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新解
作为 “每饭念君一生愁”的忧国忧民诗人杜甫,无时无刻不紧绷着心系国家与人民安危的神经。在《春望》中最有名者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前人多有高评。司马光曰:“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沈德潜评曰:“'溅泪’、'惊心’转因花、鸟,乐处皆可悲也。”(《唐诗别裁》卷十)他们发掘此联的艺术表现之美,颇具艺术眼光。
对此联,后人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诗人因感时恨别,见了花鸟则溅泪惊心;一种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连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前者为触景生情,后者为移情于物。二者皆言之有理,精神可通。但学者中倾向于前者似乎较多,萧涤非先生堪称代表。他说:“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感时花溅泪’,'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得通。溅泪并不同于一般的流泪,溅是迸发,有跳跃义。谢灵运诗:'花上露犹泫’,如果是写带露的花,也许可以说'泫泪’,却不能说'溅泪’,因为花上的露水是静止的。故此处'泪’字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杜甫诗选注》)萧先生分析细密,所论极是。
其实,此联中诗人同时采用了触景生情与移情于物的双重手法,他是与花共同溅泪,与鸟一起惊心的。在诗人眼里,花、鸟和人一样地有灵性、有情感。诗人见花丛、闻鸟鸣后,因感时伤别而不觉潸然泪下,此乃触景生情之谓;而就在诗人潸然泪下之际,他仿佛看到可爱的殆同亲友般的花、鸟也在和他一起溅泪惊心,此乃移情于物之谓。诗人溅泪惊心是实,花、鸟溅泪惊心是虚,以实度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比兴情深。这就是杜甫此联托物比兴艺术审美价值的魅力所在。杜甫见花感伤之诗每每可见,如“花近楼高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其一)等。诗人见花伤悲,而在诗人眼里,花儿本身也当是伤愁的。这是因为诗人是一贯与花鸟友好相处而视之为友的,所谓“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所以,诗人便常常会因为 “物微意不浅”而“感动一沉吟”(《病马》)。