大规模协作学习的意义
按照西方主流的划分方法,出生在网络时代的数字原著民,尤其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人类”在学习、消费、社交等方面与他们之前的几代人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与数字移民相比,“新人类”具有鲜明的学习特性:“新人类”大多喜欢新鲜,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倾向于碎片化的内容,喜欢准确、简洁、精炼的信息,乐于变革,善于创新;他们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对自我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新人类”人群大多属于多任务工作者,喜欢交互,更善于团队合作;“新人类”更是移动的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获取、加工和交流信息变得随时随地。
网络微时代要应对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挑战,一个巨量一个微型,要使处于两个极端的要素整合到一起并且达到协调统一,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良好的组织策略。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在已经发表的阐述网络时代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的系列论文中,就提出了网络时代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即把网络看作知识银行,把个人博客、网站等视为自己在网络上的个人账户,学习者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等过程,实现知识的化零为整,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关联主义虽未有人提出明确的应对策略,但也提到了关于连通、拆散、重组等关键词,关联主义关心的是学习的外部过程、社会化过程,知道知识在哪里要比知道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个人知识网络的过程,在网络时代,应该说通过在线的大规模协作学习是完善和拓宽个人学习网络最有效的一个选择。网络学习的“三板斧”即是:连通、选择和零存整取。
大规模在线协作学习是网络时代学习的新产物,具有网络微时代的所有特征。这里的大规模仅仅是对参与学习者的人数、规模、范围等的描述,并不包括对学习内容、信息、知识的表述。大量的超载的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一个人绝对无法全盘吸纳,如若是两个、三个——千千万万个人构成的巨型学习知识网络,碎片化的各种知识汇聚在一起就有可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花瓶。数量庞大而体型微小的知识通过大规模协作学习联系成一个巨型网络,每个学习者既是该网络中的一个独立节点,又是个人知识系统的一个独立的完整网络。
大规模在线协作学习尤其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是否能有效应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这两大挑战,我们还不能下结论。但值得肯定的是,关联主义、新建构主义这两大网络学习理论为解决网络学习问题而提出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学习不仅仅是建立知识的简单连通,还应该进行深层次的关联内化。获取知识的管道重要,获取的知识也同样重要,光有管道没有流通的知识也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